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117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3.1 也
  • 2.3.2 矣

先分析 Yi1

我們認為「十四者無一則雖善者不能守矣」是個完整的句子,並可分解為兩個合式成份﹕

[現代漢語翻譯﹕如十四個守城條件之中,一個也符合不了,那麼即使有守城能力的人也守不了。]

乍看之下,這個處理或許有點異常。

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我們從歐語的主語+謂語結構釋放出來,不再受其影嚮,或許更能接近上古漢語的真實。

假如我們問「不能守者誰﹖」,答案顯然是「十四者無一則雖善者」。

「者」指的是誰﹖

毫無疑問是滿足了「十四者無一」及「善守」共兩個條件的統領或將士。

再者,從函子/論元的觀點的看,「不能守矣」明顯屬於函子型,而「十四者無一則雖善者」屬於基本型。因此 Yi1.1 的處理便順理成章了。

於是我們有

我們如常往下解析 (parse) 一階前項而有﹕

我們認為「不能守」屬 vn n,但如有語言學家堅持「不能守」屬 s/n,這並不會影嚮本理論的架構。再作進一步的解析及推導則可有

如要對「十四者無一則雖善者」的成份進行倒置前後項操作便有﹕

位於函子位置的「者」字經升型處理後而有語構型 n/(n/n)。最終的解析和推導如下﹕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