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在捷運上滑手機,無意間看到一個作家分享自身與母親關係改變的契機。她在出社會有收入後,會按月給孝親費外,亦會不定時的分擔家中額外的支出,例如:房屋修繕之類。長久下來,隨著她的收入增加,給予老家的金額也是跟著增加。
這位母親時不時的會拿鄰居的案例做比較,也許是作家這次給的少了,或是孝親費的金額母親有更高的期待,聽在耳裡,想必她的心中會有無限的感受,也造成了日後兩人關係的緊繃,但為了符合母親的期望,她選擇繼續留在北部努力賺錢,只好減少碰面的頻率,無形中也可以沖淡見面後的不愉快。
後來遇到作家的父親生病,期間需要龐大的醫療費、看護費等等,這些突如其來的支出,想當然爾是由作家一肩挑起,不但出錢,也將北部的工作減少,回老家打理父親的一切,依其描述,家中雖有兄長,但自身出錢出力也沒有少過。我雖然無法了解這位作家真實的想法,但透過她的一段文字,感受到她此時與母親關係的轉變。
她提到,雖然有請看護與外勞幫忙,但看到母親照顧父親辛苦的一面,也察覺到母親對於每項支出都算的很清楚,讓父親得到很好的照顧外,幾乎每一筆花費都用在刀口上,還會提醒自己這是女兒的辛苦錢,不可以隨意揮霍,此時的她對母親開始改觀,也開始調整自己面對母親時的態度。
我很佩服這位作家的是,她認為人在生氣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不要放在心上,因為她內心很清楚,母親知道平常是如何與她相處的,如果把母親生氣時的話一直放在心上,那是用這些言語在折磨自己,為此,她選擇原諒與遺忘,並且告訴自己,「母親是無心的,她一定知道自己對她有多好。」
作家解釋自己為何有這樣的轉變,應是與佛經中的”傳遞善解因緣”及心理學上”自我覺察的幫助”有關,延伸的解釋是,如果自己可以察覺現下困境,並選擇善解,例如:體諒對方或是忽視盛怒下的發言。
我自己的解讀是,當我面對情緒勒索時,首先要判斷自己的能力範圍,若是專業可以處理,就馬上辦,例如:去急診還是去門診,中間的過程若是聽到任何情緒性的字眼,聽過就算了,不要放心上一直回憶,無形中是在折麿自己,記得"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重新啟動"。
文末我想說的是,承如作家所言:當你能察覺以及調整自己的心態,你不僅在鬆綁僵局也在改變自己的命運,翻轉自己的觀念,讓你改運也改命。這個心態上轉變的方法,是我目前最需要練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