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已讀記一下】思考的藝術 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

raw-image

適合誰:成人都該閱讀,如果對思考盲點、或經常做出思考錯誤的人,更該讀它

(滿分5分)

推薦指數:滿分5分

實用性: 4分

簡略內容:

人常常會直覺地、無意識地作出決定

卻不知道自己或是整個群體可能陷入思考陷阱

思考的藝術列出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教我們看清思考盲點

在生活中作出正確的選擇

 

讀後感:

跟上一本【已讀記一下】大腦這樣記憶 什麼都學得會類似的地方

這本書的故事也很多

但不同的地方是,思考的藝術裡的故事讓我看得停不下來

除了是短篇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每則故事都和篇章主題相關,沒有廢言

是不是美國的作者?? 寫書都很喜歡講很長的故事,把重要和不重要的通通說出來

在我看原子習慣時,也有同樣的感覺,只是原子習慣的章節編排還能讀的下去

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乍看之下很多篇章,但書其實不厚,而且故事滿好讀也有意義

本來是把這本當閒書看的,但看完後其實滿滿乾貨

因為生活中太多無意識的思考盲點了

我覺得這本書適合給所有18歲以上的成人閱讀,是個好啃又會得到很多知識的一本書

 

下列的思考盲點,是我在閱讀時,特別有印象的篇章

【社會認同】

定義:當愈多人認為某種想法是對的,這個想法就愈正確

這章節立刻吸引我的一句話:

就算有百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事也不會因此真的變對

生活中很常看到"社會認同"的身影,例如:流行服飾、減肥瘦身、宗教信仰、休閒活動等

社會認同有時會嚴重影響社會文化,例如號召信眾集體自殺的宗教

用一個問題來測試,例如 比較 A、B線的長度,正確答案是A比B長

如果單獨個別問受訪者,通常會答出正確的答案

但如果是公開群體訪問,有安排好的暗樁故意回答AB線長度一致

回答正確率就會急速下降,這個結果就是出於團體的壓力


生活中常看的廣告,有些會宣稱某產品是市場的銷售冠軍,請對這樣的說法打上?

銷售冠軍跟這個產品真的比較好,並不一定是等號

 

 

【沉沒成本謬誤】

別名是協和號效應,這個應該是大眾熟知的思考錯誤,可以說是老梗了

但實際上要擺脫這個思考錯誤,做起來真的很難

在金錢和感情上,特別容易看到沉沒成本謬誤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理性思考呢?

因為人類總是追求某種表面上的和諧穩定,反覆無常是很可怕的事

所以對進行到一半的事情叫停,就會產生不穩定的衝突

但持續進行一個已經沒有意義或價值的事,可以延緩面對痛苦的事實

這種例子屢見不鮮,例如死抱著套牢的股票、明明對象並非良人卻不分手

保持理性的決定,應該是基於好的理由而持續加碼某件事情

不管你投入了什麼,請忽略它,唯一考慮的是當下和你想要的未來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要經一番寒徹骨,才得梅花撲鼻香,在某些情況是一種確認偏誤

作者用他在度假時的事情,來印證這個思考錯誤

他在一個小島渡假時,突然身體不舒服,找島上醫生看診

這位醫生東按西摸老半天後,才開給作者處方箋,要求他照指示拿藥

並說"一開始可能會先惡化,才會好轉"

果不其然,作者感到更不舒服,這時還覺得小島醫生料中了狀況

對醫生深信不疑,但過了三天後情況沒有好轉

致電給醫生,醫生表示處方箋的藥從一天吃三回改成一天五回

二天後,情況繼續惡化,作者不得已叫救難直升機回瑞士就醫

結果瑞士的醫生診斷,他是盲腸炎,並說小島醫生根本沒搞清楚作者到底得了什麼病

 

這種思考陷阱容易出現在當專業人士對某些專業事項一無所知或沒有把握時

就會搬出"好轉前會先惡化"的說法

例如一個公司業績直落,老闆可能從外面請所謂的"顧問"來給出建議

接著說實行改革或政策後,狀況會惡化一段時間,之後會好轉

可能2-3年過去,實行顧問提出的政策後,公司並沒有好轉

這時老闆才發現顧問根本無法解除公司的困境

這種例子也是常見的好轉前先惡化的思考陷阱

 

但有些事情的確會好轉前先惡化,例如 改行,可能要面對收入不穩定、降薪之類的情況

或是部門重整,需要一段時間,並且可能有不小的混亂

如何分辨是不是好轉前先惡化的陷阱

作者說通常真正的好轉前先惡化的事情特點會有:

1。人們比較快看出成效,不會等個5年10年

改行後成不成功,應該1、2 年內就可以清楚知道

2。事情會有清楚的里程碑,而且可被檢驗

部門重整按照進度,最終會有明確的結果,而不會遙遙無期的混亂

 

 

【零風險偏誤】

很多人為了零風險,而付出過多心力和金錢

而沒有妥善運用資源,讓別的問題也一併降低風險

因為只有零風險可以治好這個莫名的恐懼

這項思考錯誤也是生活中常見到的,例如我也很容易鑽牛角尖要尋求0風險的事情

為了追求零風險,多半會造成更大的成本或是危害

例如在道路交通,只有一種情況可能達成零風險,那就是速限調成每小時零公里

另一個例子,美國在1958年制定的食品法規,嚴禁在食品中加入各種致癌成份

看起來是完全零風險的規定,但少了致癌成份,卻多了非致癌但更危害人體的成份

總結,這世上每一件事都有風險,請和零風險說再見

我們要學著在沒什麼是100%確定的情況下生活

 

【月暈效應】

定義:迷失在某個觀點上,並用這個觀點去推導出事物的全貌

舉例來說,一個人的某項特質,如外表、社會地位、年紀、種族等

會製造出正面或負面的印象,而且會不成比例影響整體印象

通常外表是最直接給人印象,所以覺得長得好看的人

似乎容易事業有成或誠實、善良等等的聯結印象

所以有歌唱節目讓導師先聽歌聲後再決定要不要轉身見參賽者

就是避免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評分

月暈效應在生活也是處處可見,像財經和廣告領域

在評估一家公司股票時,不要單純的只用季報或是財經記者寫的新聞來論斷

應該要更深入挖掘業績背後的真相,即使它可能不美好,但可能帶來更多啟發

 

【雙曲貼現】

定義:經濟學用語,指人們在評估未來收益時,傾向先拿走眼前較低的收入

而不願意等待一段時間獲得更高的收入

例子:

假設在明年的6月,你可以獲得1000元美金 和 明年7月拿到1100美金,你會選哪一個?

多數人通常會選後者,反正都是等待,多等一個月就可以多100美金,何樂不為

但選項如果變成,明天得到1000美金 和 1個月後得到1100美金,你又會選哪一個?

多數人可能會選明天就拿到,因為都是近期要發生的事,不如讓錢先入袋為安

我們做決定的基準,會隨著時間基準不同而反覆

 

作者用了一個我們常聽到的一句雞湯來表達這個思考錯誤 -

『請把每一天當成你的最後一天來享受』

這句話如果照做,你開始不工作、到處玩樂,最後大概是沒錢吃飯、付房貸、帳單

作者建議,你可以及時行樂,但最好只在星期天這樣做

當我們愈能控制衝動,就愈能避免思考盲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以上是思考的藝術讀書感想與重點節錄,很推這本書,可以回想自己過往的思考盲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