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鬼才之道》笑的很開心,也把他當作單純的喜劇恐怖片,大概率是個蠻幸福的孩子吧。
你會好奇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嗎?自己的存在即為無可取代的價值,而我們都不必努力成為一個特別的孩子,才能證明自己值得存在。
主角「同學」死亡前,對於一張獎狀有強烈的執念,某天獎狀被家人丟掉後,在鬼世界的她突然開始出現雜訊,發現自己面臨消失的生存危機。鬼世界的其中一個生存規則是「嚇人」,並申請厲鬼證做到年度業績才得以繼續生存。
我不是在罵人,而是電影中在反諷現實社會裡,無論是為了追求財富或時間自由,一直在追求理想的我們。以社群媒體作為傳遞故事理念的媒介,創立自媒體、打造個人品牌,都是在追逐「被看見」來實現某種價值,對於每個人來說,背後驅動的價值都不同。
「被看見」也象徵我們「被認可」的價值,自然會讓我們有了歸屬感。大家誤以為追求財富是為了讓自己過的爽,是否也有可能,所謂「過上財富自由的生活」是為了讓別人認可而已?
沒有人的實現自我價值是為了要有錢。
掙錢只是過程,我好奇的是,掙到錢後想實現的目標。有些人說:「生活啊,我想要好好的生活。」接著細問自己定義的「好好生活」長什麼樣子,答案不一,也許是Ubereat隨便點、上班都有人載或搭計程車、窩在床上發懶等等。
好笑的是,人的本能是恐懼和焦慮,進入了「好好生活」還是會有煩惱,所以人存在世上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可能鬼才知道吧。
我前兩年讀了周慕姿心理師的《過度努力》,感悟還不是那麼深,可是在看《鬼才之道》的過程中,我總覺得背後有根刺。主角「同學」是個不知為何存在在世上的平凡人,因為她找不到自己可以做到什麼,和姊姊的成就比較之下,不會讀書,也找不到擅長的課外活動。
她列了近十項目標,接著一一劃掉,失敗了就劃掉,最後留下的是「當一個好女兒」。
同學開始努力的那一刻,是因為爸爸特地為她作了一個「努力獎」,而她似乎是想回應爸爸的期待和相信,開始她一連串的努力。總之,電影揭曉她的死因正是因為,要努力保護那一個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也許多數人都沒發現自己是「過度努力」下的受害者,因為這件事容易讓我們和「自己不夠好」綁在一起。正是因為不夠好,所以我要努力更好,但如果做不到,人就喜歡用憤怒懲罰自己。
沒有人可以回答我「為什麼好努力了,還是不夠?可是我已經好累、好累了……」
請先做好心理準備,這不是什麼吃個藥,或做個療程就能立馬見效的事情。
我活到近30歲才認知到自己有這個模式,所以第一件事永遠是「覺察」,比起以前,現在對自己的情緒更加敏銳,也許第一時間無法馬上辨識出來,而如果真的不舒服的話,就先離開現場不要立即反應。
舉例:工作表現不如預期,我當下會先陷入自責,接著就開始想好多補救措施,但同時也在想自己能力不足。比較好的做法是,停下工作,去做個冥想呼吸,或是運動,讓自己重新吸入氧氣。
先照顧好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即使腦海中一直浮現上司或同事那一副失望的表情,都先讓自己緩下來。後續我會紀錄,反覆去挖自己在這個時刻的所有想法和情緒,透過這些練習,在傷口又被觸發的時候,恢復期會更短。
我更傾向把這些當作是「累積」的養分,不認為這是一個會被治癒好的症狀,且每個人的狀況也不同,有需要就找心理諮商師梳理吧。
為什麼要證明自己生存在世上的價值和意義?為了證明自己,你會花好多時間在努力發現自己不夠好。
但自己的存在本就是無可取代的價值,而我們都不必努力成為一個特別的孩子,才能證明自己值得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用愛心代替鼓勵❤️
留言和Alison一起交換想法💭
最新文章通知👉加入沙龍
追蹤 幼稚園哲學湯的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