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大家都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是要怎麼知道自己做了對的選擇呢?


最近看到朋友貼文,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他說自己輾轉摸索,終於找到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

一方面很替他感到開心,但另一方面我也不禁思索這句話,雖然很多人都在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可是你要怎麼知道自己做出對的選擇呢?

相信很多人在付出徒勞無功的努力之前,也都曾堅信自己做出所謂「對」的選擇,就像之前認識的一位前輩,當初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也是覺得某個產業會是未來的趨勢,但是經過很多年,這個產業依舊過得很辛苦,而他也常常怨懟自己做錯了選擇。

這讓我有一種感覺,選擇的對錯,往往是「後見之明」,也就是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在做選擇的當下,我們基本上是難以知道這個選擇是對還是錯的。

可是,這週去上了職業諮詢師的培訓課程,讓我對做選擇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課程中將職業的選擇分成三個步驟,分別為:認識自己、認識工作、合理的判斷與配對。

但是,很多人在做職涯選擇的時候,往往會跳過第一個步驟(認識自己),直接跳到第二步驟,也就是選擇工作,而這不外乎就是透過所學的科系、工作待遇、親友推薦、產業前景這幾個元素去做判斷。

可是這導致一些人在做選擇了幾年後容易卡住,工作的內容不喜歡,但又沒有辦法離開。

無法離開的原因,並不一定是沒有選擇,有可能是太多選擇。選擇了某一項,意味著要放棄現有的某些東西,有可能是優渥的薪水,有可能是家人的期待,無法割捨的情緒,造成現況的持續。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不夠了解自己,不論是價值、興趣還是能力,這三者都是對內聚焦目標很重要的一步。

所謂的價值,是自己追尋的東西,而興趣,則是自己做起來喜歡與開心的事,最後能力,則是自己擅長的事。

相對的,大多數人選擇工作的步驟反倒是外在的目標,只有在內外都有目標的情況下,才比較不會產生內外失調的情況。

這給我了一些啟發,或許從職涯選擇到人生選擇都是如此吧!

我們會認為「錯」的選擇,有時候往往是我們不夠了解自己

有時候,我們會怨懟自己做錯選擇,很有可能就是我們在對內不夠瞭解的情況下,只顧著拿著片面的自己往外,而當外部受挫的時候,就開始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

我有一位做音樂的朋友,音樂一直都是他的興趣,可是他的音樂作品在市場上的反響比較一般,這讓他常常跟我抱怨,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覺得自己做錯選擇,市場上沒有什麼懂行的人欣賞自己的作品。

一開始我不太知道該說些什麼,只能說一些安慰的話,但是在上了課之後,我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

或許他對內並沒有釐清自己的價值與興趣,或許做音樂是他的興趣,但是他的價值,也就是他追求的,其實是希望能夠被市場接納。

或許他嘴上常說不齒那些靠「拉低深度」去貼合大眾的音樂作品,但是這背後更多的是,他自己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員。

因為如果他的價值是做出一張自己覺得超讚的作品,或許就比較不會在意大家是否願意聆聽。

可是,他一方面想要做出自己喜歡的作品,一方面又希望獲得大家的愛戴,那除非他的能力屬於像周杰倫那樣不世出的等級,不然可能很大的機率會碰到挫折。

想要被關注,卻又不願意向市場低頭,這種懷才不遇久了,就會變成一種對選擇的怨懟,覺得自己做了錯的選擇。

保持自省,或許能拉高做出「好」選擇的機率

綜合前輩與我朋友的例子,我有了一些反思。

確立自己想追尋什麼(價值),了解做什麼能讓自己開心(興趣),認清自己擅長什麼(能力),或許幫助我們更知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如果我們今天能對自己的努力甘之如飴,並且能進入所謂心流,那這個選擇很有可能是正確的。

就算這個選擇在旁人看起來很艱難,但你完全不覺得努力的過程很痛苦,那就算不會達到頂尖,但至少自己不會後悔。

換句話說,真正痛苦的,是選擇了一條與內在價值、興趣、能力不符的路,然而在這個領域努力了半天,最後陷入不上不下的掙扎,這些掙扎最後會變成委屈與哀怨的情緒,讓自己進入負面循環。

只是,要了解自己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從未做過類似的訓練,會需要借助專業工具或專業人員的幫助,甚至會需要花很多的時間與資源。

可是,我一直認為了解自己,是一間值得持續且有意義的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