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翻書:《價值,從視野開始》價值,會從世界觀裡長出來?

raw-image


我原本希望將這本書也寫成《研究小間》,但這本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水野學的《品味》續集,這本書是水野學與山口周的對話集。

所以相對地,這本書的重點其實很散,標題也只做到分類的作用,並不能代表什麽,在做筆記的過程中相對痛苦,只是閱讀的話倒是還不錯。

我會說還不錯的原因當然是在於這兩位的知識量是非常豐富的,同時對「設計」、「品牌建構與經營」、「社會觀察」等類型的話題都非常熟悉,在他們交流人生經驗的過程中,身為讀者的我,當然也是看得很開心,因為知識的觸及面很廣,能明確地從兩位的對話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自身文化的深厚了解,並與國際之間的比較的差異性的專業程度。

但筆記真的很難做,因為太散了,即使覺得是重點的地方,用「反問」的方式去紀錄也會覺得不夠份量,或者因為話題太跳,讓我抓不到能組成一條線的重點。

比如說:「價值會隨著社會的環境而改變。」(頁25)所以,當「便利過度」發生,等於便利貶值,因此「不便」的價值高過於「便利」(頁28)
那麼,有現在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呢?價值,從視野開始,那麼要如何才具備視野,而後看見價值?世界觀跟價值有什麼關係?具體來說的世界觀是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一定要像哈利波特或迪士尼一樣龐大嗎?那這樣的話星巴克算什麼呢?為什麼可以把它們兩個放在一起講?

就是這些過多的疑問導致我看這本書的時候閱讀速度極慢,看得稍微有點痛苦。不過就像是我說的單純看看也有助於增廣見聞,是屬於在跟著這條路走,走一走會就有一顆麵包屑的那種。但我並不認為這本書如書腰所說「迎接元宇宙世代,每個人都該懂得創造內容與品牌的全新價值!」的這番話,這本書大概只回答了「價值」的浮動吧?價值會隨著「意義」浮動,所以品牌要創造意義,而這個意義要圍繞在「人」身上,但意義也會隨著人浮動,所以依然由人來決定「價值」,我不知道這樣有沒有辦法讓讀者理解我在看這本書的困惑和筆記難做的狀態。

這本書把「設計」、「價值」、「企業」都混在一起說,對我這種小白雖然可以看懂,但無法理解關聯之處,於個人而言是否會推薦呢?我大概只會推品味那本,這本可能真的要是一位管理者或品牌經營者,才能切身領會到吧,什麼時候我才會有這種見地呢?不知道XDD


世界觀的基礎:品味

另外有趣的是,這本書把統整的重點放在書皮上,嗯,有趣。

先前講到,價值隨著意義,意義隨著人,而「人」又會回過頭決定價值,這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但書封上的重點只是,創造世界觀的三種方法:

  1. 創造意義,改變價值
  2. 創造故事,導演場景
  3. 創造語境,優化信息表達

但當然,所謂世界觀必須要消費者買單才能成立,那麼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如何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掏錢。所以我們還是得回歸設計者的品味,也就是你要讓消費者有怎樣的體驗?在《品味》一書裡也有這麼一句話:

暢銷的線索通常隱藏在「哦!」的領會 ,而非「啊!」的驚訝。

而成功的世界觀也在於此,也就是體驗的細微差異的區別。以星巴克來說,消費者想到的會是什麼呢?是數位遊牧工作者的棲息地,抑或是白領工作者的早晨標配呢?

我說的這兩項都是「體驗」,星巴克所提供的:數位遊牧工作者的空間體驗、白領工作者符號價值體驗的部分。

迪士尼也是一樣的,每個在裡面的工作人員都貫徹著迪士尼樂園是樂園的這件事(但因為我討厭排隊和人多的地方所以這種地方真的敬謝不敏。)要足夠細緻才能讓人流連忘返,這才是消費者持續回頭掏錢的原因。



關於迪士尼的mur:我在猜迪士尼的崩壞,應該是不知道該給當代的人什麼樣的「童話」,我覺得這也源自於過去的價值崩壞之後尋找當代價值的過渡期,不知道「理想的人」應該要是什麼樣子,因為後現代的價值是怎樣都可以,所以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以小美人魚舉例,我會覺得文本脈絡本來就是白人的作品為什麼要硬套一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形象,更何況動畫就已經有給這個故事定型ㄌ....)

框架與創新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用來二元對立的,而是用來多重詮釋的。用Fushion料理舉例,你可以融合各種文化,但不能脫離「好吃」的範疇啊!


扯遠了,回到正題,整體而言這本書短到在從臺北到臺中的火車距離就看得完,我認為這本書屬於適合在創業前期收然後先看過一遍打個底,等到開始發展,甚至到中後期之後再看一遍應該會更有感覺的這種類型。



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心心並追蹤我!❤️

持續閱讀,保持思考,我們下一篇文章再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