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恢復的路上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72歲急性心肌梗塞的阿姨,放完支架隔天,去看她的時候還躺在床上。

負責照顧她的兒子去洗腎了,她說自己沒辦法行動,要等中午過後才能起身吃飯、上廁所。

我開始問診,阿姨說自從兩年前脊椎開了第三次刀之後就沒辦法走了,一走腿就痛,雖然手術之後也去診所做過復健,但是只有做電療,去過一兩次之後也因為麻煩就沒有再去了。

於是漸漸就被囹圄在家中,原本是照顧一家老小的家庭主婦,現在只能仰賴每週零星時數的清潔人員打理家裡,三餐則是由沒有工作在家的兒子外出買。

「三餐都外食啊?」我問

『少了媽媽的家常料理,該是多大的損失呀!』我心想


既然脊椎都開刀了,為什麼活動沒有變好?


我想八九不離十跟她的傷口有關!於是幫她坐起,請她讓我看看傷口。細細長長的一條傷口,兩邊的筋膜、肌肉,延伸到整個腰椎及骨盆上方,整片硬邦邦,就像手銬腳鐐,囚禁了她。

raw-image

我請她坐在床邊,身體往前,僵硬的腰及骨盆,身體中段像是一片板子,因此失去應有的角度,無法前傾的結果,讓坐到站時需要的重心轉移更加困難。

帶她起來走一小段路,正常行走時腰椎骨盆需要步步調整的角度幾乎喪失,沒有彈性的步伐讓行走時的平衡堪慮;而緊縮的筋膜夾擊神經,則造成他最主要的疼痛來源。

更不要提因為失用造成萎縮的肌群。

很多人,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族群,都覺得經歷一場大病或是手術之後應該要好好休養一段時間,或是不要亂動以免再「壞掉」,卻經常在不動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再也走不回原本的生活及動作。臨床上常遇到就此淡出銀髮族樂活的社交圈;或是不得不拋棄原本參與的家庭活動,總是令人不勝唏噓。


不是只有中風需要做復健,每一次生病都需要一個完善安全的恢復計畫;

不是只有年輕的族群需要重新站起來,每一個年紀的未來都應該被認真看待;

不論是因為疾病或醫療處置,如果什麼事都不做,不會時間到了自然就變好;

不論是復原或是人生的道路,沒有遇到一些崎嶇泥沼,故事不會精彩動人。


從呱呱墜地,到呼吸停止,每個人都會遇到跟疾病正面對視的時刻,也許你曾經是患者,蹣跚而行;也許你曾經是照顧者,全心陪伴,不論如何,希望每一次與疾病的交鋒,都能有專業的醫療人員以及合適的角色陪伴,讓你不致孤單。




    avatar-img
    47會員
    131內容數
    在心臟復健領域二十年,經常遇見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裡,有真摯的情懷、有勵志的決心、有生死的取捨,不僅療癒人心,更幫助我們在人生每一次的轉折,都能有所借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間。Jacqueline 的其他內容
    第一次看到林先生,他坐在病床邊,前兩天心肌梗塞,緊急做了處理後,今天轉到普通病房。 林先生是退休的大學教授,在這次心肌梗塞之前,還有長年的糖尿病在控制,問診他的病史、三高控制的狀況,總是溫文儒雅娓娓道來,女兒說她的飲食控制特別自律,餐點都自備之外,幾乎不吃零食。但在我問到運動的習慣,他笑了笑,靦腆
    我的姨婆86歲了,前陣子跌了一跤,這一跌雖沒有摔斷骨頭,但也讓全家嚇得人仰馬翻。
    Nina是我小學、國中,同班9年的同學。 是那種很多小女生都有,下課會手牽手去上廁所,放學會一起在文具店裡流連忘返的同學。 大學之後我們一個在北一個在南,之間的連繫漸漸糢糊,當我在台北重新建立起舒適圈,她回到我們長大的地方,悠悠地過著熟悉的日常。 20年後再次站到她家門口,因為她說95歲,
    那天朗德說他每年六月都會發作膝蓋痛,無關氣候,與活動無涉,摸不著頭緒、十分離奇。 身為兩肋插刀的物理治療師好朋友,我說他是觀察偏誤,但還是義不容辭地逼他來看診了(?) 簡單問診、快速確認確認站姿、坐姿、躺姿真的歪了,我想還是他腹部的疤痕在作祟,打算從呼吸介入。 膝蓋痛,但這次還是要從呼吸下手?
    優娜說他手麻,MRI顯示頸椎第五到七節空間狹窄,壓迫神經,看過幾個醫師,有的建議開刀,有的說可開可不開,試試保守治療,有共識的是,要千萬小心橫向的外力,避免造成進一步神經的壓迫,可能會有神經損傷。 第一話 身為一個經常在姐家蹭吃蹭喝的物理治療師,當然是義不容辭的出診,也順便再蹭幾杯現磨咖
    對於大多數合併肌肉骨骼問題的病患來說,這是個合理的運動處方,循環使用運動器材,並使用健全肌群(右下肢及上肢)為主的運動模式。 但如果是針對小兒麻痹患者,卻需要考慮幾個不同的方向:
    第一次看到林先生,他坐在病床邊,前兩天心肌梗塞,緊急做了處理後,今天轉到普通病房。 林先生是退休的大學教授,在這次心肌梗塞之前,還有長年的糖尿病在控制,問診他的病史、三高控制的狀況,總是溫文儒雅娓娓道來,女兒說她的飲食控制特別自律,餐點都自備之外,幾乎不吃零食。但在我問到運動的習慣,他笑了笑,靦腆
    我的姨婆86歲了,前陣子跌了一跤,這一跌雖沒有摔斷骨頭,但也讓全家嚇得人仰馬翻。
    Nina是我小學、國中,同班9年的同學。 是那種很多小女生都有,下課會手牽手去上廁所,放學會一起在文具店裡流連忘返的同學。 大學之後我們一個在北一個在南,之間的連繫漸漸糢糊,當我在台北重新建立起舒適圈,她回到我們長大的地方,悠悠地過著熟悉的日常。 20年後再次站到她家門口,因為她說95歲,
    那天朗德說他每年六月都會發作膝蓋痛,無關氣候,與活動無涉,摸不著頭緒、十分離奇。 身為兩肋插刀的物理治療師好朋友,我說他是觀察偏誤,但還是義不容辭地逼他來看診了(?) 簡單問診、快速確認確認站姿、坐姿、躺姿真的歪了,我想還是他腹部的疤痕在作祟,打算從呼吸介入。 膝蓋痛,但這次還是要從呼吸下手?
    優娜說他手麻,MRI顯示頸椎第五到七節空間狹窄,壓迫神經,看過幾個醫師,有的建議開刀,有的說可開可不開,試試保守治療,有共識的是,要千萬小心橫向的外力,避免造成進一步神經的壓迫,可能會有神經損傷。 第一話 身為一個經常在姐家蹭吃蹭喝的物理治療師,當然是義不容辭的出診,也順便再蹭幾杯現磨咖
    對於大多數合併肌肉骨骼問題的病患來說,這是個合理的運動處方,循環使用運動器材,並使用健全肌群(右下肢及上肢)為主的運動模式。 但如果是針對小兒麻痹患者,卻需要考慮幾個不同的方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在加護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的真實經歷,描述了她在救護過程中遇到的病人及其家庭的故事。文章突顯了病人的勇氣與樂觀,即使在重病中,依然關心他人,展現了生命的珍貴與人性的美好。這些故事讓作者深刻體會到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並反映了醫療人員的情感付出。適合對醫療、護理或人性故事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這個下午 人間各種親情大戲 都在小小的治療室上演
    Thumbnail
    時光飛逝,今天是爸爸健康發生狀況緊急送醫後的第107天,趕緊來記錄一下這段奇幻旅程的最新狀況。
    說來慚愧 父親生病住院時 我因為白天要上學 放學後還要打工或是去約會 所以能去醫院看望父親的時間與次數 遠不如兩個已經出社會的弟弟和母親..... 記得某次父親化療住院結束 正準備出院時 突然跟母親說 雙腿使不上力..... 後經過醫生檢查 原來是癌細胞壓迫到神經 導致下身癱瘓
    Thumbnail
    第一次回診應該是出院後的一星期回去拆線,醫生不想讓我多跑一趟就在出院當天把線給拆了,所以正式回診是出院後的第二個禮拜。 門診單上是上午診建議11點到,提早了半小時到,借了台輪椅後媽媽推著我往骨科方向去,大概有五六間診間,整個空間都是滿滿的人,我的號
    住院這3天,同房的「病友」是一位老阿公, 不知道幾歲,也許超過90了吧。 不會動,躺在床上插尿管,吸氧氣。 不過頭腦很清楚,講話中氣十足。 後來聽他和看護的對話,大概知道本來是住在安養中心。 自從跌倒傷到脊椎之後,就不能走路了。 這次好像是因為尿不出來,才來醫院。 阿公整天躺著
    Thumbnail
    「那是一位66歲的女士,因為末期心臟衰竭而喘得很厲害,經常需要住院治療。」鄭羽廷醫師指出,「由於年紀較大無法接受心臟移植,所以在詳細討論後,決定安裝持久性心室輔助器。」 接受手術後,患者順利出院,心臟衰竭的症狀大幅改善,體力與活動力也明顯提升,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在加護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的真實經歷,描述了她在救護過程中遇到的病人及其家庭的故事。文章突顯了病人的勇氣與樂觀,即使在重病中,依然關心他人,展現了生命的珍貴與人性的美好。這些故事讓作者深刻體會到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並反映了醫療人員的情感付出。適合對醫療、護理或人性故事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這個下午 人間各種親情大戲 都在小小的治療室上演
    Thumbnail
    時光飛逝,今天是爸爸健康發生狀況緊急送醫後的第107天,趕緊來記錄一下這段奇幻旅程的最新狀況。
    說來慚愧 父親生病住院時 我因為白天要上學 放學後還要打工或是去約會 所以能去醫院看望父親的時間與次數 遠不如兩個已經出社會的弟弟和母親..... 記得某次父親化療住院結束 正準備出院時 突然跟母親說 雙腿使不上力..... 後經過醫生檢查 原來是癌細胞壓迫到神經 導致下身癱瘓
    Thumbnail
    第一次回診應該是出院後的一星期回去拆線,醫生不想讓我多跑一趟就在出院當天把線給拆了,所以正式回診是出院後的第二個禮拜。 門診單上是上午診建議11點到,提早了半小時到,借了台輪椅後媽媽推著我往骨科方向去,大概有五六間診間,整個空間都是滿滿的人,我的號
    住院這3天,同房的「病友」是一位老阿公, 不知道幾歲,也許超過90了吧。 不會動,躺在床上插尿管,吸氧氣。 不過頭腦很清楚,講話中氣十足。 後來聽他和看護的對話,大概知道本來是住在安養中心。 自從跌倒傷到脊椎之後,就不能走路了。 這次好像是因為尿不出來,才來醫院。 阿公整天躺著
    Thumbnail
    「那是一位66歲的女士,因為末期心臟衰竭而喘得很厲害,經常需要住院治療。」鄭羽廷醫師指出,「由於年紀較大無法接受心臟移植,所以在詳細討論後,決定安裝持久性心室輔助器。」 接受手術後,患者順利出院,心臟衰竭的症狀大幅改善,體力與活動力也明顯提升,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