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0|研究所的「章魚哥」們都在迴避什麼?

D040|研究所的「章魚哥」們都在迴避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戀,其實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因為一個人看待自己和外界的圖式有問題。」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圖式,就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


也就是看自己是理想的,看別人的貶低的。」


「自戀的人,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不管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他都認定自己就是比其他人更優秀。」


「自戀的人不會為你考慮。他對你好,也只是在對你有所求的時候,


願意分享給你一些好處。一旦他覺得你失去了利用價值,


會立刻翻臉不認人。」


「自戀者的關係,往往就是這種工具化的關係。」


這段討論,節錄自李松蔚老師的心理學通識課程[1],


引發我對「自戀」的重新思考與認知。


我想,在18-25歲之間的男生,大部分都是自戀的。


年輕的男生,由於自己還在找肯定自己的方式,


自信還沒有根據,往往就會陷入李老師描述的那種,自戀型人格障礙。


我親身經歷最具體的例子,


就是在台大數學系時期,各式各樣的台大同學裏面,


就有不少人有這種“他行--你不行"的心態。


以前我會覺得他們很難相處,


總覺得這些人怎麼實力不到位,卻又把自己講得頭頭是道。


後來慢慢理解,由於他們自己也找不到自己吹噓的基礎,


所以總愛膨脹自己,當他人表達出好的意見時,


他們就會趕緊附和說:「我也是這樣想,這我早就知道了。」


有趣的是,這種可憐人,


到研究所碩博士時期,仍然有不少的人數存在。


他們總是喜歡比誰輸誰贏,誰會誰不會,


而從來不去幹實事,總是務虛。


他們總是講著許多專有名詞,


對問題高談闊論,但一問他們他們說的話更詳細的細節,


他們就趕緊轉移話題,或者叫你去多讀書。


後來我了解了:或許這就是水族館裡的章魚,


在面對威脅或困難時,會釋放墨汁以模糊視線,然後迅速逃離現場。


這就像我剛剛提到的那種人,當被問到更深入的問題時,


會用專有名詞或轉移話題來模糊焦點,


避免深入解釋,然後迅速撤退。


這類的人,就是研究所裡的章魚哥,


你遇到的話,還是能閃則閃,比較不會浪費生命。


Reference

[1] 李松蔚 - 心理學通識 - 144|自戀:為什麼有的人很優秀,你還是不喜歡?


raw-image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9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