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生故能長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是開創紀傳體的堂堂鉅作,其中涵攝本紀、世家與列傳三種體例。三種體例的篇數不等,但居首的第一篇絕非偶然巧合,而是司馬遷有意為之。

「本紀」以五帝為第一。中華文明的擘建,五帝居功厥偉。其中的黃帝無須多說,堯、舜以禪讓傳位,向來是孔子讚不絕口的典範。

「世家」以吳太伯居首。「太伯」在《論語》寫作「泰伯」,同樣是孔子心向往之的歷史人物,「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慷慨地為他冠上「至德」的美名。

請問太伯何許人也?

太伯即周文王的大伯,太王的長子。論理,長子是王位理所當然的繼承人。但排行第三的季歷育有聖子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生而不凡,太王已經看出這個小孩不同凡響,有意把王位傳給姬昌。太伯心知老父寄厚望於姬昌,索性逃往南方。他的出逃不是後世取巧的鍾南捷徑,選在京城附近的鍾南山矯情隱居,而是從陝西岐山一路奔向遙遠的江南,在今天江蘇的無錫落腳。隨他出走的還有二弟虞仲,逃家的理由與長兄無異。兩兄弟來到當地後大力整頓水利,深受百姓愛戴。武王伐紂後,打聽到太伯無子,找到虞仲的後代,封為吳王。已故的太伯被尊為吳國始祖。

相傳太伯辭世後,吳人悲慟欲絕,採集鮮花向太伯致意。鮮花被採摘一空後,改以太伯生前最喜推廣的麻替代。後世孝子賢孫披麻戴孝的典故即出於此。

太伯對吳地的貢獻是其一,司馬遷將他奉為世家首編,關鍵在他的讓位使姬昌登上王位,再傳武王,不僅終結了商紂的暴政,更開創了周朝的禮樂文明。

篇數最多的「列傳」以伯夷作為第一。伯夷是孤竹君的長子,老父屬意叔齊繼位,伯夷看在眼裡,心裡有數。等到父王去世,伯夷放棄王位出逃。叔齊不肯接受長兄拋出的王位,跟在長兄後面也跑了。

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本有標竿:「取信於六藝」、「折中於夫子」。居首的三篇既是司馬遷自身的偶像,同樣也是孔子心儀的典範。亂世中親如父子為爭王位尚且不惜兵戎相見,但前述幾位,王位到手明明順理成章,卻能拱手相讓,體現的既是廉讓的美德,也是一心為國為公的胸襟。

前述幾位聖王雖是儒家尊崇的典範,卻完全體現老子所言:「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但看天地因為無私而成就長生,便知處世該當如何。一般凡人因為我執而看不透,看得透的聖人把一己放到最後,最後既成就了大眾,也成就了自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1。釋「效敬玄黃,是為大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田心耘的沙龍
39會員
174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田心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司馬遷寫作史記,本紀以五帝居首,世家則列吳太伯為第一,列傳呢?首篇即是推伯夷。三者都有讓國的謙德:明明最高權力可以到手,卻輕易棄捨。完全體現了《道德經》的上善,或說玄德。置諸當代時空,讀到如此故事,格外有感!
Thumbnail
司馬遷寫作史記,本紀以五帝居首,世家則列吳太伯為第一,列傳呢?首篇即是推伯夷。三者都有讓國的謙德:明明最高權力可以到手,卻輕易棄捨。完全體現了《道德經》的上善,或說玄德。置諸當代時空,讀到如此故事,格外有感!
Thumbnail
千百年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廣為流傳,一直被中國人奉為道德標杆。其人其事,出自司馬遷的撰寫的《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
Thumbnail
千百年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廣為流傳,一直被中國人奉為道德標杆。其人其事,出自司馬遷的撰寫的《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
Thumbnail
對照日本書紀的歌功頌德,我們大約可以猜想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大約不是以漢朝的家臣身份寫作的。那麼,司馬遷和漢武帝之間的君臣心結最後是否真的解開了呢?關於這點,雖然眾說紛紜,但除非有新的考古證據出現,恐怕難有定論。
Thumbnail
對照日本書紀的歌功頌德,我們大約可以猜想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大約不是以漢朝的家臣身份寫作的。那麼,司馬遷和漢武帝之間的君臣心結最後是否真的解開了呢?關於這點,雖然眾說紛紜,但除非有新的考古證據出現,恐怕難有定論。
Thumbnail
史記的許多讀者都發現司馬遷在這部巨著中展現的各種體裁與格式處處表現出其不凡的文書整理能力。只是,許多人也發現,史記中所整理的資料中也存有各式各樣的矛盾,到底司馬遷本人有沒有發現這些破綻呢?他為何要留下這些彼此衝突的資料和說法呢
Thumbnail
史記的許多讀者都發現司馬遷在這部巨著中展現的各種體裁與格式處處表現出其不凡的文書整理能力。只是,許多人也發現,史記中所整理的資料中也存有各式各樣的矛盾,到底司馬遷本人有沒有發現這些破綻呢?他為何要留下這些彼此衝突的資料和說法呢
Thumbnail
司馬遷和漢武帝劉徹的關係始終是一個謎,司馬遷究竟是如何看待漢武帝的朝政,其實耐人尋味。
Thumbnail
司馬遷和漢武帝劉徹的關係始終是一個謎,司馬遷究竟是如何看待漢武帝的朝政,其實耐人尋味。
Thumbnail
知天之天 “民以食為天”最早出自《史記》。司馬遷(前145年-前1世紀,字子長,龍門[今陝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和文學家。所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後世尊稱為史聖,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記錄酈[lì]食[yì]其[jī](前268年-前204年,陳留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
Thumbnail
知天之天 “民以食為天”最早出自《史記》。司馬遷(前145年-前1世紀,字子長,龍門[今陝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和文學家。所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後世尊稱為史聖,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記錄酈[lì]食[yì]其[jī](前268年-前204年,陳留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