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許多高人們選擇隱居到山野鄉林裡,隱居的原因都不相同,有人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有人想要修身養性,有的對於當前局勢不滿。雖然,隱居的原因不同,但是隱居會遇到的事卻差不太多,很多時間的獨處,與萬物對談的時間多於與人對話的機會。這樣的生活模式,讓一直生活在滿滿煙火味中的所長難以想像。
所長此生應該不會選擇到山林間隱居,想想喔,要自己生火、自己覓食、自己修房子、自己接水、接電,生活中的大小事全部都靠自己,都是高難度的挑戰,比學習如何使用新的APP還難。
雖然,所長不太可能去山野林間隱居,卻可以透過閱讀,與世外高人徜徉於林野間,做一個假的世外閒人。這次來介紹一本書,就是記錄隱居生活中的日常與心情,書名《貝加爾湖隱居札記》,作者席爾凡‧戴松(Sylvain Tesson),譯者梁若瑜。
這本書是作者去西伯利亞森林居住半年的日記。作者在第一次去西伯利亞的時候,就想著四十歲的時候,還要再到這地方隱居半年。於是,在三十七歲時,他備妥隱居生活一切所需之物,便浩浩蕩蕩地出發前往西伯利亞,準備在貝加爾湖畔住上半年。
要隱居半年,作者都準備些什麼東西呢?
斧頭、篷布、麻布袋、冰刀、釣魚用具……、伏特加酒、一箱書、筆記本、電腦,只不過電腦嬌弱,忍受不了西伯利亞寒冷的冬天低溫,去到那裡沒多久就凍壞了。電腦跟所長一樣嬌滴滴,受不了嚴寒,哈哈~
森林隱居的生活,是什麼樣呢?
作息,隨著太陽、星辰的升落;食物,完全在地使用食材,偶爾可以去鄰居家的蹭飯,有時候朋友會路過贊助一下自己,天候不佳不方便外出的時候,只能宅在家,做啥?喝酒、看書,完全沒有人催自己上班,也沒有慣老闆逼自己加班,更不需要與討厭的人應酬,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很美好?
乍看之下,在大自然隱居的日子看起來好像很不錯,對吧!完全沒有人管束,悠遊自在極了!
只不過,如果想去朋友家蹭飯,來回要走個十幾二十公里;雖然不想出門就可以不必出門,但是絕對不能一直宅在家完全不出門,因為沒有人會幫自己砍柴、提水。如果不做這些事,不是先冷到硬邦邦,再不然就是會變成人乾,所以出門是必須的,勞務是一定要的,萬一食物不夠,還得出門覓食。所以,隱居的生活,不只是要做到自給自足,還要時常勞動。
然而,半年的隱居生活,作者有了哪些轉變呢?
書中寫到:「當初剛來這裡時,我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耐待下來;如今要離開了,我已經清楚知道自己一定會再回來。我發現居住在寂靜中是一大享受。我學會了兩、三件很多人並不需透過自我封閉就已經知道的事。空白的時間是無價之寶。經歷時光流轉比行萬里路更扣人心弦。壯麗美景讓人永遠看不膩。對事物認識愈深,它們就變得愈美。……我終止了對未來的慾望。我吸進了森林的呼息,觀看了月亮繪出的弧線。……很欣慰知道,在這世上某片森林裡,有一座能營造一定可能性的小木屋,它能讓人更貼近活著的喜悅。」
許多年前,有本很暢銷的書《山居歲月》,作者從繁鬧的城市,搬到法國鄉城普羅旺斯居住,自己修建了房子,融入了鄉村的生活。歲月靜好的日子,吸引了許多人眼睛、心靈。但是,那樣的山居生活還不到隱居的程度。
這本書的作者,一樣來自於忙碌的都會,卻是獨自一人到貝加爾湖畔的小木屋居住,那裡的環境不算舒適,然而人與其他動物依然一起被土地滋養著。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時,他與動物植物們對話,與日月星辰聊天,真正成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我們都忘了生活在自然的感受。遠離自然,也逐漸忘記活在當下的幸褔。在不斷追逐未來的同時,想要的越來越多,卻未曾想過,生命的需要從來都不是多就是好,也不是越便利越輕鬆。於是,生活雖然越來越富足,但匱乏的感受,卻像是水一樣慢慢地瀰漫開來,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沈浸在其中而不自知。
書中引用了詩人奧地利詩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寫給年輕詩人卡布斯的信中所說的話:「如果你的日常生活讓你感到貧瘠,請別責怪它。要怪你自己不夠有詩意,沒辦法召喚出它的豐富。」沒想到,便利、豐足的生活,卻令我們慢慢失去了召喚豐盛的詩意。
我們不需要真的去到荒野臨終隱居起來,但是可以走出家門,走進自然。在那裡沒有喧鬧,靜聽山鳴,全身心投入去感受時間正在行走的平緩,這會幫助我們了解,原來人生的意義其實很單純,處在當下的時空,動手為生活做一些事,並在做的過程中,感受生命存在的美好。
******
歡迎加入「改造人生事務所」的line社群
所長會不定期分享關於人類圖、花精與籤詩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