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線前爲書摘AND推薦指數,分割線後爲講書正文
免責:此爲講書,分割線後會把書中精華全部透露出來,所以我會嚴重暴雷,如果想要良好的閱讀體驗,或者是只想要看此書是否推薦,可參考給星數
推薦指數:★★★★☆
簡短書評:我們常常感覺自己像陀螺一樣,忙個不停,手頭總有事情等著處理,卻說不清自己到底在忙什麼。這是我在剛是辦公室小菜鳥的時候常有的疑問。明明一件事可能20分鐘可以處理完,但是做完發現2個小時過去了!瞳孔地震!又要下班了!
後來我才發現,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理解:這份文件應該在哪裡找到?這份資料的歸檔邏輯? 這和時間管理有關係,有很大很大的關係。
這本書有很多小技巧,所以買了半年多,我還是常常隨手一翻,反芻後可以得到新的想法,推推。
掌握時間的關鍵在於了解它的去向,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鐘。
有時並不是我們不懂得時間管理,而是我們不清楚如何有效地使用時間。大家都有被牛頓定律摧殘過,第一定律就是物體具有慣性:「假若施加於某物體的外力為零,則該物體的運動速度不變。」若沒有外力推動,又再者我們的行動速度是零,那麼我們便會永遠停滯不前,陷入習慣性的行為——如滑手機、發呆、逛網拍等,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在我們手中逃跑。
我從來沒有看過哪個科學家不推崇記錄分析。
記錄分析看起來很嚴肅,但時間記錄是一種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我們只需大概記錄時間,不必過分講究精準,但最重要的是要誠實面對自己(笑)。我現在會習慣性看手錶,觀察自己完成一項工作的時間,長期下來就能清楚知道自己在哪些環節耗時,從而進行改善。
所以做完一週的記錄後,你就可以看到自己花時間的地方在哪裡,找到那些可回收利用重新改造的時間!
除去工作之外的私人時間(不含聚會)分成三種:必要時間、主動時間、被動時間
必要時間:維持生活的作息,如吃飯洗澡睡覺
主動時間:愛好進修和運動的主動時間
被動時間:看社羣網站、看Youtube、打電動
如果被動時間超過2小時的話,可能需要改善。但是帶着特定目的看社羣網站、看youtube的話(比如參考別人的行銷策略),就可以把這個活動歸類成主動時間。
找出引發被動時間的「按鈕」,改變環境讓這個「按鈕」藏起來。
前陣子,我發現自己一下班就打開 SWITCH 來玩遊戲,沒什麼特別的事的話,我會玩到睡覺前爲止。雖然這讓我感到放鬆(?也還好,因爲室友會一直唸我趴在沙發上當馬鈴薯,被唸就會有壓力),但在無意識中,打開SWITCH卻也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某一天,我頓悟到這樣的習慣無法讓我專心完成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那天我把SWITCH玩到沒電後放在抽屜裡,而不放在隨手可得的電視櫃。
然後我就忘記它了。
這小小故事的重點是什麼?驅動的按鈕是「下班後的疲勞」>驅動「打開SWITCH看我可愛的帥哥們」 > 邊趴在沙發上邊玩遊戲。
要怎麼改變?改一改流程。
先決定要過怎麼樣的晚上 —— 比如是接觸更多與工作無關的世界
驅動的按鈕是「下班後的疲勞」>(因爲SWITCH沒有電,所以無意識的循環被打斷)主動進行「聽輕快的音樂+打開KOBO電子書」 > 趴在沙發上看書
驅動的按鈕是「下班後的疲勞」>(因爲SWITCH沒有電,所以無意識的循環被打斷)主動進行「和伴侶針對電視劇的內容聊天」的任務 > 在沙發度過親密的時光
我們要用外力去改變想法與行動,而不是意志力。
不需要一直用意志力克制自己的慾望,但是想要提升內在動力,需要是出於個人意願選擇目標。比方說完成爸媽加給我們的夢想,我們也不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主動規劃不僅是為了提高生產力,更是讓我們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動權。
當有一項工作做不完的時候,你的選擇是?
1. 加班做
2. 回家做
3. 明天做
我很常選 1.,但這個選項不好,是效率不好的表現。呆的公司雖說「不提倡加班」,但是做不完又會被找麻煩的……所以只要工作有什麼突發狀況延遲,我們就會習慣性地挪用私人時間來工作。
我們需要足夠多的私人時間才能提升幸福感,所以爲什麼現在的人幸福感普遍不足,我們都在庸庸碌碌中消磨了自己的幸福感。
來完成一週一次的藝術之約吧!
度過假日的最糟糕的方式就是睡到下午後草草吃過高熱量的零食當午餐,之後一直滑手機或看電腦到了下午。週末的時間過了一半,於是和朋友抱怨說有Blue Monday,最後睡覺前發現家裏很亂但是現在已經沒有力氣打掃。週末就過去了。
以上的利用方式好可惜,人類會因爲太輕鬆了而無法感到幸福。
因爲做一些「花一輩子也要做完的大事」好難,所以我們來做一些「能夠啓發自己喜悅的小事」。只要腦子裡有出現一點「想要試試看……」就去做。
話說我以前覺得週末出門費時費力,和別人培養友誼也很辛苦。但是最近我這樣的念頭慢慢被削弱。手機需要充電,人類也需要。只是因爲躺着就等於開着飛航模式,雖然沒有大量消耗體力,但是慢慢還是會侵蝕我們的精力,並在星期天晚上懊悔腦子霧霧的,好像什麼都沒做到,充滿挫敗感。
好吧,我承認有趣的事情不會上門,要自己去找。
所以現在我最少會進行一週一次的充電充實計劃:
「充實計劃」 - 按摩、健身、旅行(可以提振精神的外出活動)
「充電計劃」 - 逛書店、會話課、學習新的東西(助於自我成長的計劃)
最理想的方式是不要等到週末才決定,而是在週三左右就計畫好,這樣才沒有PLAN B讓我們臨時逃脫。平時可以把想做的事列成清單,每週三檢查一下,決定這週要完成哪個項目。
理想生活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而是做那些看似無意義,但能讓自己感到充實的小事。這也是為什麼DIY活動越來越流行,因為親手做的事與滑手機或坐在電腦前的感覺完全不同。完成一件小事後的成就感,遠比無所事事來得真實。
那掐(你的)指頭看看自己在意什麼
現在的你每個項目是幾分?想要加分的話,哪些是你的優先順序?
當我們不斷追求「盡力做到最好」這種模糊的目標時,反而容易感到迷茫。取而代之,我們應該設定具體且略具挑戰性的目標,如現在的我體脂肪是50%,目標就是「將體脂肪降至45%」。這樣能讓我們一步步接近理想狀態。
但切記,不要掉入完美主義的陷阱。訂出過高期待,只會讓我們對自己感到失望,降低生活滿意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準備兩套行程:
日常行程:根據工作項目的截止日期反推,安排每天的行動計劃。
未來規劃行程:根據「我想成為怎樣的人」反推「我現在該做什麼」,讓未來的自己有目標可循。
最後在週末的早上「重開機」,審視自己上週的行程表,並在行程表後面寫下
否則若沒有回顧,我們的大腦就會選擇輕鬆重複熟悉的路線(下決定的一個非常需要消耗身體能量的事情),然後一步錯,步步錯。
好的念頭,通常都是在有餘韻的時候出現。就像是這篇文章,我也是在週末,點了蠟燭,聽着音樂,喝着果汁寫出來的。
我在工作的時候常常聽到幾句話
「從以前就是這樣,我不知道爲什麼,照着做就好」
「你這樣很麻煩」
然而,工作不可能沒有失敗。過於保守只會讓我們停滯不前。勇敢嘗試新事物,才能激發好奇心,發現新的挑戰與機會。
提高判斷力
上班族平均浪費150小時在找東西
——《從混沌中找出秩序》
妥善收納,物歸原主,文件歸檔,回家前把桌面清空!
把東西處理掉有兩個原則:
蔡格尼效應:大腦對於尚未完成的事物更感興趣
其實就是看到它、面對它、解決它。
YES!順手做
使用大腦不同部位工作,即使同時進行,也不會降低效率
我習慣一邊寫文章,一邊聽輕快的音樂。
也習慣一邊準備隔天的便當,一邊聽語言學習的PODCAST。
我習慣在寫文章時聽輕快的音樂。這樣不僅讓我保持專注,還能避免倦怠。同時,我也會在準備隔天便當時收聽語言學習的Podcast,這種方式讓我的大腦不斷運轉,避免單一活動導致的乏味。
與其專心做一件事,往往讓我陷入昏昏欲睡的狀態,同時做不同的事反而能提振精神。也或者是當我感覺無法集中注意力時,會選擇處理那些可以在15分鐘內完成的小任務,這樣既能轉換心情,也不會有浪費時間的感覺。
掌握大腦的特性,達到一整天的表現穩定!
想要維持大腦的表現,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不必要的選擇、減少忍耐,並避免出現過多的情緒反應
意志力每日的配額是固定的。大概能好好思考的選擇只有40個。
所以消耗了就沒辦法補充,只能等到隔天睡飽再戰。
也就是說,我們要把一些例行活動變成SOP,讓行動變成飛航模式的慣性,不用做選擇。隔天出門要穿的衣服、包包我會在前一晚就放在椅子上,早餐也是每天都是固定且有營養的食物,這樣可以加快早上的準備速度。畢竟大家都知道,早上的每一分鐘和下班後的一分鐘含金量不同,哈哈。
大腦會用這段無聊的預設模式網路的時間整理記憶和資訊,也更容易連結各種資訊產生靈感,全球有72%的人在浴室靈光一閃
我還很想睡,只是荷爾蒙的作用,5分鐘後,這些症狀會消失
一直提示自己這件事,讓自己從被窩爬出來!
聽說比爾蓋茨一定會在睡前看一個小時的書本。
不一定是要全部都是字的書本,但是最好可以讓自己充充電,把手機放去別的地方,讀讀繪本也可以,放鬆的塗色也可以。
每天花6分鐘閱讀,壓力等級可以降低高達68%
在當前超高節奏的工作環境中,我們經常需要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但「一心多用」實際上是個迷思。被不斷打斷打斷打斷,只會讓我們的腦袋的思緒也一直被打斷打斷打斷,疲憊不堪。正如橡皮筋被拉得太緊,最終無法恢復原本的形狀。
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無關的雜訊就會自動被摒除,專注力自然增強,工作效率也隨之提升。當然緊急的事情可以打斷我,輕重緩急需排序。
我現在是業務,所以會處理很多客戶的事情、主管的事情、採購的事情、詢價的事情、工廠的事情、進出口的事情,他們不會乖乖排好隊讓你處理,通常都是蜂擁而上!
在處理需要高度專注的工作時,我會使用一個有效的方法:集中處理,減少干擾。就像我需要做報價單時,我會請助理同事把需要問我的事情先記錄在LINE上,並且幫我接進來的電話,告知對方我稍後會回覆。
進入心流狀態,專注力就會提升到極致,負面的想法、不安的小心臟也會摒除在外,喪氣話統統都留在外面,給自己「盡人事」的機會,這樣的次數越多,難保自己會跳躍出意想不到的點子
把事情都安排妥當後,我能專心完成手上的任務,嘗試進入心流,任務結束後,再回頭處理溝通問題。
這個方法是我的老闆教我的,對我來說非常有效,大家也可以試試看。
深度集中的時間只有15分鐘,淺度集中最多90分鐘,要讓大腦適度休息一下
大學的時候我有參加過一個常常需要冥想的社團。
對於好動熱情的大學生來說,坐在那邊放空很奇怪。但是這個放空是現在緊湊社會裡缺乏的元素。姿勢可以讓我們轉換心情,轉念而想冥想的正座也可以。可以在開始工作前、或者是事情很不順利的時候讓腦袋放空,回歸初心。
如果冥想對你來說還是太困難了,那可以試試看用散步的方式
我每天至少必須有4小時——多數時候甚至不只——遠離世事,走在森林、山丘、原野上,否則無法維持身心健康 《湖濱散記》梭羅
活動雙腿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對心靈健康和身體健康好處多多。言而總之,就是動起來就是了!
改變使用時間的方式,就是改變生活方式。我們每天都在選擇,選擇起床的時間,選擇處事的方式……這些種種最終會造就未來的我們。
雖然內容有點零散,串聯不易。但是好處就是很容易隨手拈來一個來嘗試,偶爾翻閱還可以找到之前沒嘗試過的方法。
但個人最喜歡的概念就是「藝術之約」,再複習一下「人類會因爲太輕鬆了而無法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