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阿里山的呼喚

raw-image

#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賞阿里山日出雲海晚霞 #乘阿里山林鐵主線與支線(臺灣唯一動態保存的林業鐵路) #嘗奮起湖便當愛玉甜甜圈


  阿里山森林鐵路(下稱林鐵),2009年因莫拉克颱風,原定2015年通車,又遇杜鵑颱風,致42號隧道崩塌,後決定新建42號隧道,於2021年初動工,2022年底貫通。今年七月終於迎來中斷15年的全線通車,七月底因凱米颱風又短暫停駛,好在九月恢復通車,才不致影響這趟身為臺灣人一生必朝聖的「臺灣麥加」—阿里山之旅。


  先分享關於阿里山的十個小知識:

1.與太平山、八仙山並稱臺灣三大林場。


2.1912年通至二平站,1914年再通至沼平站(當時的阿里山站為今日的沼平站)。


3.全線車站數:20座、橋樑數:74座、隧道數:48座,約72公里,上升2,186m,主線最高為阿里山站海拔2,216公尺,支線最高為祝山站海拔2,451公尺(臺灣鐵路最高點)。


4.最高學府(日治時期時包含日本)為阿里山的香林國小(海拔2,195公尺),亦是臺灣「真」最高學府。若將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獨立比較,國中最高為梨山國中小(2,020公尺),高中最高為仁愛高農(1,125公尺),大學最高為暨南大學(565公尺)。


5.2020年推行的「班班有冷氣」政策,到阿里山則是「班班有暖氣」,過去因無暖氣學生上學還需自備木柴(就地取檜木)燒熱水,學校有自己的午餐廚房。


6.林鐵三大特色:(1)穿越熱帶林、暖帶林至溫帶林、(2)獨立山螺旋式(Spiral)登山、(3)之字型爬升(Switch back,俗稱「阿里山碰壁」),另軌距為窄軌的76.2公分。


7.縣定古蹟「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紀念東京帝國大學林學博士琴山河合鈰太郎,受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之邀統籌阿里山森林之開發與林鐵路線測量事宜,該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象徵琴山河合的謙沖不居功。


8.設立於1919年的阿里山神社,二戰後被拆除改建博愛亭,神社前廣場仍保留原神社之中軸線。


9.「三代木」嚴格來說並非同血緣的三代關係,而是不同種子最後共生的關係;第一代可能因雷劈等原因枯死倒下,橫陳於地表,後經苔蘚覆蓋樹幹表層,形成保濕面,在倒塌後,陽光充裕下,第二代種子得以藉枯樹獲養分生長茁莊,直到第二代再度根老殼空,迎來第三代種子生長。


10.經嘉大調查研究,阿里山43株紅檜中有33株具「合併木」現象,達77%,「合併木」指樹木為適應自然環境,與鄰近樹木產生根系嫁接,合為一體的現象。過去推估樹齡達2、3千歲的神木,多數需下修,如:「水山神木」樹齡從過去推估的2,700年下修為1,081年,「香林神木」從2,300年下修為626年,「千歲檜」從2,000年下修為821年。

#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重要文化景觀_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嘉義人都訂不到的車票


  本次阿里山之旅最大的挑戰與首要的難關便是「訂林鐵車票」,車票於乘車日前14天才開放訂票(若遇六日則提前至週五上午6時開放訂票,方便訂來回票),票價單趟600元,去程含「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150元,中途停「奮起湖站」65分鐘。


  當初手刀搶票(六張)只搶到回程票,沒搶到去程票,後來想改搭乘客運至奮起湖站,再以「站票」方式從奮起湖搭到阿里山(約95分鐘)。結果電洽林鐵可否以站票方式搭乘時,服務人員表示可當天至櫃檯詢問是否還有去程的票。於是,是日一到嘉義車站,旋即至林鐵櫃檯詢問,果然還有票!!且幸運的剛好還剩七個座位(去程與回程搭乘的感受真的有差,去程列車長還會沿途介紹,回程則未介紹且早已累得只想閉目養神)。


  乘車時車上有一對祖孫,只從北門站搭到竹崎站,就是因為訂不到票,孫子只能依依不捨的下車(過竹崎才開始由平地段轉登山段)。目前主線班次僅有上午兩班去程,下午兩班回程。之所以班次如此稀少,除了因為僅有單軌外,更在於班次一多會影響沿線住戶安寧,及主線與支線重疊的問題,如:主線通車後,祝山站往返神木站的支線每日已減少一班次。另車上空間不大,一排三個座位,一共四節車廂,車廂與車廂間不可任意穿越,到站前會播放《高山青》及列車長會表演「套圈圈」(路牌閉塞器)。窗外倒映著熱帶、暖帶、溫帶或綠或黃的不同植被,及時而露出巍峨山脈、時而被參天古木吞沒、時而如墮五里霧中的畫面。


  本次的重頭戲除了搭林鐵,還有欣賞耳聞已久的阿里山日出。為配合每天日出的不同時間,開往祝山站看日出的火車,前一天下午(約三點)才會公布發車時間。當天是凌晨五點發車(行車時間約半小時),六點日出,只可惜雲層有點厚(山陀兒颱風影響?)只看得到間接輻射在雲上的陽光。然而,即便未看見太陽,欣賞雲海也是一大樂事(阿里山雲海有臺灣八景之稱)。瞬息萬變的雲海,彷彿提醒著我們,生命的變化與時間的綿延,越想抓住本質、同一,越發現萬事萬物皆沒有本質、沒有同一,一切都在時間之中、都在變化之中。而唯有透過在時間中變化的生命(過程),才可能認識時間、認識變化。


  另外,本次還訂了「阿里山森林園區導覽解說」(200元/人),CP值超高,原先以為2.5~3小時的導覽應該不會講滿三小時,時間綽綽有餘,最後要不是為了趕車,感覺可以講到四小時(導覽員是業餘兼職,本業在農會上班的阿里山媳婦)。導覽員除了專業的介紹、有問必答外,還會推薦適合拍照的景(位置)及特色飲食(熱的愛玉)。


  綜上,要維護一條林鐵真不容易,除了受限於脆弱的地質(砂岩、頁岩),險惡的施工環境外(「腳路」窄小、氣候潮濕常下雨),還要考量生態永續(祝山站獲鑽石級綠建築、神木抬高保留生物穿越的空間)。2018年成立的鐵路專責機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在鐵路方面,先後完成了神木車站、祝山車站的整修,及全線通車;在文資方面,於2019年完成將嘉義市文化景觀「北門驛與阿里山森林鐵道」與嘉義縣文化景觀「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登錄為重要文化景觀,結合製材與鐵路系統,形成一條見證臺灣林業發展史的文化地景與路徑,並製作精良的修復及圖書文獻影片,以持續發揚、傳承阿里山精神(反觀臺鐵對文資的態度就...)。願阿里山鐵路能持續承載臺灣的記憶。

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阿里山詩路

【再見的約定】祝山車站改建工程紀錄片

【雲端上的約定】42號隧道復建工程紀錄片

檔案裡的軌道顯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