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自生故能長生

raw-image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是開創紀傳體的堂堂鉅作,其中涵攝本紀、世家與列傳三種體例。三種體例的篇數不等,但居首的第一篇絕非偶然巧合,而是司馬遷有意為之。

「本紀」以五帝為第一。中華文明的擘建,五帝居功厥偉。其中的黃帝無須多說,堯、舜以禪讓傳位,向來是孔子讚不絕口的典範。

「世家」以吳太伯居首。「太伯」在《論語》寫作「泰伯」,同樣是孔子心向往之的歷史人物,「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慷慨地為他冠上「至德」的美名。

請問太伯何許人也?

太伯即周文王的大伯,太王的長子。論理,長子是王位理所當然的繼承人。但排行第三的季歷育有聖子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生而不凡,太王已經看出這個小孩不同凡響,有意把王位傳給姬昌。太伯心知老父寄厚望於姬昌,索性逃往南方。他的出逃不是後世取巧的鍾南捷徑,選在京城附近的鍾南山矯情隱居,而是從陝西岐山一路奔向遙遠的江南,在今天江蘇的無錫落腳。隨他出走的還有二弟虞仲,逃家的理由與長兄無異。兩兄弟來到當地後大力整頓水利,深受百姓愛戴。武王伐紂後,打聽到太伯無子,找到虞仲的後代,封為吳王。已故的太伯被尊為吳國始祖。

相傳太伯辭世後,吳人悲慟欲絕,採集鮮花向太伯致意。鮮花被採摘一空後,改以太伯生前最喜推廣的麻替代。後世孝子賢孫披麻戴孝的典故即出於此。

太伯對吳地的貢獻是其一,司馬遷將他奉為世家首編,關鍵在他的讓位使姬昌登上王位,再傳武王,不僅終結了商紂的暴政,更開創了周朝的禮樂文明。

篇數最多的「列傳」以伯夷作為第一。伯夷是孤竹君的長子,老父屬意叔齊繼位,伯夷看在眼裡,心裡有數。等到父王去世,伯夷放棄王位出逃。叔齊不肯接受長兄拋出的王位,跟在長兄後面也跑了。

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本有標竿:「取信於六藝」、「折中於夫子」。居首的三篇既是司馬遷自身的偶像,同樣也是孔子心儀的典範。亂世中親如父子為爭王位尚且不惜兵戎相見,但前述幾位,王位到手明明順理成章,卻能拱手相讓,體現的既是廉讓的美德,也是一心為國為公的胸襟。

前述幾位聖王雖是儒家尊崇的典範,卻完全體現老子所言:「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但看天地因為無私而成就長生,便知處世該當如何。一般凡人因為我執而看不透,看得透的聖人把一己放到最後,最後既成就了大眾,也成就了自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61。釋「效敬玄黃,是為大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