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先陳依正以生信

彌陀要解: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研讀彌陀要解,首先觀念會卡在「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淨土依正莊嚴的述說,如何能生起真實的信心?

首先,漢傳淨土祖師們雖然也都著重在「求生淨土」這件事情上,但其求生淨土亦是為「上求佛道」,而不是生淨土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前者是佛法修學過程,而後者純屬一般「天堂」的信仰。

也因為求生淨土是為圓成佛道,所以發願求生淨土才能叫「發菩提心」,若單純只是強調生淨土的難易,則沒有菩提心,但這部份可以生淨土之後,經由菩薩的教導而生起菩提心,只是稍微繞一個彎,但結果一樣。而若只有強調生淨土是如何的容易,排斥一般的佛法教理,則不但沒有菩提心,生淨土也沒有意義,淨土就是學佛法、學解脫、學菩薩道等等,一般的通途教理不但要學,本師世尊沒講的佛法佛理也要學,因此若心生排斥則自然不能與淨土法門相應。

所以,淨土依正只是很簡單的講述修學菩薩道的情形,與通途教理是共通的。

由於求生淨土是為更精進寬廣的學佛與修行,所以「次勸發願以導行」,念佛不只為了求生淨土,念佛也是與佛(智慧)相應,與煩惱不相應的修學法門,修學理論與止觀法門相通,但更加上有佛力加持,佛力加持的部份就略異於通途止觀法門。因此念佛可以自利(解脫煩惱),也是生淨土的橋樑,一般蓮友都直接忽略與通途修行法門相通的部份,所以大部份蓮友才會學得愈久,愈像是「度亡」的民間信仰,完全沒有佛法佛門修行的味道了。

所以,所謂決定不疑之理,印光大師說,何必要問他人效驗?你自己有沒有真心想要修行、有沒有真心要修學佛道,問別人本來就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而糾結於念佛念多少能不能往生、業障消多少能不能往生等等,其實都已經走向捨本逐末的方向了,淨土法門的方向是佛道與菩薩道,最少也是解脫道,一般我們所講的欣厭門,指的就是解脫道,若帶上能發起菩提心,則才會直接走上佛道與菩薩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