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7|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我們的同班同學不一樣

儒德的要素是什麼?《孔子家語》收錄了一段文學性十足的論述:

儒有忠信以為甲冑,禮義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

書面直譯:儒者身披忠信做成的盔甲,手持禮義鑄成的大小盾牌,頭頂仁德,胸懷道義,即使處在暴政肆虐的亂世,也不改自己的操守。

歷來總以為儒者偏文弱,可孔子的描述,明顯是柔中帶剛,允文允武。真儒立身行事,自有道德的堅持,自然體現為忠、信、禮、義、仁等種種美德,與廿字真言重疊。所謂「配之儒德,各得其仁」,從愛人的仁心發用,體現各種美德,與儒學的核心本質相互呼應。

謹記儒學的中庸之道。仁是根本,教化因此是第一選項;萬一教化不行,依然得動用刑罰。

攝影師:Susanne Jutzeler, suju-foto :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383766/


季羔是孔子學生,曾在衛國作官。衛國宮廷內亂,父子為爭王位發動戰事,季羔見苗頭不對,倉皇出逃。方方跑到城門,發現守門的是從前自己主持行刑的受刑犯,心裡暗暗叫苦。

不想門衛伸手一比:那處城牆有個缺口。季羔臨危之際,依然謹守師教,立刻回說:君子是不翻牆的。

門衛又往別處一比,要不,那裡有個洞。看到季羔堅持君子不往洞裡鑽,城衛改口說:這裡有間小屋子。季羔這才躲進屋子避禍。

等到追捕的人離開,季羔忍不住問門衛,你的腳就是因為我才砍掉的,方才在下有難,你大可趁機報復,怎麼反倒一再指引我生路?

門衛看著季羔,一臉誠懇地回道:論斷足,我是罪有應得,怨不得誰。但整個案件進行期間,對閣下的守法與不忍,我全看在眼裡。君子行事,本當如此。我對閣下只有敬愛有加,沒有絲毫怨恨。

孔子聞說此事,對季羔大加讚揚一番。與此同時,也不忘機會教育:「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存仁愛之心,懷體恤之情,自能以德服人。反其道而行,苛暴成性,動輒以嚴刑峻罰伺候,引來旁人怨恨,也就理所當然。

仁恕的教化究竟有何成效?且不說其他,就談同班同學的相處。

孔門的顏回與子貢大抵稱得上一時瑜亮。子貢雖然也算得上人中龍鳳,但與資質穎異的顏回相較,終是略遜一籌。孔子一雙眼睛看得分明,有一次便故意問子貢,你與顏回相較如何?子貢也老實說,我哪裡比得上顏回啊?顏回是聞一知十,我只能舉一反三,差得遠了。孔子聽得直點頭,滿面含笑地說:不光是你,連我都比不上顏回呢。

這是儒家教化的同班同學,從天性之仁出發,彼此有競爭,但互相欣賞,不失友愛。

試看背離儒家師門的李斯,怎麼對付他的同班同學韓非。閣下的才幹既然遠在我之上,本人鐵定得痛下重手,好把你送上離恨天,趁早了結所有凌駕本人的可能。

另一對同班同學,是兵家的龐涓與孫臏。兩人曾經拜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已在魏國飛黃騰達的龐涓為了剷除未來的威脅,假同學之名騙來孫臏,先是用計砍斷孫臏的雙腿,又在孫臏臉上刺字,以為從此永絕後患。

兩對負面案例的同班同學同樣被寫進《史記》,龐涓陷害孫臏更不斷被搬上戲台。台下看戲,一邊為龐涓的心狠手辣驚懼,一邊忍不住要想念孔子教出來的那對。

一心效學孔子的孟子依然以仁愛為教,他的心裡一直有一幅不仁的圖譜:逄蒙從學於后羿,悉數習得后羿的箭法之後,放眼天下,足以匹敵的對手只剩后羿,於是殺掉后羿,得意洋洋地坐上箭藝的后座。


仁與不仁,差別在此。

大體而言,儒學的本質建立在真實的人性,可又不忘天道,以天道的高明博厚活出真誠而活潑的生命。其中沒有詐偽,沒有虛矯,只是一派天真,能夠自自然然地愛人。對於反其道而行的不仁,因此體現為不安。

宰我質疑古禮為父母守喪三年的時間太長。孔子先是說孩子哇哇落地後,通常也要三年才能脫離父母懷抱,父母辭世,為父母守孝三年是人情之常,並不為過。宰我不以為然,當下回嘴:真要回報父母生養之恩,守喪一年也就夠了吧,何苦堅持三年?孔子反問他:一年就放棄守喪,吃好穿好睡好,你的心能安嗎?宰我沒有鬆口,大咧咧地說:安哪!哪有什麼不安?

孔子無奈地嘆了一口氣:你真覺得心安,那就放手去幹吧!

對宰我這般反應,孔子最後下的評斷就是「不仁」。

因為不仁,就無所謂不安。這種不安不是源於外界的責難或批評,就只是內心深處單純地感覺到悖離天道,悖離良心的不安。深諳此中三昧的鄭板橋因此便說:「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行事為人若是純粹出於仁心,便只當作本分事,當下賺得心安,與有無後報全然無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