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別重逢義大利.絕對不是一天造成、遊逛再多天也不厭倦的~羅馬(下)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萬神殿(Pantheon): 以「天使的設計」之絕美比例、矗立人間兩千年

踏入萬神殿正門口,初見穹頂的瞬間。

踏入萬神殿正門口,初見穹頂的瞬間。

萬神殿(義大利語: Pantheon),若單望此中文譯名、便能發自內心生出「眾神聚居的殿堂」之意;先不問萬神殿裡面到底住著多少位神,單就萬神殿令人仰之彌高建築之美、以及它那一攤開來便令人興嘆致難望其項背的興建史,萬神殿本身,就是「神」蹟般的偉大存在!

萬神殿入口。

萬神殿入口。

萬神殿始建史,最早可溯及遙遠的古羅馬時期,約莫西元前29~19年間、由屋大維副手受託動工興建;但那始建的建築在西元80年便被火焚毀,過了數十年、於西元113~125年間哈德良皇帝在位時重建。自彼時起,萬神殿有了建築完成度及技術力傲視全球的無敵穹頂--至今那頂彷彿可直達天聽的唯美穹頂、依然是世上現存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穹頂! 這個美到任何詞彙都不足以形容的半球體穹頂,內圓直徑與高度都是43公尺,正中央的孔洞直指天際、象徵通往天堂的入口,不論外面是晴是雨,通往天堂的入口永遠為世人磊落地敞開、恆久被世人高高仰望,雖然我是第二次站在這穹頂之下,但當我再度抬頭往上看向這孔洞時,我的目光與腳步不捨移動,整個人像黏在萬神殿地板上似的想繼續盯下去、不想遠離。內心震撼、難以言喻。

萬神殿外觀--它,是古羅馬神廟,屹立世間兩千年依然完好,是有如神蹟一般的珍貴存在。

萬神殿外觀--它,是古羅馬神廟,屹立世間兩千年依然完好,是有如神蹟一般的珍貴存在。

raw-image

萬神殿穹頂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作、它也啟動後代人對於建造圓頂建築的挑戰野心,然、至今仍無人超越--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就屬於知名的挑戰作品之一,其穹頂完工後的直徑達42公尺、仍比萬神殿的小了1公尺。至於萬神殿神殿式的建築規格,也爭相被後人仿效,那頂天立地般在門口前方神氣地撐起山牆的花崗岩科林斯柱,形成一道氣勢十足的挑高門廊,人們參觀萬神殿,必定得先穿過科林斯柱、通過門廊、再前往圓形的殿內主體,隨著每一步以及沿途所見的每一景物,內在的神聖虔敬之意亦步步逼近並推升,直到走進殿堂裡的那一瞬降臨,人們心中的悸動完全按藏不住、站在萬神殿內只聞「哇~!」的驚嘆聲,不時從四面八方襲來、交織成不絕於耳的回音飄盪整座殿堂,我們邊走邊看邊拍照、同時不忘交頭接耳忙著討論目光所觸及的一切,不敢置信地連聲讚嘆。

萬神殿穹頂孔洞正下方地面也有一處小洞,推測應該是為了有利於排掉從外面落進來的雨水所設計。

萬神殿穹頂孔洞正下方地面也有一處小洞,推測應該是為了有利於排掉從外面落進來的雨水所設計。

仔細看萬神殿地面,會發現這種很細緻的小孔。

仔細看萬神殿地面,會發現這種很細緻的小孔。

不經由隨團在地導遊的細心解說、我還壓根不知、萬神殿穹頂孔洞的絕妙小秘辛: 你可曾想過,當外頭下起大雨、雨水會否從完全不加蓋的孔洞落入,讓萬神殿內下起小雨、甚至水淹一地呢? 答案是不會--只要讓萬神殿大門保持敞開,門口與穹頂孔洞的角度、將形成完美的空氣對流,這股對流可以順勢將可能灌入的雨水儘可能反推升而上、排出孔洞外,雨水便淹不太進來了。但此舉也非100%保證排/防水,所以穹頂對應的地面範圍仍被細膩地刻下一些小洞作為排水之用。天哪,聽完解說,霎時茅塞頓開~兩千年前古人的建築高智慧真是如神力般高深! 站在穹頂孔洞正下方聽解說的我,頓時似能感受那股「對流」,不僅是空氣得以對流、外界的自然光線亦能因此完美流動,達成「採光好通風佳」的理想建築條件,真心認為這幢建築太厲害了、設計巧思與工法以今日的眼光與思維看待、感覺仍是相當了不起。難怪,米開朗基羅在苦思設計梵諦岡聖保羅大教堂內部時,也曾仔細借鏡萬神殿,他邊觀摩研究、邊望之興嘆,認為自己是蓋不出能與萬神殿比肩、更遑論可超越它的建築物的;於是,米開朗基羅直呼萬神殿是「天使的設計」。

raw-image

值得一提的是,建築裡外皆大器、內部亦充滿神聖氣息的萬神殿,環顧內部參觀時請務必記得瞻仰幾位長眠於此的名人之墓: 一位是義大利國父艾曼紐二世,一位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三人中最早逝的拉斐爾--拉斐爾生前曾大讚萬神殿的美,並「許願」提及自己死後願意葬在萬神殿內;他37歲急病而逝後、果真隨其遺志、被安葬在此。生前在各領域成就、名聲與事蹟如神般威強的眾名人,身後被葬在古時候獻給神、至今仍具備教堂功能的萬神殿裡,讓萬神殿如其名一樣,神力滿盈。


在羅馬市區觀光最後一天早晨,趕在固定於萬神殿舉行的週日晨間禮拜開始之前、我們當了早起有蟲吃的鳥兒,搶先踏入內部、參觀之餘還能順道目睹與置身週日禮拜現場、聽聖歌從音響中飄揚而出,大學時代參加過合唱團、一起唱了不少聖歌的我跟旅伴學妹,在聖歌揚起時、感覺過往的合唱記憶與萬神殿歷史的老時光全凝縮停頓在耳畔了,感動莫名。

方尖碑(Obelisk): 來自埃及的遠古「戰利品」、羅馬常見的神祕勝利象徵物

萬神殿前的方尖碑(照片左側)。

萬神殿前的方尖碑(照片左側)。


一大早參觀萬神殿、早上9點前夕站在大門口排隊時,注意到了矗立在門口前廣場上直聳聳的、帶有埃及風情的石碑--沒錯,這四面體柱狀頭頂長著金字塔尖端一般造型的石碑,的確多數來自埃及,名叫「方尖碑」--古埃及人用花崗岩打造這種有如金字塔另類分身般的石碑、據說是宗教性質之物、用以奉獻並展示對太陽神的崇敬,也可拿來計時(功能等同「日晷」);羅馬帝國四處征戰的時期,只要打贏、攻下了埃及某處,當時率兵征討的皇帝多半習慣帶座方尖碑走、作為宣告羅馬凱旋戰勝的戰利品。所以,打勝仗又多占一塊領地時,回到羅馬就興建凱旋門、順便立下方尖碑,大抵是當時好戰又善戰的皇帝們一種樹立自己權威、炫耀羅馬強盛的行為模式吧... (想來有點諷刺~方尖碑其實是彰顯埃及帝國強盛與權威之物、結果最終多數的方尖碑竟落入羅馬人之手)於是,如今身為羅馬遊客的我們,在羅馬古城區遊逛,左一個轉角即見凱旋門、右一個轉身就見方尖碑,頗為尋常。

西班牙廣場上方的聖三一教堂(Trinità dei Monti)門口前,也豎立著一座高聳的方尖碑。

西班牙廣場上方的聖三一教堂(Trinità dei Monti)門口前,也豎立著一座高聳的方尖碑。

像這樣的方尖碑,現仍存於世間、且真正留存在「發源地(或說原產地)」埃及的反而少,可想而知... 多數,都在義大利境內! 義大利是目前擁有最多方尖碑的國家,現存於世的29座方尖碑、高達11座就在義大利,它們的蹤跡大抵可在這些熱門景點被看見: 梵諦岡聖保羅大教堂前的廣場上、萬神殿前、四河噴泉(納沃納廣場)、西班牙廣場(階梯頂上)... 在羅馬市區觀光時,走過路過時、可別錯過它們囉。


路邊噴泉: 滋潤豐養萬物的生命力泉源,也是畫龍點睛的城市藝術景觀焦點

羅馬,四河噴泉一角。

羅馬,四河噴泉一角。


除了方尖碑,在羅馬街頭巷尾不時現蹤的還有--搭配精雕細琢的大理石雕塑的噴泉。噴泉可以說是羅馬城市中最接地氣又畫龍點睛的景觀焦點,保持湧出或流動的泉水視覺效果沁涼,在氣候偏乾燥、陽光普照、遇夏天又經常高溫難耐的羅馬注入不少宜人的涼意。水,本身也是飽含生命力的象徵物,水滋養大地能使其孕育生長出作物、讓萬物不致乾枯萎靡,加上雕刻裝飾的噴泉讓羅馬這座城市看上去既保有不滅的生命活力又美觀典雅,一些知名雕塑家為噴泉造景而做的作品也徹底走進羅馬人的日常,在街巷廣場走過便能輕易路過,可在噴泉周邊繞圈散步、圍觀欣賞、更可以在邊緣坐下休憩,噴泉不只是羅馬城市徽章一般的正字標記、也讓「藝術融入生活」不是一條空談的口號或理想、而是早已具體顯化千百年的自然日常。



上一篇已提過的超有名「許願池」特雷維噴泉,就是羅馬噴泉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但最深得我愛的是四河噴泉--由巴洛克早期的雕塑、建築家暨畫家吉安.羅倫佐.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於1648~1651年間創作。這座噴泉坐落在昔日其實曾是古代競技場的納沃納廣場中央,最大的吸睛特色就是擅長將希臘羅馬神話人物或情節融入雕塑作品的貝尼尼將世界四大河(文藝復興時期的地理學者認為這四大河正代表著世界的四大洲)--尼羅河、恆河、多瑙河與拉布拉他河以擬人崇拜的概念刻成四尊代表的「河神」、讓他們四面各踞一方,圍起來恰好是噴泉中心處的巨大焦點! 順帶一提,看過電影《天使與魔鬼》的人,應該會感覺此處頗眼熟--沒錯,電影曾在納沃納廣場取景、而這座噴泉是劇情中的「科學祭壇」之一。

The Hotel Sina Bernini Bristol,我們在羅馬下榻兩晚的飯店,門口廣場也有貝尼尼的噴泉雕塑作品。

The Hotel Sina Bernini Bristol,我們在羅馬下榻兩晚的飯店,門口廣場也有貝尼尼的噴泉雕塑作品。

raw-image


還有一座印象深刻的噴泉--就在我們住的飯店門口,來回必路過看過多次想忘也忘不了--它是「特里同噴泉」(Fontana del Tritone)、1642~1643年間於巴貝里尼廣場打造,也是出自貝尼尼之手、由當時的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出資興建。特里同就是噴泉中央那名肌肉發達、雙手舉起海螺仰頭喝水的少年,典故源自希臘羅馬神話,傳說特里同是一位人魚體型的海神、尾端長有四個海豚尾翼,所以這雕塑底部仔細看有四隻海豚浮出泉水面支撐著特里同。創立歷史與這座廣場與噴泉不香上下的這座飯店,在150年的營運歷程中曾接待過巴西皇帝、俄羅斯沙皇、英國威爾斯親王與美國洛克斐勒家族等達官顯貴,下榻於此、特別是散步在飯店門口的噴泉附近時,的確有走在、住在歷史洪流裡的微妙感覺...

咖啡店: 羅馬街巷內隨處飄香.偷得浮生半日閒的香醇coffee break

羅馬,鹿角咖啡。

羅馬,鹿角咖啡。

在鹿角咖啡店內一角排排站、銷售給顧客的濃縮咖啡專用杯,我也買了一個作為旅行紀念。

在鹿角咖啡店內一角排排站、銷售給顧客的濃縮咖啡專用杯,我也買了一個作為旅行紀念。

來義大利,怎能不品嘗義式濃縮咖啡? 當然,除非生來不愛或體質不能碰咖啡、否則千萬別錯過在義大利入境隨俗三餐飯後都可以來一杯義式濃縮的機會! 喝杯"expresso"在此行中,差不多是僅次於喝水般的尋常,雖然在台灣我每天早起都固定喝一到兩杯咖啡,但畢竟喝的不是expresso,所以這趟在義大利喝expresso的頻率之高與量之多,幾乎平均一天喝一兩杯甚至三杯(照三餐飯後喝expresso、一點也不奇怪),真是創下人生至今的最高紀錄了。高速公路的休息站、餐廳飯後送上的招待飲料、城市裡轉角路過的咖啡店... 都是在義大利品嘗義式濃縮輕而易舉的機會點。義大利人對義式濃縮的依戀,彷彿生物若想要生長的好、便需要充足的陽光空氣水一樣的自然呀。

.鹿角咖啡

參觀萬神殿的那個早晨,我跟旅伴早早鎖定距離萬神殿不遠的「鹿角咖啡」(Sant’ Eustachio Il Caffè)買杯咖啡喚醒自己! 鹿角咖啡成立於1938年,堅持傳統手法選用優質木材燒炭火烘焙咖啡豆,提供100%阿拉比卡咖啡豆、產地來自有機公平貿易區。一早剛開門的鹿角咖啡內外滿是客人,店內氛圍溫暖明亮、店員也挺親切,嗜喝重口味的我買了一大罐適合煮成義式濃縮的深焙咖啡豆、復古扁鐵盒裝的咖啡糖(含進嘴裡在舌尖化開就像喝了一小杯濃縮咖啡、很妙!)、一只喝義式濃縮專用的咖啡杯。很滿足!


還沒開門的金杯咖啡。

還沒開門的金杯咖啡。

.金杯咖啡

萬神殿附近還有「金杯咖啡」(Antigua Tazzadoro | La Casa del Caffè al Pantheon)、是台灣旅行社常帶團客前往的老牌咖啡店。咖啡公司Antigua Tazzadoro於1944年創業、自稱是咖啡產業中唯一的"craft antique company"(工藝古董公司),其旗下的咖啡店La Casa del Caffè al Pantheon則在兩年後(1946)開幕於萬神殿旁。


"In every cup of coffee is a journey. In each sip a new conquest."--「每一杯咖啡都是一段旅程,而每飲一口都是一次新的征服。」在金杯咖啡的官網上,看到這段話,相當有感。回想在這趟義大利之行,沿途喝下的每杯咖啡--它們多數是義式濃縮、偶爾換個口味選喝(義大利人堅持只在白天早餐時段喝的)卡布奇諾,杯杯皆像是旅程中的另類打卡儀式,點綴與串起旅程前進間的點點滴滴的回憶片段,金杯咖啡像是替我們劃下這段咖啡旅行的句點的一杯,它厚重的濃縮咖啡氣息(一樣是來自中南美洲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並非人人都能接受,若你真覺得傳統的義式濃縮不好入口、建議也可以選擇加了牛奶的拿鐵瑪奇朵(Latte Macchiato)或是咖啡冰沙,也能體驗金杯咖啡的義式本格派風味。

(羅馬系列.完;下一站梵諦岡、待續.....)


avatar-img
100會員
149內容數
把親自走過、看過的藝文展覽收集起來。 把每一個展場上的感動與震撼記錄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iane Y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國家紀念碑: 迥異於古羅馬建築風格、詠懷義大利國父的壯麗地標 回憶來到羅馬首日下午的那段城市漫遊,前半段我們專注沉浸並詠嘆古羅馬~羅馬帝政時期遺下的許多千年遺跡,對我來說雖非頭次看到、但感動莫名有如初見;至於後半段的國家紀念碑之行,於我真的就是初次見面! 因為上次來羅馬,我與此景點只是匆匆路過...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傳說中,羅馬的建造者羅慕洛(Romolo)如是說。 相隔17年,我重返羅馬。抵達的季節不同(上次在揮汗如雨的盛夏八月初訪;這回則挑了不冷不熱的人間四月天上旬抵達),但心情是一樣炙熱又悸動的.....
心願解鎖--踏進烏菲茲、文藝復興藝術瑰寶看到飽! 佛羅倫斯第二天一早,上半天排定參觀烏菲茲美術館。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不只是世世代代的佛羅倫斯人、更是全世界眾人們的重磅級藝術瑰寶!
佛羅倫斯,詩人徐志摩曾給它起了一個浪漫無比、也是比較接近其義大利原文Firenze發音的譯名「翡冷翠」,是托斯卡尼大區面積最大人口也最多的歷史、商業與文化中心。文藝復興在此誕生、期間催生了許多學者、文學家、藝術家與建築師....
回想威尼斯兩日行中,最珍惜的一段、放鬆又放空的浮生半日閒,就是得以好整以暇地入座開業至今已超過三世紀的「花神咖啡館」、其中名喚「鏡廳」的tea room、轉角靠窗的明亮沙發座,閒聽窗外小編制管絃樂隊的抒情古典樂演奏....
真的沒有想到,此生會兩度造訪威尼斯。 第一次到威尼斯是2007年八月。八月南歐酷熱陽光毒辣,坐在有屋頂的計程船船艙內,即使頭上有船頂罩著依然感受那股逼人太甚的灼熱。相隔近17年,在春天尾聲的四月初,坐在沒罩頂的船尾端,一路任憑陽光照耀、欣然二訪、期待與感動,一如初見...
國家紀念碑: 迥異於古羅馬建築風格、詠懷義大利國父的壯麗地標 回憶來到羅馬首日下午的那段城市漫遊,前半段我們專注沉浸並詠嘆古羅馬~羅馬帝政時期遺下的許多千年遺跡,對我來說雖非頭次看到、但感動莫名有如初見;至於後半段的國家紀念碑之行,於我真的就是初次見面! 因為上次來羅馬,我與此景點只是匆匆路過...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傳說中,羅馬的建造者羅慕洛(Romolo)如是說。 相隔17年,我重返羅馬。抵達的季節不同(上次在揮汗如雨的盛夏八月初訪;這回則挑了不冷不熱的人間四月天上旬抵達),但心情是一樣炙熱又悸動的.....
心願解鎖--踏進烏菲茲、文藝復興藝術瑰寶看到飽! 佛羅倫斯第二天一早,上半天排定參觀烏菲茲美術館。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不只是世世代代的佛羅倫斯人、更是全世界眾人們的重磅級藝術瑰寶!
佛羅倫斯,詩人徐志摩曾給它起了一個浪漫無比、也是比較接近其義大利原文Firenze發音的譯名「翡冷翠」,是托斯卡尼大區面積最大人口也最多的歷史、商業與文化中心。文藝復興在此誕生、期間催生了許多學者、文學家、藝術家與建築師....
回想威尼斯兩日行中,最珍惜的一段、放鬆又放空的浮生半日閒,就是得以好整以暇地入座開業至今已超過三世紀的「花神咖啡館」、其中名喚「鏡廳」的tea room、轉角靠窗的明亮沙發座,閒聽窗外小編制管絃樂隊的抒情古典樂演奏....
真的沒有想到,此生會兩度造訪威尼斯。 第一次到威尼斯是2007年八月。八月南歐酷熱陽光毒辣,坐在有屋頂的計程船船艙內,即使頭上有船頂罩著依然感受那股逼人太甚的灼熱。相隔近17年,在春天尾聲的四月初,坐在沒罩頂的船尾端,一路任憑陽光照耀、欣然二訪、期待與感動,一如初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同頻的人才有辦法相處的愜意自在。從獨立書店郭怡美書店開始,再到琢磨咖啡及導演的豆花店,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感受大稻埕的魅力。近在咫尺的城市探索,下次還待繼續進行。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說到沖泡咖啡腦中難免會先想到的是粉狀的二合一或是三合一,在超市卻也很常看到罐裝的即溶咖啡粉,那又和長的像小石頭的即溶咖啡有什麼差別呢?
不管是自己手沖的、機器煮的、出門買的,越是習慣這些動作就希望更方便快速取得。所以家裡也總還會備著沖泡式的咖啡,可能是即溶咖啡粉或是濾掛咖啡,其中更是冷水或熱水都可沖泡的即溶咖啡球最方便。
同頻的人才有辦法相處的愜意自在。從獨立書店郭怡美書店開始,再到琢磨咖啡及導演的豆花店,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感受大稻埕的魅力。近在咫尺的城市探索,下次還待繼續進行。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說到沖泡咖啡腦中難免會先想到的是粉狀的二合一或是三合一,在超市卻也很常看到罐裝的即溶咖啡粉,那又和長的像小石頭的即溶咖啡有什麼差別呢?
不管是自己手沖的、機器煮的、出門買的,越是習慣這些動作就希望更方便快速取得。所以家裡也總還會備著沖泡式的咖啡,可能是即溶咖啡粉或是濾掛咖啡,其中更是冷水或熱水都可沖泡的即溶咖啡球最方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國家紀念碑: 迥異於古羅馬建築風格、詠懷義大利國父的壯麗地標 回憶來到羅馬首日下午的那段城市漫遊,前半段我們專注沉浸並詠嘆古羅馬~羅馬帝政時期遺下的許多千年遺跡,對我來說雖非頭次看到、但感動莫名有如初見;至於後半段的國家紀念碑之行,於我真的就是初次見面! 因為上次來羅馬,我與此景點只是匆匆路過...
Thumbnail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傳說中,羅馬的建造者羅慕洛(Romolo)如是說。 相隔17年,我重返羅馬。抵達的季節不同(上次在揮汗如雨的盛夏八月初訪;這回則挑了不冷不熱的人間四月天上旬抵達),但心情是一樣炙熱又悸動的.....
Thumbnail
參觀巴黎羅浮宮有甚麼攻略?作者介紹了她認為到羅浮宮必看的展品,就是希臘雕塑《勝利女神像》。作者從藝術元素和雕刻者登峰造極的技巧,指出《勝利女神像》 超卓的藝術水平,也分享了策展的手法如何幫助增加觀賞的體驗。
Thumbnail
羅馬,一個擁有2800多年歷史的城市,被譽為「永恆之城」(拉丁語:Urbs Aeterna)。這裡是古羅馬文明的發源地,見證了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的興衰,並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成為西方世界的宗教信仰中心。
Thumbnail
這是在故宮山下大門畫的,整個故宮看起來很有威嚴氣勢。當我站在故宮山下大門,仔細觀察那高大的門樓和精美的雕刻,仿佛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當時建造這些偉大建築時的用心與技藝。 故宮的設計不僅追求實用功能,更注重美感和象徵意義。門樓上的每一處磚瓦、每一塊石材,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讓人不禁讚歎古人的智慧
Thumbnail
  旅館前走路2分鐘即有路面電車,可以往萬神殿方向,再下車走幾分鐘即達。   羅馬有許多種交通票券、24/48/72小時及PASS不等,進出日加起來5日,我選擇週票,24歐,平均一日4.8,也就是說只要在羅馬期間坐公車/路面電車/地鐵,只要超過16次,一天3-4次便划算,5天不太好買為方便就選
Thumbnail
艾菲索斯(以弗所)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羅馬古城,是希臘文化跟羅馬時代最繁華的象徵 這座古城的重點非常多,安排兩個小時參觀時間,實在太緊湊 從一進入口,放眼望去,令人讚嘆的古蹟建築,全部都很值得細細欣賞 踩在年代久遠的大理石路上,兩旁保存完整的遺跡,有種穿越到古代的氣息 只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OLYMPUS 這是希臘神話中眾神居住的聖殿。 這次的集體訊息 想說的是:有些人可能曾經站在聖殿門口,或有點體會到某階段的邊界,卻遲遲不肯入內,也許還有一些挑戰與阻礙,讓你暫時觀望著、逗留著、留戀著,不想或不急著前進~ 天使們想提醒大家的是:請記得你們並不孤單,無論身處何處,我們都是"一",我們
Thumbnail
國家紀念碑: 迥異於古羅馬建築風格、詠懷義大利國父的壯麗地標 回憶來到羅馬首日下午的那段城市漫遊,前半段我們專注沉浸並詠嘆古羅馬~羅馬帝政時期遺下的許多千年遺跡,對我來說雖非頭次看到、但感動莫名有如初見;至於後半段的國家紀念碑之行,於我真的就是初次見面! 因為上次來羅馬,我與此景點只是匆匆路過...
Thumbnail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傳說中,羅馬的建造者羅慕洛(Romolo)如是說。 相隔17年,我重返羅馬。抵達的季節不同(上次在揮汗如雨的盛夏八月初訪;這回則挑了不冷不熱的人間四月天上旬抵達),但心情是一樣炙熱又悸動的.....
Thumbnail
參觀巴黎羅浮宮有甚麼攻略?作者介紹了她認為到羅浮宮必看的展品,就是希臘雕塑《勝利女神像》。作者從藝術元素和雕刻者登峰造極的技巧,指出《勝利女神像》 超卓的藝術水平,也分享了策展的手法如何幫助增加觀賞的體驗。
Thumbnail
羅馬,一個擁有2800多年歷史的城市,被譽為「永恆之城」(拉丁語:Urbs Aeterna)。這裡是古羅馬文明的發源地,見證了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的興衰,並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成為西方世界的宗教信仰中心。
Thumbnail
這是在故宮山下大門畫的,整個故宮看起來很有威嚴氣勢。當我站在故宮山下大門,仔細觀察那高大的門樓和精美的雕刻,仿佛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當時建造這些偉大建築時的用心與技藝。 故宮的設計不僅追求實用功能,更注重美感和象徵意義。門樓上的每一處磚瓦、每一塊石材,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讓人不禁讚歎古人的智慧
Thumbnail
  旅館前走路2分鐘即有路面電車,可以往萬神殿方向,再下車走幾分鐘即達。   羅馬有許多種交通票券、24/48/72小時及PASS不等,進出日加起來5日,我選擇週票,24歐,平均一日4.8,也就是說只要在羅馬期間坐公車/路面電車/地鐵,只要超過16次,一天3-4次便划算,5天不太好買為方便就選
Thumbnail
艾菲索斯(以弗所)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羅馬古城,是希臘文化跟羅馬時代最繁華的象徵 這座古城的重點非常多,安排兩個小時參觀時間,實在太緊湊 從一進入口,放眼望去,令人讚嘆的古蹟建築,全部都很值得細細欣賞 踩在年代久遠的大理石路上,兩旁保存完整的遺跡,有種穿越到古代的氣息 只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OLYMPUS 這是希臘神話中眾神居住的聖殿。 這次的集體訊息 想說的是:有些人可能曾經站在聖殿門口,或有點體會到某階段的邊界,卻遲遲不肯入內,也許還有一些挑戰與阻礙,讓你暫時觀望著、逗留著、留戀著,不想或不急著前進~ 天使們想提醒大家的是:請記得你們並不孤單,無論身處何處,我們都是"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