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神殿(義大利語: Pantheon),若單望此中文譯名、便能發自內心生出「眾神聚居的殿堂」之意;先不問萬神殿裡面到底住著多少位神,單就萬神殿令人仰之彌高建築之美、以及它那一攤開來便令人興嘆致難望其項背的興建史,萬神殿本身,就是「神」蹟般的偉大存在!
萬神殿始建史,最早可溯及遙遠的古羅馬時期,約莫西元前29~19年間、由屋大維副手受託動工興建;但那始建的建築在西元80年便被火焚毀,過了數十年、於西元113~125年間哈德良皇帝在位時重建。自彼時起,萬神殿有了建築完成度及技術力傲視全球的無敵穹頂--至今那頂彷彿可直達天聽的唯美穹頂、依然是世上現存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穹頂! 這個美到任何詞彙都不足以形容的半球體穹頂,內圓直徑與高度都是43公尺,正中央的孔洞直指天際、象徵通往天堂的入口,不論外面是晴是雨,通往天堂的入口永遠為世人磊落地敞開、恆久被世人高高仰望,雖然我是第二次站在這穹頂之下,但當我再度抬頭往上看向這孔洞時,我的目光與腳步不捨移動,整個人像黏在萬神殿地板上似的想繼續盯下去、不想遠離。內心震撼、難以言喻。
萬神殿穹頂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作、它也啟動後代人對於建造圓頂建築的挑戰野心,然、至今仍無人超越--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就屬於知名的挑戰作品之一,其穹頂完工後的直徑達42公尺、仍比萬神殿的小了1公尺。至於萬神殿神殿式的建築規格,也爭相被後人仿效,那頂天立地般在門口前方神氣地撐起山牆的花崗岩科林斯柱,形成一道氣勢十足的挑高門廊,人們參觀萬神殿,必定得先穿過科林斯柱、通過門廊、再前往圓形的殿內主體,隨著每一步以及沿途所見的每一景物,內在的神聖虔敬之意亦步步逼近並推升,直到走進殿堂裡的那一瞬降臨,人們心中的悸動完全按藏不住、站在萬神殿內只聞「哇~!」的驚嘆聲,不時從四面八方襲來、交織成不絕於耳的回音飄盪整座殿堂,我們邊走邊看邊拍照、同時不忘交頭接耳忙著討論目光所觸及的一切,不敢置信地連聲讚嘆。
不經由隨團在地導遊的細心解說、我還壓根不知、萬神殿穹頂孔洞的絕妙小秘辛: 你可曾想過,當外頭下起大雨、雨水會否從完全不加蓋的孔洞落入,讓萬神殿內下起小雨、甚至水淹一地呢? 答案是不會--只要讓萬神殿大門保持敞開,門口與穹頂孔洞的角度、將形成完美的空氣對流,這股對流可以順勢將可能灌入的雨水儘可能反推升而上、排出孔洞外,雨水便淹不太進來了。但此舉也非100%保證排/防水,所以穹頂對應的地面範圍仍被細膩地刻下一些小洞作為排水之用。天哪,聽完解說,霎時茅塞頓開~兩千年前古人的建築高智慧真是如神力般高深! 站在穹頂孔洞正下方聽解說的我,頓時似能感受那股「對流」,不僅是空氣得以對流、外界的自然光線亦能因此完美流動,達成「採光好通風佳」的理想建築條件,真心認為這幢建築太厲害了、設計巧思與工法以今日的眼光與思維看待、感覺仍是相當了不起。難怪,米開朗基羅在苦思設計梵諦岡聖保羅大教堂內部時,也曾仔細借鏡萬神殿,他邊觀摩研究、邊望之興嘆,認為自己是蓋不出能與萬神殿比肩、更遑論可超越它的建築物的;於是,米開朗基羅直呼萬神殿是「天使的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建築裡外皆大器、內部亦充滿神聖氣息的萬神殿,環顧內部參觀時請務必記得瞻仰幾位長眠於此的名人之墓: 一位是義大利國父艾曼紐二世,一位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三人中最早逝的拉斐爾--拉斐爾生前曾大讚萬神殿的美,並「許願」提及自己死後願意葬在萬神殿內;他37歲急病而逝後、果真隨其遺志、被安葬在此。生前在各領域成就、名聲與事蹟如神般威強的眾名人,身後被葬在古時候獻給神、至今仍具備教堂功能的萬神殿裡,讓萬神殿如其名一樣,神力滿盈。
在羅馬市區觀光最後一天早晨,趕在固定於萬神殿舉行的週日晨間禮拜開始之前、我們當了早起有蟲吃的鳥兒,搶先踏入內部、參觀之餘還能順道目睹與置身週日禮拜現場、聽聖歌從音響中飄揚而出,大學時代參加過合唱團、一起唱了不少聖歌的我跟旅伴學妹,在聖歌揚起時、感覺過往的合唱記憶與萬神殿歷史的老時光全凝縮停頓在耳畔了,感動莫名。
一大早參觀萬神殿、早上9點前夕站在大門口排隊時,注意到了矗立在門口前廣場上直聳聳的、帶有埃及風情的石碑--沒錯,這四面體柱狀頭頂長著金字塔尖端一般造型的石碑,的確多數來自埃及,名叫「方尖碑」--古埃及人用花崗岩打造這種有如金字塔另類分身般的石碑、據說是宗教性質之物、用以奉獻並展示對太陽神的崇敬,也可拿來計時(功能等同「日晷」);羅馬帝國四處征戰的時期,只要打贏、攻下了埃及某處,當時率兵征討的皇帝多半習慣帶座方尖碑走、作為宣告羅馬凱旋戰勝的戰利品。所以,打勝仗又多占一塊領地時,回到羅馬就興建凱旋門、順便立下方尖碑,大抵是當時好戰又善戰的皇帝們一種樹立自己權威、炫耀羅馬強盛的行為模式吧... (想來有點諷刺~方尖碑其實是彰顯埃及帝國強盛與權威之物、結果最終多數的方尖碑竟落入羅馬人之手)於是,如今身為羅馬遊客的我們,在羅馬古城區遊逛,左一個轉角即見凱旋門、右一個轉身就見方尖碑,頗為尋常。
像這樣的方尖碑,現仍存於世間、且真正留存在「發源地(或說原產地)」埃及的反而少,可想而知... 多數,都在義大利境內! 義大利是目前擁有最多方尖碑的國家,現存於世的29座方尖碑、高達11座就在義大利,它們的蹤跡大抵可在這些熱門景點被看見: 梵諦岡聖保羅大教堂前的廣場上、萬神殿前、四河噴泉(納沃納廣場)、西班牙廣場(階梯頂上)... 在羅馬市區觀光時,走過路過時、可別錯過它們囉。
除了方尖碑,在羅馬街頭巷尾不時現蹤的還有--搭配精雕細琢的大理石雕塑的噴泉。噴泉可以說是羅馬城市中最接地氣又畫龍點睛的景觀焦點,保持湧出或流動的泉水視覺效果沁涼,在氣候偏乾燥、陽光普照、遇夏天又經常高溫難耐的羅馬注入不少宜人的涼意。水,本身也是飽含生命力的象徵物,水滋養大地能使其孕育生長出作物、讓萬物不致乾枯萎靡,加上雕刻裝飾的噴泉讓羅馬這座城市看上去既保有不滅的生命活力又美觀典雅,一些知名雕塑家為噴泉造景而做的作品也徹底走進羅馬人的日常,在街巷廣場走過便能輕易路過,可在噴泉周邊繞圈散步、圍觀欣賞、更可以在邊緣坐下休憩,噴泉不只是羅馬城市徽章一般的正字標記、也讓「藝術融入生活」不是一條空談的口號或理想、而是早已具體顯化千百年的自然日常。
上一篇已提過的超有名「許願池」特雷維噴泉,就是羅馬噴泉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但最深得我愛的是四河噴泉--由巴洛克早期的雕塑、建築家暨畫家吉安.羅倫佐.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於1648~1651年間創作。這座噴泉坐落在昔日其實曾是古代競技場的納沃納廣場中央,最大的吸睛特色就是擅長將希臘羅馬神話人物或情節融入雕塑作品的貝尼尼將世界四大河(文藝復興時期的地理學者認為這四大河正代表著世界的四大洲)--尼羅河、恆河、多瑙河與拉布拉他河以擬人崇拜的概念刻成四尊代表的「河神」、讓他們四面各踞一方,圍起來恰好是噴泉中心處的巨大焦點! 順帶一提,看過電影《天使與魔鬼》的人,應該會感覺此處頗眼熟--沒錯,電影曾在納沃納廣場取景、而這座噴泉是劇情中的「科學祭壇」之一。
還有一座印象深刻的噴泉--就在我們住的飯店門口,來回必路過看過多次想忘也忘不了--它是「特里同噴泉」(Fontana del Tritone)、1642~1643年間於巴貝里尼廣場打造,也是出自貝尼尼之手、由當時的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出資興建。特里同就是噴泉中央那名肌肉發達、雙手舉起海螺仰頭喝水的少年,典故源自希臘羅馬神話,傳說特里同是一位人魚體型的海神、尾端長有四個海豚尾翼,所以這雕塑底部仔細看有四隻海豚浮出泉水面支撐著特里同。創立歷史與這座廣場與噴泉不香上下的這座飯店,在150年的營運歷程中曾接待過巴西皇帝、俄羅斯沙皇、英國威爾斯親王與美國洛克斐勒家族等達官顯貴,下榻於此、特別是散步在飯店門口的噴泉附近時,的確有走在、住在歷史洪流裡的微妙感覺...
來義大利,怎能不品嘗義式濃縮咖啡? 當然,除非生來不愛或體質不能碰咖啡、否則千萬別錯過在義大利入境隨俗三餐飯後都可以來一杯義式濃縮的機會! 喝杯"expresso"在此行中,差不多是僅次於喝水般的尋常,雖然在台灣我每天早起都固定喝一到兩杯咖啡,但畢竟喝的不是expresso,所以這趟在義大利喝expresso的頻率之高與量之多,幾乎平均一天喝一兩杯甚至三杯(照三餐飯後喝expresso、一點也不奇怪),真是創下人生至今的最高紀錄了。高速公路的休息站、餐廳飯後送上的招待飲料、城市裡轉角路過的咖啡店... 都是在義大利品嘗義式濃縮輕而易舉的機會點。義大利人對義式濃縮的依戀,彷彿生物若想要生長的好、便需要充足的陽光空氣水一樣的自然呀。
.鹿角咖啡
參觀萬神殿的那個早晨,我跟旅伴早早鎖定距離萬神殿不遠的「鹿角咖啡」(Sant’ Eustachio Il Caffè)買杯咖啡喚醒自己! 鹿角咖啡成立於1938年,堅持傳統手法選用優質木材燒炭火烘焙咖啡豆,提供100%阿拉比卡咖啡豆、產地來自有機公平貿易區。一早剛開門的鹿角咖啡內外滿是客人,店內氛圍溫暖明亮、店員也挺親切,嗜喝重口味的我買了一大罐適合煮成義式濃縮的深焙咖啡豆、復古扁鐵盒裝的咖啡糖(含進嘴裡在舌尖化開就像喝了一小杯濃縮咖啡、很妙!)、一只喝義式濃縮專用的咖啡杯。很滿足!
.金杯咖啡
萬神殿附近還有「金杯咖啡」(Antigua Tazzadoro | La Casa del Caffè al Pantheon)、是台灣旅行社常帶團客前往的老牌咖啡店。咖啡公司Antigua Tazzadoro於1944年創業、自稱是咖啡產業中唯一的"craft antique company"(工藝古董公司),其旗下的咖啡店La Casa del Caffè al Pantheon則在兩年後(1946)開幕於萬神殿旁。
"In every cup of coffee is a journey. In each sip a new conquest."--「每一杯咖啡都是一段旅程,而每飲一口都是一次新的征服。」在金杯咖啡的官網上,看到這段話,相當有感。回想在這趟義大利之行,沿途喝下的每杯咖啡--它們多數是義式濃縮、偶爾換個口味選喝(義大利人堅持只在白天早餐時段喝的)卡布奇諾,杯杯皆像是旅程中的另類打卡儀式,點綴與串起旅程前進間的點點滴滴的回憶片段,金杯咖啡像是替我們劃下這段咖啡旅行的句點的一杯,它厚重的濃縮咖啡氣息(一樣是來自中南美洲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並非人人都能接受,若你真覺得傳統的義式濃縮不好入口、建議也可以選擇加了牛奶的拿鐵瑪奇朵(Latte Macchiato)或是咖啡冰沙,也能體驗金杯咖啡的義式本格派風味。
(羅馬系列.完;下一站梵諦岡、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