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碩博士生應該放棄Zotero,改用手工管理文獻?】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中,文獻管理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課題。許多人習慣依賴各種文獻管理軟體,如Zotero,來整理學術資料。然而,正如吳軍老師在《矽谷來信》中提到的:


1. 「不要以為有了什麼高科技的時間管理工具,就能做更多事情。」

2. 「自己能力有限,就按照有限的能力盡力而為就好。」


這讓我思考起自己在使用Obsidian進行手工文獻管理的經驗,並為什麼我放棄了Zotero這類工具。尤其在2024年我辦了多場「Obsidian學術閱讀」講座後,這一問題被持續提出:「如何用Zotero管理文獻,並與Obsidian結合?」我的答案是——「不要用Zotero管理文獻。」


raw-image



▌為什麼不建議使用Zotero管理文獻?


當我還是碩士生時,我也曾使用Zotero這樣的工具來管理我的學術資源。但後來我意識到,這類軟體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生產力陷阱」。你會投入大量時間來整理、分類,設置漂亮的資料夾,試圖讓文獻資料有條不紊,感覺自己在提高效率。但事實上,這些操作對學術研究幾乎沒有實質幫助。


1. **過度精緻化掩蓋了學術懶惰**

當你花太多時間設計資料夾、標籤,甚至自訂排序規則,你實際上是在逃避真正的學術閱讀與思考。文獻管理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輔助研究,而不是成為研究的本身。引用文獻的需求應該自然發生於論文寫作的過程中,而不應該讓「管理文獻」成為學術生涯的主題。


2. **忽略了知識加工的必要性**

用軟體管理文獻看似高效,但其實它讓我們失去了主動處理資訊的過程。正如吳軍老師所說:「自己整理資訊,整理出來即使不看,也已經過了腦子,目的就達到了。」手工整理文獻,特別是使用Obsidian這樣的筆記系統,能讓我們更深入理解每一篇文獻,因為每一筆記都需要親自輸入、摘錄與反思,這比單純使用Zotero自動化管理更加有益於知識的內化。


▌手工管理文獻的價值:從「記住」到「理解」


Obsidian讓我更有系統地處理學術資料,並且幫助我避開了那些看似提高效率,但實際上耗費大量時間卻低產出的工具。


1. **實質的學術輸出**

在手工管理文獻的過程中,我能更主動地思考每篇文獻與我研究的關聯。當我在Obsidian中輸入文獻筆記時,我會自然地摘錄重點、進行批判性思考,並將文獻與我的研究問題掛鉤。這樣的輸出方式,讓文獻整理不僅僅是「記住」,而是轉化為對研究有幫助的知識。


2. **避免生產力幻覺**

使用Zotero等工具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很高效,但實際上你可能只是被「整理」而非「研究」佔據了時間。手工文獻管理,雖然看起來是「笨方法」,但它能夠幫助你專注在真正的學術輸出,而不是掉入過度管理的陷阱。


▌文獻管理應該是隨著研究自然發生的


研究中的文獻引用應該隨著論文寫作自然而然地發生,這樣才能確保引用的文獻是你真正理解且需要的,而不是被強行「管理」出來的結果。當我們以手工的方式在Obsidian中整理文獻時,這個過程本身已經幫助我們進行了多層次的思考和內化。


**Zotero管理的精緻性 vs. 手工整理的扎實性**

Zotero可能提供了看似完美的管理方式,但實際上,它讓你遠離了思維的訓練。正如吳軍老師所說:「用電腦處理,事情只用一秒就可以完成。但事卻缺少了對做事情的藝術的訓練。」手工文獻整理,雖然繁瑣,但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文獻,最終轉化為研究中的洞見。


▌結語:用笨方法避免生產力陷阱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學術研究的核心是深度思考和扎實的知識輸出,而不是過度追求工具的效率。Zotero等軟體或許能快速幫你整理文獻,但它無法替代你親自處理資訊的過程,無法幫你進行思維的訓練。


我相信,每個碩博士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最終都會體會到文獻管理應該是服務於研究,而不是過度美化和整理。當你放下對軟體效率的過度依賴,回到最基礎的手工整理,你會發現自己的學術生涯將變得更紮實、更多產。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最終,真正的學術成就,來自於你如何有效地運用你有限的能力,去達成最大的研究價值。

avatar-img
53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
共享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對碩博士生這樣繁忙的族群而言,分工帶來的效率提升更是明顯。正如徐瑾在其經濟學課程中所說: 1. 分工讓工人技巧更加專業,體現為人力資本的積累。 2. 減少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損失,體現為流程的進步。 3. 機器的發明推動技術進步,進一步提升效率。
對碩博士生來說,情緒管理是個不可忽視的課題。課業、研究壓力、論文進度,甚至生活中的瑣事,常常會讓情緒起伏不定。但情緒不是固定的,而是時刻在流動。李松蔚老師的情緒管理課程中提到: 1. 「好是一個固定的描述。而情緒是時刻不停在流動,不存在絕對的好。」 2. 「更好的情緒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
「自戀,其實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因為一個人看待自己和外界的圖式有問題。」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圖式,就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 也就是看自己是理想的,看別人的貶低的。」 「自戀的人,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不管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他都認定自己就是比其他
1. 忽略重新整理與改寫過去的筆記內容: 許多研究生在完成一篇筆記或隨筆後,通常不會回頭檢視或改寫。然而,重新整理筆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你回顧一個月前甚至更早的想法,讓你重新思考那些可能被遺忘的重要觀點。如果不進行改寫,可能會錯過進一步發展和深化研究的機會,特別是碩博士生需要時常
如果你是碩博士生,可能已經習慣了夜深人靜時趕論文或是進行研究。然而,我的經驗告訴我,成為晨型人其實能讓你的學業進展得更順利。 ▌從高中開始的晨型生活 我自從 15 歲就開始過著晨型人的生活,這一切的轉折點來自於一本書——《早上3小時完成一天工作》。這本書的內容點燃了我的靈感,讓我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
共享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對碩博士生這樣繁忙的族群而言,分工帶來的效率提升更是明顯。正如徐瑾在其經濟學課程中所說: 1. 分工讓工人技巧更加專業,體現為人力資本的積累。 2. 減少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損失,體現為流程的進步。 3. 機器的發明推動技術進步,進一步提升效率。
對碩博士生來說,情緒管理是個不可忽視的課題。課業、研究壓力、論文進度,甚至生活中的瑣事,常常會讓情緒起伏不定。但情緒不是固定的,而是時刻在流動。李松蔚老師的情緒管理課程中提到: 1. 「好是一個固定的描述。而情緒是時刻不停在流動,不存在絕對的好。」 2. 「更好的情緒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
「自戀,其實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因為一個人看待自己和外界的圖式有問題。」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圖式,就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 也就是看自己是理想的,看別人的貶低的。」 「自戀的人,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不管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他都認定自己就是比其他
1. 忽略重新整理與改寫過去的筆記內容: 許多研究生在完成一篇筆記或隨筆後,通常不會回頭檢視或改寫。然而,重新整理筆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助你回顧一個月前甚至更早的想法,讓你重新思考那些可能被遺忘的重要觀點。如果不進行改寫,可能會錯過進一步發展和深化研究的機會,特別是碩博士生需要時常
如果你是碩博士生,可能已經習慣了夜深人靜時趕論文或是進行研究。然而,我的經驗告訴我,成為晨型人其實能讓你的學業進展得更順利。 ▌從高中開始的晨型生活 我自從 15 歲就開始過著晨型人的生活,這一切的轉折點來自於一本書——《早上3小時完成一天工作》。這本書的內容點燃了我的靈感,讓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身為文組畢業生的層層剖析。 1.有歷練再去讀,才知道自己要什麼2. 我不想把讀碩士當作「逃避面對自我」的管道
Thumbnail
大學生即將畢業,自日常任務到文件管理皆需管理,探索出了有效的MS365系統來管理文件與任務,包括To-do、Outlook 行事曆等,並發現新的文件管理軟體Loop符合大部分需求,實現了有效率的知識管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Sci-Hub的使用方法,方便研究生免費下載無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的學術論文。文中還提到一些研究生新手需要的軟知識,例如如何與教授互動、撰寫碩士論文的方法及研究生常見的焦慮與解決方案。此外,文章推薦了幾個有用的資源網站和文章,幫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和研究工作。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身為文組畢業生的層層剖析。 1.有歷練再去讀,才知道自己要什麼2. 我不想把讀碩士當作「逃避面對自我」的管道
Thumbnail
大學生即將畢業,自日常任務到文件管理皆需管理,探索出了有效的MS365系統來管理文件與任務,包括To-do、Outlook 行事曆等,並發現新的文件管理軟體Loop符合大部分需求,實現了有效率的知識管理。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Sci-Hub的使用方法,方便研究生免費下載無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的學術論文。文中還提到一些研究生新手需要的軟知識,例如如何與教授互動、撰寫碩士論文的方法及研究生常見的焦慮與解決方案。此外,文章推薦了幾個有用的資源網站和文章,幫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和研究工作。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