封面給我一股熟悉感,我們在哪兒見過吧?
今年三月Bron(位於Lyon近郊)的閱讀節上,參加了Marie Caudry的工作坊,盯著這位插畫家的原畫細瞧,好奇各種創作方式,部分手繪,部分拼貼,加加減減,似乎也有模有樣的完成了一本小書。
工作坊後,插畫家回到書展現場,我來來回回逛了幾圈,拿捏購書額度,其中挑了這本似曾相識的《母熊寫的信》。
細讀內容後證實:我沒讀過!可是為何封面這麼déja-vu呢?再深挖一下網路資訊,原來此書早在2012年初問市,2017年時「重版出來」,2020年有了英文版,我應該是在圖書館多次翻過(也錯過)。
為何老是看到封面、略過,始終沒打開來讀呢?我只能說我的美學品味範圍仍然太窄,暫時未能接收到這類創作風格。
這本圖像表現帶著古樸風,用色讓我聯想到古蹟修復的泥灰質地,角色造型率真又奇幻(我看了內頁後)。我也買了Marie Caudry2023年出版的《Ah!les voyages》,感覺她繪圖風格丕變,但奇思異想的畫面構成仍在。
回來說說內容,寫故事的是Marie Caudry的伴侶,同時也是吉他手、兒童歌曲創作者的Gauthier David。此書採取信件形式敘事,透過母熊寫給朋友小鳥的二十封信,來陳述母熊前往南方島嶼訪友的歷程。
最初母熊試著以書信聊慰朋友南飛的寂寥,但壓抑不住思念而決定上路,邊一路朝南邊捎信報訊。
整體故事書寫設計透過圖像更顯清晰,適度文字留白,讓跨頁圖畫表現張力,令我想起許多情境:我們實際所遭遇的,在化為言語文字表達後,都會被濃縮、篩漏、修剪、淬煉……最後真是「一切盡在不言中」啊!
母熊可以在信中描述穿越森林時,懷疑有什麼盯著自己!然而那汗毛直立、耳朵戒備、目光環視…全身緊繃的緊張感,真的是置身其中才能明白。
只是情境鋪排我覺得有些bugs,比方:十隻鳥可以載得動一頭熊跨越南北嗎?如果母熊走得慢,鳥兒飛得快,那麼鳥朋友可以再飛回南方找熊呀!(因為熊往南訪鳥,鳥則北航找熊了)
在譯書名時才發現,主角是頭母的!法文的熊有公母專用字(英文版Letters from bear沒分別),這回用「母熊」眼光再走一遍這趟旅程,是否有所不同呢?
最後那張圖,終於看見始終未露臉的第二主角——那隻小鳥……不!怎麼可能?( 留點閱讀懸念好了!)
看著母熊千里迢迢去往南方,不知牠是否也會對「上路」此事上癮?一旦嚐過「在路上」的滋味,我們是否就再也按捺不住躁動的心了?#
*本文同步分享於FB我經營多年的專頁【小松鼠的法文繪本森林】,歡迎點進去看繪本內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