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一起來聽古典樂(四)/基礎篇:聲樂的演出形式、歌曲的種類、歌劇與歌曲欣賞🎵

「聲樂」是不管有沒有樂器伴奏,只要是由人聲為主的音樂形式即可稱之。一般沒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通稱為「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有搭配樂器伴奏且含有歌詞的短篇聲樂作品則稱為「歌曲」。

無伴奏合唱"Jingle Bells":國王歌手(The King's Singers)

聲樂的演出形式

獨唱

由一個人單獨演唱,可以由樂隊或鋼琴單獨伴奏,也可以由其他人聲伴唱,是在歌曲中應用最廣泛的方式。依據演唱的聲線不同,可以分為男聲、女聲和童聲獨唱,根據聲部不同則可分為男高、中和低音,及女高、中和低音等不同的聲部。

聲部(Voice type):在歌唱中根據聲音的高低不同所分成的若干部分。

野玫瑰(Heidenröslein, Op. 3 No. 3, D. 257):舒伯特(Schubert)

舒伯特某日在回家路上看見一位穿著破舊的小孩手持一本書欲出售,他便將身上所有的錢與小孩交換了那本哥德的詩集,隨手一翻便看到了「野玫瑰」這首詩,頓時被詩中的文字觸動靈感,於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因而誕生了。

重唱

不同的旋律分別由不同的人同時唱出,如二、三、四、五重唱等。

Just A Little Talk With Jesus:Redeemed Quartet(救贖四重唱)

齊唱

由二人以上唱出同一個旋律,也是單(獨)聲部的羣唱,是強調旋律時常使用的手法。

合唱

為二聲部以上的多聲部,且不同的旋律由不同的人群所唱出,包括:同聲合唱(如男聲二部、三部合唱或女聲二部、三部合唱等)及混聲合唱(如男聲與女聲同時合唱),而這類表演團隊則被稱為合唱團。

伊是咱的寶貝:山嵐合唱團&希望兒童合唱團

此曲是1993年「勵馨基金會」為了幫助弱勢孩子,邀請陳明章所創作,創作過程是由於他的5歲小女兒很會踢被子,某次他在幫女兒蓋被子時有感而發,便寫下這首歌曲。

影片中開始到41秒之前的這一段為「齊唱」(由所有兒童唱出同一個旋律、也是同一聲部),42秒開始到最後唱完的這一段則為「合唱」(有二~三個聲部,且包含了二~三個旋律,並由男、女、兒童不同的人群所唱出)。

歌曲的種類有以下三種

宗教典禮歌曲

彌撒曲(Mass)

為天主教、東正教和聖公會的彌撒儀式所用的合唱聲樂套曲,用於葬禮(又稱為安魂曲)、婚禮、就職、登基等不同的儀式,巴哈、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都有此類作品。

B小調彌撒曲-祢和聖神(Cum Sancto Spiritu from Mass in B minor):巴哈

清唱劇(Cantata)

是一種包括獨唱、重唱、合唱的聲樂作品,一般包含多個樂章並有管弦樂伴奏,17世紀發源於義大利後傳入德國,宗教清唱劇以演繹宗教文本為主,世俗清唱劇則包羅萬象,史卡拉第、巴哈、貝多芬、卡爾·奧福等都有此類作品。

布蘭詩歌-哦 命運(Carmina Burana-O Fortuna):卡爾·奧福(Carl Orff)

劇性歌曲

根據戲劇的故事所構成的歌曲,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歌劇(Opera)

是以歌唱和音樂來敘述和表達劇情的戲劇,也是音樂與戲劇的綜合藝術,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十七世紀初重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之後傳播到歐洲各國,已知最早有標準劇目及定期演出的歌劇,為西元1607年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為義大利曼托瓦狂歡節的宮廷表演而創作的奧菲歐。

奧菲歐開場的觸技曲(Toccata da L'Orfeo,Opening):蒙台威爾第

歌劇中所使用的歌唱形式

宣敘調(Recitativo)

歌劇中不帶旋律結構的演唱部分,聽起來就像是朗誦對白似的歌曲,由於用於交代劇情,必須依附於歌劇情節,無法拿出來單獨演唱。

塞維亞的理髮師-宣敘調(Barbiere di Siviglia-Recitativo):羅西尼(Rossini)

詠嘆調(Aria)

原指任何抒情的音樂旋律,多為獨唱曲,在歌劇裡通常用於表達角色感情,是帶有旋律結構的歌唱,在歌劇中占有重要的份量。

魔笛-夜后的詠嘆調(The Magic Flute-Queen of the Night aria):莫札特

劇情大綱:王子遇險被夜后的宮女所救,夜后允諾只要王子救回被關的公主,便把公主嫁給她,於是王子帶著夜后給他的魔笛與捕鳥人展開救公主的冒險之旅,然而事實上是因夜后貪婪,她的丈夫日帝死前決定把女兒交給智慧的祭司教導,所以夜后決定經由王子奪回女兒進而統治世界,最後王子憑著真愛通過重重考驗,戰勝惡魔贏得公主的愛。

為第二幕中的一首知名花腔詠嘆調。夜后想要以她的方式來統治世界,便給女兒帕米娜公主一把刀,要她殺了祭司薩拉斯托,但公主不願意,而莫札特也以極高的音域及快速的唱法來呈現夜后此時憤恨的心情。

杜蘭朵-公主徹夜未眠(Turandot, Act III: Nessun dorma):普契尼(Puccini)

劇情大綱:蒙古帝國下令欲娶杜蘭朵公主者,需猜對她的三個謎語,但猜錯便要處死,韃靼王子卡拉夫被杜蘭朵的美貌吸引也來應婚,他雖答對了謎題,但杜蘭朵拒絕認輸,不願嫁給卡拉夫,於是王子出了一道謎題,只要公主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他不但不娶公主,還願意被處死,天亮時公主仍不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已融化了她冰霜之心,公主最後願意嫁給王子。

此詠嘆調由卡拉夫王子演唱,為男高音的經典歌曲,訴說杜蘭朵公主要全城百姓徹夜不睡,在天亮前要找出王子的名字,若無法如期查出則全城百姓都將受死,而卡拉夫有信心一定能獲得公主的愛。

重唱與合唱

包括二重唱(duet)、三重唱(trio)和多人重唱,有時也會有合唱團一起合唱,而每一種歌唱方式都輔有樂器伴奏。

阿伊達-凱旋進行曲(Aida-Triumphal March):威爾第(Verdi)

故事大綱:衣索比亞公主阿依達被俘虜到埃及成為奴隸,埃及軍官拉達梅斯卻愛上阿伊達,但埃及公主也心儀拉達梅斯,衣索比亞人為了解救阿伊達而進軍埃及卻被拉達梅斯打敗,國王也被抓住,但拉達梅斯因洩露軍機及釋放了阿伊達父女,又不願意與埃及公主結婚,而被法老王處以死刑,最後阿伊達重回埃及與拉達梅斯同死。

衣索比亞軍隊進攻埃及,法老王命令拉達梅斯率兵出征並贏得勝利,當埃及軍隊凱旋歸來時,就是以這段莊嚴隆重的重唱、合唱及管弦樂伴奏來呈現。

樂劇(Musikdrama)

德國作曲家華格納把戲劇、詩歌、音樂、美術融合後,成為一種綜合藝術形式的歌劇,除了改革歌劇的演唱形式並提升了樂團的重要性。

尼伯龍根人的指環-女武神的騎行(Der Ring des Nibelungen-Ride of the Valkyries):華格納(Wagner)

此歌劇是以北歐神話的故事及人物創作,其中包括四部歌劇,此曲為第二部「女武神」裡的第三幕開頭歌曲。

神劇(Oratorio)

發源自17世紀初的義大利,早期是以歌劇表演的方式搭配宗教性的文本(例如聖經)或對話,與歌劇最大的不同在於神劇沒有布景、化妝及戲劇表演,且合唱在神劇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主要作曲家如韓德爾、巴哈、海頓等。

彌賽亞"哈利路亞"(Messiah"Hallelujah",HWV 56):韓德爾(Handel)

為彌賽亞第二部份的最後一首歌曲(第44首),哈利路亞是「讚美耶和華」的意思。據聞此劇1743年在倫敦首演時,國王喬治二世聽到此段時突然間站立,其他人見到國王站立也隨即跟著一同站立,從此每當奏起此曲時在場聽眾會自動的站立也成為慣例。

文學性歌曲

牧歌(Madrigal)

是十四至十六世紀盛行於義大利的一種詩歌演唱方式,之後則利用十四行詩(Sonnets)等作為歌詞,聲部也逐步增加。

我溫柔的麥當娜(Madonna mia gentil):盧卡·馬倫濟歐(Luca Marenzio)

歌曲/藝術歌曲(Lied/Kunstlied)

Lied的德語字義是「歌曲」,Kunstlied則是「藝術之歌」的意思,一般是由一位歌唱者與鋼琴伴奏一起演出,莫扎特為藝術歌曲的開啟者,但直到舒伯特才為藝術歌曲型式建立了明確的意涵,其他的作曲家還包括舒曼、布拉姆斯和馬勒等。

在明媚的五月(Im wunderschönen Monat Mai) :舒曼(Schumann)

舒曼在1840年把海涅的詩譜寫成此歌曲,歌詞中歌頌了五月的美好,詩人心中的愛情正在萌芽,也向愛人表明了心中的思念與渴望。

聯篇歌曲(Liederkreis)

以多首藝術歌曲組成一個連篇的故事或主題,其中的各首歌曲亦可以獨立成曲,作曲家如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及馬勒皆有寫過這類型的音樂作品。

美麗的磨坊少女-閒遊的磨坊工(Die schöne Müllerin-Das Wandern):舒伯特

整部作品共有20首歌曲,皆由米勒的詩改編,此歌曲是此聯篇歌曲的第一首,歌詞講述一位年輕的磨坊工在鄉間快樂地遊蕩,他沿著溪流走到了一座磨坊,並愛上了磨坊主美麗的女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馬克樂透客/Mark Happy Tal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