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一個關於「捨」的心得,文長請慢慢咀嚼。腦男

    我覺得、我最近嘗試實踐的想法是:

    能捨的就捨。

    捨不掉的才真的是我的。

    捨得掉的畢竟不是我的,我也不好意思以為那應該是我的。

    捨得掉的就是我不再需要的,無論我腦袋有多少「未來可能用得到或如何利用」的念頭。

    事實上,我捨的越多,我越擁有或「認出」越多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與財富。

    我越珍惜與安定在當下的、無形的感知能力,而實在進入我的生命體驗。

    而不是持有某物而必須同時產生管理或經營的思維或憂慮——如果我不再需要學習這方面的經驗。

    //

    舉個例子。

    來一筆金額,為了有點感覺,又不要太多,就設定個台幣一千萬吧。

    將到手或持有一千萬,是什麼感覺?

    一千萬多嗎?

    恩~如果要買房、買車、養一個小孩到成年,或許不算夠多,但有一些這樣的能力吧。

    如果想要把這一千萬變大,目標不要貪多,可以產生被動收入的基本月薪就好,被動月收入大概三萬吧。

    那一年要產生三十六萬,大概是年報酬率要3.6%。

    3.6%的年化報酬率是否容易達成?

    或許吧,前提是本金不能夠賠損,產生被動收入的過程也不能花掉。

    好的,那麼要開始選擇投資標的跟評估風險,還要把通膨算進來。

    創業的話不考慮,因為那不算是被動收入。

    那麼就要開始認識股票、定存、保險、債券、不動產、基金、創業投資與金流相關的知識跟訊息了。

    或許花一些時間來學習、打聽、選擇、決定,設定好這些之後,還要紀律或養成觀察市場或投資標的狀況,好應對未知的風險。

    日子還是照常過,但是穩定的被動收入,不用煩惱生存問題,工作更可以專注在有興趣的面向,閒暇時間也可以拿來學習新事物。

    如果有了一些零錢,還可以慢慢增添生活品質,購買需要的物質,請客吃飯或送禮,和樂融融。

    如果有了更多的資產,還可以擴大生活,有更多擇偶的選擇能力,可以給小孩更優渥的生活環境,甚至可以貢獻社會,或更多慾望的滿足。

    簡直是好理想。

    我差點就要被自己說服了。

    //

    但是,可疑的是:

    本來就不用煩惱生存問題。

    本來工作就可以專注在有興趣的面向。

    閒暇時間也本來就可以拿來學習新事物。

    不需要零錢也可以用各種方式增添生活品質、表達心意。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購買真正需要的物質從來不缺,如果平時沒有過度或隨意消費的話。

    擇偶,金錢的多寡也從來就跟建立健康幸福的家庭沒有絕對正向的關聯。

    給小孩更優渥的環境,跟培養高貴人格、平安快樂的成長、學習更多智慧或知識沒有不可替代性或創意解決方案。

    貢獻社會的心力,先別說大資本可能有推動事物發展的力量,但這個推動未必是更好的,責任也是相應的。

    更多慾望的滿足?或許,慾望永遠不會被真正滿足,短暫的滿足只會造就更多的不滿足。

    //

    這裡還產生的一個潛藏的問題是:

    為什麼我需要擁有、經營、管理、增值資產,才能達到本來就已經存在的理想狀態?

    為什麼我要附加一連串的條件跟過程,然後又回到同一個點上?

    如果我沒有要學習、或已經學過、或累世已經體驗過、關於金融方面的生活方式、為什麼我要重複體驗?

    好吧,上述或許有太多值得反駁的點,但舉例的目的只是為了繼續探索之後的理解。

    先別著急持有反對立場,我承認一個短篇很難周全的表達,要找到可以否認的描述也非常容易,大家都有自己的觀點跟思維,真的難以包羅萬象,就別為難我了,反過來只要一句話有深刻啟發,不就值回票價了嗎?

    //

    記得,並不需要成為一個有錢人,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何謂有錢人?如果放到最低標準來看:

    「這輩子不用再為了生存而有任何經濟方面的煩惱。」

    那麼,你「現在」就可以過上不用再為了生存而有任何經濟方面煩惱的生活。

    整套集體意識中,關於經濟思維、生存保障、物質生活方面的概念或恐懼,都是虛的。

    完全不影響你直接過上想要的生活與成為的狀態。

    捨掉各式各樣舊社會加諸在你腦袋裡的共識或幻覺理想,然後現在就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

    真別忘了,顯化的順序是:

    是、做、有。

    是一個富足與圓滿的人、做一個富足與圓滿的人會做的事情、有一個富足與圓滿的人生。

    而上一個段落的整套線性思維都搞錯了方向。

    好像要先有一筆財富(光是這個就是各種困難的先決條件)、然後做一大堆資產或金融方面的學習跟事務(無論幾十萬還是幾億,都會開始產生這類煩惱或需求)、過了好幾年、才可能擁有一個富足與圓滿的人生,或是一個富足與圓滿的人,但也可能不會這麼順利,或甚至完全過上相反的生活,賠錢、擔憂、焦慮、匱乏,想著為什麼被動收入沒有達到預期,事業或感情或生活也沒有達到理想,或更窮了。

    因為這個人在追著錢跑,試著透過金錢控制或調整自己的人生命運,而不是靠他的「頻率跟狀態」吸引。

    他追著腦海裡的理想,那個理想的自己跟生活方式,卻都沒想過怎麼在當下、現在、馬上、立刻成為那種人或狀態。

    喔,捨掉吧,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就不是我的,對於「擁有」如果真正安定下來了,不再思考或控制未來的發展,然後才會突破腦袋的幻覺,過上真實的人生。

    才可以把注意力從腦海中解放出來,覺察自己正在被帶往未知的實相,探索內心的渴望,而你的心靈才知道你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沒有必要繞遠路,除非拖延渴望的成真,是這個人深思熟慮後的選擇。

    感知每一刻而活著,沒有了金錢或物質生活方面的期許的腦袋制約,這個人活起來了。

    沒想到,這樣活之後,該有的自然就都有了。

    真正的擁有,你就算一百年不去管它,它還是衷心的跟著你,不斷回到你的生命裡支持你。

    精神顯化物質。

    貧乏的精神顯化貧乏的物質。

    富足的精神顯化富足的物質。

    這一切物質的現象,從來就是精神的投影而已。

    改變心念與思維,就轉變現實與狀態。

    搞錯對象的話。

    就會導向:能拿的就拿,一個都捨不得。

    捨不得是喜悅還是痛苦?是悲傷還是興奮?是富足還是匱乏?

    是什麼就吸引什麼。

    答案不就很明顯了?

    地球人類同意某種框架太深了,可是又總是在追求更好的解答,這不就是突破矛盾的機會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