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124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3.1 也
  • 2.3.2 矣
  • 2.3.3 焉

Yin3 一句屬另一個例子。

有語言學者認為這裏的「焉」字是個指代詞,「兼有介詞『於』和代詞『之』的含義 (有人叫『兼詞』,為『於之』的合音字),可譯為『於此』﹑『在這裡』﹑『在那裡』等」。[梅古邵 1981: 306]

但這裏的各個「焉」字也可能是「也」字的變體。

如要把第一和第二個「焉」字當「於此」解,也無不可,但要把第三個「焉」字 (即「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中的「焉」字 ) 解作「於此」便顯得勉強了,因為「… 備於此」此乎不是上古漢語的常例。

我們再嘗試把 Yin3 中的「焉」字句當「也」字句處理。

我們認為「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都是完整的句子。在這個假設下,我們僅分析第一句和第三句,因第二句與第一句結構同一﹕

[現代漢語翻譯﹕有山則能興風雨,有水則能生蛟龍,有德行便具備聖人的精神了﹔這些都是積聚而來的。]

第一句的解析和推導如下﹕

如常,我們認為「成山」是「積土」的修飾語,「顯」是「風雨」的修飾語﹔如有語言學家認為「成山」﹑「顯」或甚至「積土」(譬如 vn) 需另賦予不同的語構型,那並不會影嚮 Yin3 的推導架構。

第二句的解析和推導如下。一階成份有

其中的「而」跟英語的「and」在語構功能上相同 (語義上則略有差別),都可用作 n/nn s/ss但我們亦提出過一個觀察,上古漢語似乎沒有二元函子的觀念,所以「而」字必然是個複式一元函子。此句的各階解析如下﹕

這裡的「而神明自得」不作前後項處理,故有﹕

有關「焉」字的語構型,上述三例的分析顯示「焉」字的語構型似乎建基於「也」字的語構型 (s/n)/之上﹕Yin1 的「焉」字直接承襲「也」字的 (s/n)/n,取一個 為其論元並輸出一個 s/nYin2 的「焉」字則取一個 s/n 為其論元並輸出一個 s/nYin3 的「焉」字略為複雜,先取一個 n/n 為其第一個論元以輸出一個 (s/n)/(即「也」字的標準語構型),再取一個 n,最後輸出一個 s/n

最後,在結束 2.3 節之前,我們在這裡必須強調一個觀察﹕上古漢語的「句」很可能並不等同現代通用語法意義下的句,即凡句必須包含一個主語和一個動詞 (或一個包含動詞的謂語)。

上古漢語往往省掉主語,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

更為獨特的是,上古漢語中動詞不必是傳統意義下的動詞,非傳統動詞意義下的語詞如佔據了某個函子位置即能充當傳統動詞的語構功能。

上古漢語中「句」的概念很可能是對某種函子的滿足﹗

讀者不妨在繼續閱讀本書時反復思考一下上古漢語中有關句的概念。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