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陳依正以生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彌陀要解: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印光大師《印光法師文鈔》: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raw-image


研讀彌陀要解,首先觀念會卡在「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淨土依正莊嚴的述說,如何能生起真實的信心?

首先,漢傳淨土祖師們雖然也都著重在「求生淨土」這件事情上,但其求生淨土亦是為「上求佛道」,而不是生淨土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前者是佛法修學過程,而後者純屬一般「天堂」的信仰。

也因為求生淨土是為圓成佛道,所以發願求生淨土才能叫「發菩提心」,若單純只是強調生淨土的難易,則沒有菩提心,但這部份可以生淨土之後,經由菩薩的教導而生起菩提心,只是稍微繞一個彎,但結果一樣。而若只有強調生淨土是如何的容易,排斥一般的佛法教理,則不但沒有菩提心,生淨土也沒有意義,淨土就是學佛法、學解脫、學菩薩道等等,一般的通途教理不但要學,本師世尊沒講的佛法佛理也要學,因此若心生排斥則自然不能與淨土法門相應。

所以,淨土依正只是很簡單的講述修學菩薩道的情形,與通途教理是共通的。

由於求生淨土是為更精進寬廣的學佛與修行,所以「次勸發願以導行」,念佛不只為了求生淨土,念佛也是與佛(智慧)相應,與煩惱不相應的修學法門,修學理論與止觀法門相通,但更加上有佛力加持,佛力加持的部份就略異於通途止觀法門。因此念佛可以自利(解脫煩惱),也是生淨土的橋樑,一般蓮友都直接忽略與通途修行法門相通的部份,所以大部份蓮友才會學得愈久,愈像是「度亡」的民間信仰,完全沒有佛法佛門修行的味道了。

所以,所謂決定不疑之理,印光大師說,何必要問他人效驗?你自己有沒有真心想要修行、有沒有真心要修學佛道,問別人本來就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而糾結於念佛念多少能不能往生、業障消多少能不能往生等等,其實都已經走向捨本逐末的方向了,淨土法門的方向是佛道與菩薩道,最少也是解脫道,一般我們所講的欣厭門,指的就是解脫道,若帶上能發起菩提心,則才會直接走上佛道與菩薩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逸蓮精舍~念佛人的家
10會員
73內容數
念佛人的家,有關念佛修行,逆流而上的點點滴滴。 也會寫一些有關運動健康相關的紀錄。 其他生活中的心得日誌。 註:由於談的佛法心得比較多,不適合營利,所以就暫時以多寫文章就好。
2024/04/27
念佛之道用功之方 ── 江味農〈復毛敬泉書〉   前言  江味農居士所撰的《金剛經講義》,博採眾長,淵廣圓徹,有如一部佛教百科全書。老居士闡揚般若,又與淨土宗旨相互發明,高揭般若與淨土相輔相成的圓融善巧。
2024/04/27
念佛之道用功之方 ── 江味農〈復毛敬泉書〉   前言  江味農居士所撰的《金剛經講義》,博採眾長,淵廣圓徹,有如一部佛教百科全書。老居士闡揚般若,又與淨土宗旨相互發明,高揭般若與淨土相輔相成的圓融善巧。
2024/03/26
【靈峰宗論】  (問。身心二俱捐捨。將何修入三摩地。寕復別有一身心耶。) (蕅益大師)荅。 執我之心。乃生死根。由此我執。方愛其身。而有身卽是我。離身有我。我大身小。身大我小之四別。若謂身卽是我。萬無肎捨之事。縱妄計捨則斷滅。更無後苦。仍未達此妄計之心。卽是苦本。若謂離身有我。見身多苦。捨令無苦
Thumbnail
2024/03/26
【靈峰宗論】  (問。身心二俱捐捨。將何修入三摩地。寕復別有一身心耶。) (蕅益大師)荅。 執我之心。乃生死根。由此我執。方愛其身。而有身卽是我。離身有我。我大身小。身大我小之四別。若謂身卽是我。萬無肎捨之事。縱妄計捨則斷滅。更無後苦。仍未達此妄計之心。卽是苦本。若謂離身有我。見身多苦。捨令無苦
Thumbnail
2024/03/13
 如果修禪定卻沒有智慧同時來調整自己的話,打坐工夫愈深,很可能會發生兩種狀況:一是傲慢、一是忿怒。傲慢是自己覺得了不起,忿怒則是「我正在安靜的狀況裡,你不要碰我,只要稍微讓我心裡不舒服,我馬上就生氣」,這兩種狀況都是因為不會同時運用禪定和智慧的關係。  禪宗修行人有一句話:「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
Thumbnail
2024/03/13
 如果修禪定卻沒有智慧同時來調整自己的話,打坐工夫愈深,很可能會發生兩種狀況:一是傲慢、一是忿怒。傲慢是自己覺得了不起,忿怒則是「我正在安靜的狀況裡,你不要碰我,只要稍微讓我心裡不舒服,我馬上就生氣」,這兩種狀況都是因為不會同時運用禪定和智慧的關係。  禪宗修行人有一句話:「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經文: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導讀: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淨信眾生,聞佛教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悲心度生以添油,智心離相照法界,不墮諸有,不落斷滅,前念清淨,付囑
Thumbnail
※經文: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導讀: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淨信眾生,聞佛教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悲心度生以添油,智心離相照法界,不墮諸有,不落斷滅,前念清淨,付囑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皈依的最終目的,不是只為了能得到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的吉凶禍福;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能解脫輪迴,甚至證悟成佛。   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也可以說是進入佛門修行最基本的戒律。許多人一聽到「皈依」這個名詞,便以為只指一個儀式,其實這是指依止的心態。 本文摘要 什麼是皈依?皈依
Thumbnail
皈依的最終目的,不是只為了能得到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的吉凶禍福;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能解脫輪迴,甚至證悟成佛。   皈依是學佛修行的起點,也可以說是進入佛門修行最基本的戒律。許多人一聽到「皈依」這個名詞,便以為只指一個儀式,其實這是指依止的心態。 本文摘要 什麼是皈依?皈依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