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0|研究所的「章魚哥」們都在迴避什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戀,其實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因為一個人看待自己和外界的圖式有問題。」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圖式,就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


也就是看自己是理想的,看別人的貶低的。」


「自戀的人,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不管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他都認定自己就是比其他人更優秀。」


「自戀的人不會為你考慮。他對你好,也只是在對你有所求的時候,


願意分享給你一些好處。一旦他覺得你失去了利用價值,


會立刻翻臉不認人。」


「自戀者的關係,往往就是這種工具化的關係。」


這段討論,節錄自李松蔚老師的心理學通識課程[1],


引發我對「自戀」的重新思考與認知。


我想,在18-25歲之間的男生,大部分都是自戀的。


年輕的男生,由於自己還在找肯定自己的方式,


自信還沒有根據,往往就會陷入李老師描述的那種,自戀型人格障礙。


我親身經歷最具體的例子,


就是在台大數學系時期,各式各樣的台大同學裏面,


就有不少人有這種“他行--你不行"的心態。


以前我會覺得他們很難相處,


總覺得這些人怎麼實力不到位,卻又把自己講得頭頭是道。


後來慢慢理解,由於他們自己也找不到自己吹噓的基礎,


所以總愛膨脹自己,當他人表達出好的意見時,


他們就會趕緊附和說:「我也是這樣想,這我早就知道了。」


有趣的是,這種可憐人,


到研究所碩博士時期,仍然有不少的人數存在。


他們總是喜歡比誰輸誰贏,誰會誰不會,


而從來不去幹實事,總是務虛。


他們總是講著許多專有名詞,


對問題高談闊論,但一問他們他們說的話更詳細的細節,


他們就趕緊轉移話題,或者叫你去多讀書。


後來我了解了:或許這就是水族館裡的章魚,


在面對威脅或困難時,會釋放墨汁以模糊視線,然後迅速逃離現場。


這就像我剛剛提到的那種人,當被問到更深入的問題時,


會用專有名詞或轉移話題來模糊焦點,


避免深入解釋,然後迅速撤退。


這類的人,就是研究所裡的章魚哥,


你遇到的話,還是能閃則閃,比較不會浪費生命。


Reference

[1] 李松蔚 - 心理學通識 - 144|自戀:為什麼有的人很優秀,你還是不喜歡?


raw-image


avatar-img
53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忽略重新整理與改寫過去的筆記內容: 許多研究生在完成一篇筆記或隨筆後,通常不會回頭檢視或改寫。然而,重新整理筆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你回顧一個月前甚至更早的想法,讓你重新思考那些可能被遺忘的重要觀點。如果不進行改寫,可能會錯過進一步發展和深化研究的機會,特別是碩博士生需要時常
如果你是碩博士生,可能已經習慣了夜深人靜時趕論文或是進行研究。然而,我的經驗告訴我,成為晨型人其實能讓你的學業進展得更順利。 ▌從高中開始的晨型生活 我自從 15 歲就開始過著晨型人的生活,這一切的轉折點來自於一本書——《早上3小時完成一天工作》。這本書的內容點燃了我的靈感,讓我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做筆記不只是記錄資訊,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看見資訊之間的內在連結。 ▌卡片盒筆記法的學術價值 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並不是單純的筆記工具,它更像是構建知識體系的核心技術。這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特別重要,因為研究的目標不僅僅是理解既有知識,而
我在讀到美國公共衛生碩士 Kasley Killam 於2024年出版的書籍《連結的藝術與科學:為何社交健康是長壽、健康和幸福的關鍵》時,瞬間有了全新的健康觀點。她寫道: 「傳統健康指引都忽略了健康最重要的元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這讓我反思,身為碩博士生,我們在學術與研究上經常專
身為碩博士生,你可能常常在面對研究計畫、學術發表、甚至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計畫是成功還是失敗。然而,Scott Adams 在《Reframe Your Brain》一書中提出一個更貼近現實的觀點:計畫的結果不應該簡單地被定義為成功或失敗,而是「阻力」與「誘因」的拔河過程。
現代社會提供了無數的選擇和誘惑,特別對碩博士生來說,在追求學術目標的同時,也面臨著外界資訊和欲望的無處不在。Michael Easter 在他的書《Scarcity Brain》中列出了現代人「不滿足」的五大來源,這些現象對於埋首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可能尤為深刻。 ▌碩博士生的「不滿足」來
1. 忽略重新整理與改寫過去的筆記內容: 許多研究生在完成一篇筆記或隨筆後,通常不會回頭檢視或改寫。然而,重新整理筆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你回顧一個月前甚至更早的想法,讓你重新思考那些可能被遺忘的重要觀點。如果不進行改寫,可能會錯過進一步發展和深化研究的機會,特別是碩博士生需要時常
如果你是碩博士生,可能已經習慣了夜深人靜時趕論文或是進行研究。然而,我的經驗告訴我,成為晨型人其實能讓你的學業進展得更順利。 ▌從高中開始的晨型生活 我自從 15 歲就開始過著晨型人的生活,這一切的轉折點來自於一本書——《早上3小時完成一天工作》。這本書的內容點燃了我的靈感,讓我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做筆記不只是記錄資訊,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看見資訊之間的內在連結。 ▌卡片盒筆記法的學術價值 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並不是單純的筆記工具,它更像是構建知識體系的核心技術。這對於碩博士生來說特別重要,因為研究的目標不僅僅是理解既有知識,而
我在讀到美國公共衛生碩士 Kasley Killam 於2024年出版的書籍《連結的藝術與科學:為何社交健康是長壽、健康和幸福的關鍵》時,瞬間有了全新的健康觀點。她寫道: 「傳統健康指引都忽略了健康最重要的元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這讓我反思,身為碩博士生,我們在學術與研究上經常專
身為碩博士生,你可能常常在面對研究計畫、學術發表、甚至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計畫是成功還是失敗。然而,Scott Adams 在《Reframe Your Brain》一書中提出一個更貼近現實的觀點:計畫的結果不應該簡單地被定義為成功或失敗,而是「阻力」與「誘因」的拔河過程。
現代社會提供了無數的選擇和誘惑,特別對碩博士生來說,在追求學術目標的同時,也面臨著外界資訊和欲望的無處不在。Michael Easter 在他的書《Scarcity Brain》中列出了現代人「不滿足」的五大來源,這些現象對於埋首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可能尤為深刻。 ▌碩博士生的「不滿足」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病態人格者就混雜在你我周遭的人群裡,今天也出沒在你的身邊,乃至於你的親朋好友、上班同事之間。或許正在閱讀本書的你,也是一位病態人格者呢。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有些高敏感者"很容易被誤會"總是往負面的方向走, 但其實只是因為特別的"共感力", 明明不是自己的情緒,卻彷彿是自己親身經歷般而產生"同理心", 高敏感者很輕易能同理他人,卻無人能同理自己, 這其實會讓高敏感者時常陷入一種"孤獨感"。
Thumbnail
多在乎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他人的  -《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讀後心得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自戀型人格通常表現為對自己的過度關注、自負、渴望被讚美,以及對他人缺乏同理心。以下是一些其行為特徵:自我中心、自負和自大、渴望被讚美……
Thumbnail
‘’過自己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相信這句話會讓遭受情緒勒索的朋友們點頭如搗蒜吧 這句話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直視自己的情緒和內在世界,勇於面對自己的痛苦、恐懼或不安,要認真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理解它們的起因和影響,並尋找健康的方式來處理和釋放這些情緒 同時,這句話
Thumbnail
病態人格者就混雜在你我周遭的人群裡,今天也出沒在你的身邊,乃至於你的親朋好友、上班同事之間。或許正在閱讀本書的你,也是一位病態人格者呢。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有些高敏感者"很容易被誤會"總是往負面的方向走, 但其實只是因為特別的"共感力", 明明不是自己的情緒,卻彷彿是自己親身經歷般而產生"同理心", 高敏感者很輕易能同理他人,卻無人能同理自己, 這其實會讓高敏感者時常陷入一種"孤獨感"。
Thumbnail
多在乎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他人的  -《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讀後心得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自戀型人格通常表現為對自己的過度關注、自負、渴望被讚美,以及對他人缺乏同理心。以下是一些其行為特徵:自我中心、自負和自大、渴望被讚美……
Thumbnail
‘’過自己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相信這句話會讓遭受情緒勒索的朋友們點頭如搗蒜吧 這句話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直視自己的情緒和內在世界,勇於面對自己的痛苦、恐懼或不安,要認真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理解它們的起因和影響,並尋找健康的方式來處理和釋放這些情緒 同時,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