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生命、精神、教育的週末

2020/12/0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內容刊載於葉筱凡,2021,《成大醫訊》第32卷,頁62-64)
• Friday
上週五(11/6)颱風來臨前,參加由成大STM中心主辦的「船在海上:精神健康座談會」,邀請鏡文學採訪主任胡慕情、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吳易澄主治醫師、成大醫學系畢業目前在精神科診所服務謝佩君精神科醫師、以及成大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高齡醫學部劉介修主治醫師共同座談,由成大醫學系謝世洲主任主持。
第一次隨著深度報導記者的角度(不是電視或網路媒體),認識幾起與台南、醫學系學生有關的思覺失調者的故事,接著從經歷幾番轉折如今是精神科醫師的個人人生故事,再認識現在在醫學中心服務,對醫療、照護系統有政策願景的醫師分享,都是誠摯與無私的。
座談會由成大醫學系謝主任主持,好像一根發亮的針,靈巧、適切地串起每一個故事、分享裡的感動、理性的論述、和勇敢的提問。某個時刻,我們會相信,如果我們有安全網,無論是社會制度面的或心理支持面的,會知道我們每個人都不孤單,把心安下來後,會多一點勇氣,專注自己的目標,使我們自己的船,不是在海上漂而已,而是真的在航行,朝向自己的目標。
• Saturday
第二天(11/7),順著行事曆,搭高鐵北上參加由教育部與台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舉辦的「大專院校生命教育跨校工作坊」。兩天一夜,相當扎實的研習內容。
開場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與我們分享,他所經歷以及與團隊攜手的社區、在宅醫療的「好死」。真實地例示他邊理想也邊實踐的善終。作為一位醫生,他誠實地認知到「醫療是有極限的」、乃至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死亡適能」(death literacy),再推問:「我們、我們的家人知道彼此要的善終是如何嗎?」這些問題,如果連直視都需要勇氣,那何時會有答案。
接著由台大哲學系孫效智談他所構想的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也從個人經驗出發(母親、太太的離世),身為一個哲學人,是責無旁貸,也是終其一生自然會探問的三大問題: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如何能活出我該活出的生命。要思考這三個問題,需要對人生目的與意義有「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人學探索」、「哲學思考」,所以是五大核心素養。
• Sunday
看見好久不見的台大哲學系王榮麟教授,他從這幾年參與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的經驗來談「從生命教育談未來大學」,未來大學?對,科技改變我們,包括家人關係、溝通、師生關係、上課模式、生活型態、甚至休閒模式,變化何其巨大,在一切都巨大與快速的情況下,大學教師知道未來要如何做我們的工作嗎?
休息後,台大政治系劉康慧老師,從轉換精彩但從未設限的學涯經歷分享,從未想過生命議題的她,如何在台大生命教育中心的團隊裡,學到原來在衝刺研究與教學了路上,只有在與老師與學生一起感受生命議題時,是完全感受溫暖、放鬆、與有意義的。對一個完全離哲學很遠、投身NGO活動的政治系教授來說,生命教育讓她像重新回到學生一樣,開始探問人生問題,她說這是生命的禮物、生命的祝福。
• 交作業的時間來了!
聽完所有課程,該是各校呈現各自生命教育現況與提出創意、計畫的時候了。基本上,三兩所學校一組,大致從地理區域來分。我(STM中心)與成大醫院兩位腫瘤科醫師林鵬展與蔡瑞鴻醫師、以及醫學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急診科醫師)何宗憲、還有護理系顏妙芬教授一組。雖然也有其他醫學大學的老師來參加,但特別由醫師、醫學系、護理系教授、與哲學人組團參加的,成大算是很有自我特色。
作業是回答兩大題、三小題,要創新、要具體作法,還要跨區域合作(只有二十分鐘!)。我與林鵬展、蔡瑞鴻醫師負責第一題(成大目前生命教育有什麼),何宗憲醫師與長榮大學、高醫大學負責如何跨區域合作。我們持著南台灣的熱情,急中生智想出以「高成長生命樹」(高醫、成大、長榮)為slogan的聯合課程,五六個人把海報畫得五顏六色(我問一下何醫師海報可不可以公開XD),上台present時,用芒果代表成大、火龍果代表高醫、檸檬代表長榮,一群人上去「賣水果」,弄得滿堂笑呵呵。
「高成長」小組
右一開始:成大何宗憲醫師、成大蔡瑞鴻醫師、長榮大學護理系凃秀妮講師、成大護理系顏妙芬教授、高醫大陳麗系教授、成大STM中心葉筱凡博後研究員、成大林鵬展醫師
當我跟林鵬展醫師一邊用手機google盤點成大生命教育各處室有哪些資源,一邊畫海報的同時,我忽然發現——原來這三天,我參加的是同一個活動,都與生命、精神、教育有關。
在生命教育的課程地圖裡,星期五的座談活動屬於「靈性修養」與「人學探索」,我和幾位醫師合開的生命倫理學課是「價值思辨」,醫學系裡還有一門公民素養是「價值思辨」的一環或延伸,還有通識中心應用哲學課程是「終極關懷」,林醫師跟我說醫學系還有「醫療專業與生死」的課,那我跟他說STM也有「醫學、科技與社會學程」,其他還有圖書館、博物館各種有形無形、有聲無聲的資源。
我們拿著筆,看著地圖,查手機,思考著:或許資源都有,也都有老師在開課,要如何整合?
生命教育課程地圖
• 生命教育不能等
聽完各校、各區、因學生而有不同屬性的課程設計與未來計畫,加上週五醫師的分享,了解到這些都是跨專業(interprofessional)的交流與互動。此外,也和好久不見、沒想到會碰見的哲學老師、STS-er(科技社會研究者)寒暄打招呼。這句「你為什麼會來?」在會場此起彼落,代表我們都關心,也都需要生命思考。這三天,像冥冥中在這張地圖上旅走,聽了許多故事,邊走邊想,獲得許多關於生命、醫療、哲學、教育的收穫。
#死亡識能:獲取、理解及使用末期照護相關的知識和能力,以及陪伴及照顧末期病人與家屬過程中的生死智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