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要在這個樹洞安放什麼呢?
就如我前陣子察覺到的,繼之前「嫉妒朋友」的課題之後,我的下一個持續出現的不舒服感受,就是關於過去我依賴了近三年的「哲學學校」之中。
前次的經驗也是從強烈的不舒服開始的。嫉妒,見不得人好,又羨慕他所擁有的,討厭,刺眼,看不起,羞愧。從這些不舒服,我陪伴自己,同理自己,允許自己的情緒與不完美,承認自己在這裡,而且沒關係。
並且從這些持續出現的感受中,發現這段關係對我的重要。既然重要,就是有意義。
才會慢慢認清自己在嫉妒的背後,其實想要感受的是真心的互動,和真誠的自己。這才是我的目的,而不是去傷害朋友。
也才會有勇氣去坦承,展開對話,重新認識對方,建立信任和重回真誠。
這是我所經歷並克服的前一個課題,前前後後經過了大概兩年多。
而下一個課題,也就是現在所面對的,關於哲學學校之於我,我之於哲學學校。
從五年前開始接觸,一開始是欣賞、覺得有趣。
然後開始上課,覺得這裡提倡的觀念太好太重要了,好想多投入。
在大概半年後正式成為學員,可以持續上課接觸哲學,我覺得好安心,覺得時常接觸,就不會失去這些美好的價值。
而且也想多幫學校的忙,對課程文案很有想法,覺得自己可以優化,自告奮勇的說想幫忙修改更新。
後來又被邀請在一個小團體中上課,覺得可以比其他人學到更深的東西,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被邀請,好像我是特別的,我馬上興奮地加入,覺得這是特別的待遇,也不用另外付費,還可以多上課程。
然後也繼續幫忙學校的活動和文案,利用每週和老師一對一討論的時間,我自認為這是一種特別待遇,我可以擁有和老師單獨談話的時間,覺得這是一種類似諮商的服務,因為我會想把自己遇到的問題都跟老師分享,想知道她以哲學觀點會怎麼看。
但危險的是,我全盤接收,並且認為她說的就是最正確的。為了維護這份正確,我漸漸去反對那些我所遇到的問題,覺得只有老師說的「哲學觀念」看得最清楚、最根本,其他活動和想法都是浪費時間。
然後就如我現在所發現的,這樣的我對哲學學校產生了依賴,也加深了對世界的二元對立。
那時候的我,一直覺得既然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那我不論遲早都要走的,何不現在早點開始呢?
因此我又決定參加第一個圈,參加議會,接下了臉書發文工作,以及越來越多的工作。
但其實我用的是一種「上班工作」的心態,或說有種「正確道路」的固定心態——做這些不是為了薪水,但其實也是為了「得到什麼」——老師的認可,同學和學弟妹的傾羨,自己能力的成就感,覺得自己很認真很有想法,想要因此比別人厲害,證明我比我嫉妒的人厲害。
這樣的心態,支撐了我大約兩年的動力,但其中有太多真實的情況被壓抑,最後我發現沒辦法持續了,因為這樣的動機而坐視,是有限而且會消耗的。
最近讀了榮格觀念相關的書,發現我之前做的那些,幾乎是我自己內在期望的投射。
當我現在讓自己抽離,與哲學學校拉出一個距離,好讓我減少依賴與投射的機會,我卻發現自己受傷了。
我不確定現在的自己能不能客觀想這件事,可能無法,因為這是目前我正經歷的課題。
總之,我覺得受傷的原因是,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被PUA,或者說,我怎麼會允許人PUA我。又或者,我怎麼會懷疑哲學學校老師PUA我。
從上週參加的一個線上工作坊中,我大概認識了「能量層級」與情緒的關聯,大概了解容易被PUA的人,可能是在能量層級比較低的狀態。確實,現在回想,我那時候對學校和老師的依賴很重,所以在能量比較低的狀態。
也發現這邊的「能量層級」,跟在學校一直說的「意識」有關聯,從情緒或情操的狀態可以感受到。我也想練習不要一直用「提高意識」抽象的鬼打牆,而是嘗試用能量轉換的方式,問自己不同的問題提升能量。
昨天和兩位哲學課同學小聊(如果說我容易全盤信任外在權威,也就是老師所說的,而變得依賴,失去主體性,那麼事實和同學聊,對我來說是滿好的一個平衡觀點方式),他們對於我不舒服的地方有滿不同的見解。我說我覺得學校給我一種像宗教團體的感覺,他們都沒這麼覺得。因為他們沒有依賴或全信。
一位說她以聽楊定一的方式,建立內心很穩定的自己,所以聽到老師說的話,有些(通常就是那些讓我不舒服,感到有宗教感的)會自動擴充或忽略,所以那些觀念對她來說沒有衝突,學校的活動或志工,是她練習的方式。對她來說,學校是練習的地方,而不是建立認同的核心。
另一位說,他曾經接觸不同方式,一開始感覺和學校有衝突,所以也有和學校拉開距離的時期,但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其實是相通的,也就不感到衝突。而且他覺得學校跟宗教完全不同,學校沒有固定教條,他在這裡得到的啟發,就自己在外面開讀書會、組團體討論練習,不會把自己的發揮和成就感來源放在學校,或覺得自己的啟發也希望學校接受。
然後兩位同學都說,對他們來說,「認同」不是在學校,而是最真實的自己。
相較於他們,我覺得我所面臨的是:
好了,這篇文章不知不覺打了很多,但總算先把我最近持續面臨的課題先以文字,具象一點表達出來,不會一團想法在腦子裡很混亂的感覺。
這裡是我的樹洞,我也不用管篇幅太長或邏輯通不通,別人有沒有辦法理解。
先這樣吧,謝謝樹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