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急性心肌梗塞的阿姨,放完支架隔天,去看她的時候還躺在床上。
負責照顧她的兒子去洗腎了,她說自己沒辦法行動,要等中午過後才能起身吃飯、上廁所。
我開始問診,阿姨說自從兩年前脊椎開了第三次刀之後就沒辦法走了,一走腿就痛,雖然手術之後也去診所做過復健,但是只有做電療,去過一兩次之後也因為麻煩就沒有再去了。
於是漸漸就被囹圄在家中,原本是照顧一家老小的家庭主婦,現在只能仰賴每週零星時數的清潔人員打理家裡,三餐則是由沒有工作在家的兒子外出買。
「三餐都外食啊?」我問
『少了媽媽的家常料理,該是多大的損失呀!』我心想
既然脊椎都開刀了,為什麼活動沒有變好?
我想八九不離十跟她的傷口有關!於是幫她坐起,請她讓我看看傷口。細細長長的一條傷口,兩邊的筋膜、肌肉,延伸到整個腰椎及骨盆上方,整片硬邦邦,就像手銬腳鐐,囚禁了她。
我請她坐在床邊,身體往前,僵硬的腰及骨盆,身體中段像是一片板子,因此失去應有的角度,無法前傾的結果,讓坐到站時需要的重心轉移更加困難。
帶她起來走一小段路,正常行走時腰椎骨盆需要步步調整的角度幾乎喪失,沒有彈性的步伐讓行走時的平衡堪慮;而緊縮的筋膜夾擊神經,則造成他最主要的疼痛來源。
更不要提因為失用造成萎縮的肌群。
很多人,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族群,都覺得經歷一場大病或是手術之後應該要好好休養一段時間,或是不要亂動以免再「壞掉」,卻經常在不動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再也走不回原本的生活及動作。臨床上常遇到就此淡出銀髮族樂活的社交圈;或是不得不拋棄原本參與的家庭活動,總是令人不勝唏噓。
不是只有中風需要做復健,每一次生病都需要一個完善安全的恢復計畫;
不是只有年輕的族群需要重新站起來,每一個年紀的未來都應該被認真看待;
不論是因為疾病或醫療處置,如果什麼事都不做,不會時間到了自然就變好;
不論是復原或是人生的道路,沒有遇到一些崎嶇泥沼,故事不會精彩動人。
從呱呱墜地,到呼吸停止,每個人都會遇到跟疾病正面對視的時刻,也許你曾經是患者,蹣跚而行;也許你曾經是照顧者,全心陪伴,不論如何,希望每一次與疾病的交鋒,都能有專業的醫療人員以及合適的角色陪伴,讓你不致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