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刷社群網路時,偶爾會看見這樣的影片,大概是說在日常的教養和生活之中,父母會有意無意對孩子加諸愧疚感或罪惡感,例如常說這樣的話:「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開這個家了。」或是「如果不是為了你們,我早就跟你爸(你媽)離婚了。」
不可否認,剛剛看見這些影片時,我確實是抱著看戲的心態,心想著「又是一齣大陸網民的日常短劇」。但是看著看著,我不禁反思起來,發現自己好像也時常從父母口中聽到類似的話,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長久以來也一直接受這種愧疚式的教養,而且已經習以為常,聽到這些話居然不覺得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原來,我們的傷痕早已刻劃入骨。
我們來探討一下父母或長輩在說出這些話時,通常是出於何種心態。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父母或長輩往往想表達的是,他們在撫養和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付出了許多心血,希望子女能夠明白:「我為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對你的愛無微不至,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的愛。」因此當他們在訓誡子女時,總會不自覺回想起自己年輕時所經歷的艱辛和折磨,回憶起一路上的委屈和勞累,甚至在觸景傷情時重溫那些令自己傷痕累累的痛苦經歷。最終,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希望子女珍惜資源、努力上進,明白自己的付出,或是不希望子女犯下和自己過去相同的錯誤。總之,父母無非是希望子女能夠奮發向上,同時表達他們對子女的愛多麼深厚。
那麼,當子女聽到父母或長輩說出這些話時會有什麼感受?
從表面上看,子女可能會心生感慨:「父母當初為了我真的非常辛苦,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努力,孝順父母,讓他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因此,我不能做不乖的孩子,也不能違背父母的話。」因此,他們會對父母的要求言聽計從,父母說一,自己絕對不敢說二。
然而,在父母日以繼夜的洗腦下,子女內心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無形中形成這樣的念頭:「父母曾經為了我如此辛苦,我不配過得比他們更幸福、我沒有資格享受快樂的生活。父母的悲劇都是我造成的,我這輩子必須好好補償他們。」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通過施加愧疚感的方式讓子女聽話,而子女則在不知不覺中被塑造成對父母「有所虧欠」的角色。
這樣的心理壓力使得子女不得不聽從父母的指示,並在與父母意見不合時失去自我認知,懷疑自身價值。在更糟糕的情況下,子女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家庭不幸福的根源,進而開始貶低自己、損害自尊,變得自卑和懦弱,甚至在遇到困境時充滿無力感,形成「總是低人一等」的自我偏見。
愧疚式的愛,讓人很有負擔。
以A先生為例。A先生的母親在小孩年幼時便和丈夫感情不睦,身為軍警職的父親一天到晚往外跑,以至於母親幾乎是在偽單親的情況下將兩個小孩拉拔長大,當中自然充滿無數的辛苦和血淚史。在A先生已然成家後,每當逢年過節的團聚時刻,母親在小孩和媳婦面前仍然時不時提及過往的辛勞,只為了強調當年的自己有多不容易。
由於父母感情長年不睦,A先生的父親也曾經發生婚外情,想當然耳是以鬧劇收場。當時的小三甚至鬧上父親的工作單位,差點害得父親工作不保。A先生的母親當時著實不易,不但要撫養嗷嗷待哺的小孩、維繫家庭和睦,還不得不親自出面和當年被男人的嘴騙得團團轉的小三周旋,好不容易才勸撫了情緒失控的小三,讓一切風波就此落幕,算是為闖下大禍的父親擦了屁股。
可想而知,A先生的母親三不五時拿出這些過往經歷來「回味」,一方面是希望A先生能夠記得自己多辛苦,別忘了對自己孝順,另一方面也順便拿這些故事來消遣年邁的父親。她經常說:「當時要不是我如何如何周旋,你爸怎麼會有今天的好日子!」A先生對母親的辛勞心知肚明,畢竟每年都要溫習個兩三次,這些劇情早已背得滾瓜爛熟。
也許母親只是想表達對子女的愛有多麼偉大,即使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也要為子女撐起這個家。然而最糟糕的是,每當母親回憶完這一切後,總會補上這段話:「你當時才剛出生,我整天都在照顧你,你爸怎麼可能不外遇?我還不是為了給你們完整的家,要不然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
母親用最悲情的方式將婚姻危機的責任推到了A先生身上。
一直以來,A先生都覺得母親是家中最辛苦、最被虧待、犧牲最大的人,所以每當母親的意見和自己或太太的認知相左時,A先生總是選擇要太太忍讓,多退一步為母親想想。的確,百善孝為先,父母撫養我們長大,本該對父母多多孝順,但這樣的孝順是不是以「補償」為出發點,甚至讓我們因為被潛意識制約,進而委屈了自己和另一半,或是讓我們在教育的路上妥協了自身的價值觀,卻是我們在自己成家後所該多加思忖的。
以上只是眾多愧疚式教養的例子之一,還有太多愧疚式教養的例子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幸運的是,A先生已經意識到這種陋習必須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不能讓下一代也生活在這樣的陰影之中。
教育專家指出,父母應該時刻保持自覺,警覺自己是否無意間給孩子施加愧疚感。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是否過於急於表達對孩子的愛,而忘了應該要多愛自己一點。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也應該記得疼愛自己。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就是讓自己過著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永遠陷在悲慘的循環中,不斷對孩子灌輸自我犧牲的觀念,讓孩子背負罪惡感。因為這樣的愛,實在太沉重了。
讓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