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參同契》講如何守中宮

raw-image


道家守竅有各種各樣的古怪之處,現在我們講到《參同契》這一段,我不說滑頭的話,你們自己去研究。偶爾可以用,知時知量,還是火候問題,最穩當的是守中宮,不會錯。中宮準確的部位,就是心窩子之下,用八個指頭橫著疊起來,在肚臍以上,差不多四指的地方,不是在肚皮表面,在這個部位的中間。守中宮修久了的人,有一個效果很快會出來的,就是飲食可以減少,甚至可以一天吃一餐都沒有關係。在《孔子家語》中孔子說“食氣者壽”,吃氣的人,不靠五穀飲食的會長壽;“不食者神明而不死”,乃至服氣都不需要了。我們這位老師聖人他都知道,可見道家的方法是準確的。雖然一般學者不承認《孔子家語》是真的,我還是提出來給大家參考。所以這一段最後是“皆秉中宮,戊己之功”。

 

我們大家學中醫修道的,就要了解這個道理。真正中醫的治病方法不是頭痛醫頭,腿痛醫腿。譬如我們中國是黃種人,容易得肝病。照西醫的治法,肝病就醫肝補肝了,但不一定對,雖然也會治好病沒有錯。真懂得中國醫學,懂得《易經》,懂得道家這個方法,就知道肝是木。什么生木?克木的又是什麼?我們曉得水生木,金克木。或者這個人肺呼吸系統有問題,或者感冒太久,支氣管炎,慢慢影響肝臟功能變差,這就要先治療肺。要培養肝功能健康,不是針對肝臟,而是針對腎臟,因為肝腎同源,把腎水的功能培養好了,水生木,肝的功能也好了。但是這個不是呆定的啊!要活用,也要懂得命理,就是水多則木漂一一水固然生木,水太多,把木漂起來衝到太平洋去,這根木頭就完了。

 

我現在告訴諸位的是學理上的五行生剋之理,你搞清楚了以後,自己對於修道的功能,各部分的調整就容易了,這是講有形的。但是,是不是《參同契》的原意?是不是所謂正統的道法?就不一定了。道家所謂正統道法有一個名稱叫上品丹法,很不容易達到,很不容易求得。據說上品丹法求到了,七天可以成仙。當然,這個是傳說,是靠不住的。只講學理的說法,上品的丹法,是在有形無形之間,不在這個肉體內部,但是也不會離開肉體的。

 

上品丹法如何煉

根據道家的正統道法,上品丹法的觀念,金木火水土是個代號,不一定指有形的東西。譬如這一段所提到的坎離兩卦,坎離分別代表水火。在《易經》卦名當中,水火是既濟,既濟是好的;顛倒過來火水就未濟,未濟是不好。那麼,什麼是水火既濟呢?我們看到做飯燒茶,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燒,就是好的。火在上面燒,水在下面毫無用處,這個是很簡單的物理,要懂得。所以,諸位修道打坐,上面的頭腦“嗡嗡”地發熱,紅光滿面,心思不定,妄念不斷,就是火在上面,水在下面,這是氣虛。所以老子講,“虛其心,實其腹”,這就是火下降了。因此禪宗祖師利用老子這兩句話罵人,說有些人沒有悟道,自己以為悟道,就是“空腹高心”,剛好與老子這個話相反。上面妄念不能停,就是心火不能下降;精氣神不能歸元,就是坎水不能歸元。念多就是虛火,心不清淨。佛經經常用清淨圓明,就是代表取坎填離這個道理,要心境凝定,元氣才充盈。

 

中宮是土,這個土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道家有一個名稱,叫“真意”。提到真意這個名稱,我們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佛學講唯識的第六意識我們大家都容易了解,第六意識的根是第七識,叫“末那識”,也叫做“意根”。末那識是梵文,很難翻譯,包括了很多,佛學名稱又叫“俱生我執”——-與生命同時來的那個我。這個我不用思想去想他,生命自然有我,是本能的活動。這個“末那識”有時在別的佛經上,就乾脆用中文“真意”來代表。如果我們研究學術思想,就看到唐代以後佛道兩家思想上有了交匯,修持的方法也融會了。真意在道家就是真土,這個是戊己土。所謂真意真土是什麼呢?就是有念無念之間,也就是上次我們提到“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那個一念不生的境界。

 

禪宗佛家講空,一念不生不是沒有東西,是有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真意。唐宋以後的禪宗靈知之性這一念,有形無形停留在中宮內外,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個是內丹基本的一步。所以“皆秉中宮,戊己之功”。拿佛家來比喻,這個時候等於是無念,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永遠定在這個境界。對於身體方面,就停留在中宮這一部位。保留久了而靜極,用老子的話,就是“致虛極,守靜篤”。“致虛極”就是空到極點,靜極空極在這個中宮,五行就歸元,就集中起作用了。正統道家,在這個時候,真正的精氣神才搞得清楚,它的消息才來,才能把握得住。但是不要過分,因為無念太過,虛靈太過,要出毛病的,這個就是火候問題。

 

那麼要如何來調配呢?下一章會提到這個問題。在這個境界久了以後,把藥物調整好才可以談服食,吃這個丹藥。為什麼無念清淨境界要吃丹藥呢?在理論上沒有辦法懂,如果真做工夫,到那個境界就曉得,若有若無之間,並沒有一個有形的東西,但是的確有這麼一個作用。所以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空空洞洞,若有若無之間是有東西。你說真有嗎?沒有,也就是佛家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恭錄自:南師《參同契》錄音講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