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後的未來困境,教養、家庭與社會變遷的多重壓力。
隨著臺灣社會的快速發展,70、80後已逐漸步入中年,並開始面對未來的老年生活。
他們曾經處於經濟起飛與全球化加速的時代,經歷過電子產業的繁榮與網路時代帶來的國際化浪潮,但在繁榮背後,也潛藏著對未來生活質量與保障的深層憂慮。
由於台灣人口結構的變遷、家庭觀念的轉變以及社會資源的緊張,將面臨日益嚴峻的教養、家庭與老年化的社會問題,導致陷入生活困境。
1. 教養問題:世代價值觀分歧與教育競爭壓力
台灣的70、80後,當年讀書皆是以聯考的方式內捲,所以在家庭教育時,也同樣的會在兒女的教育上投入大量資源,例如補習、才藝等等,以確保子女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取得成功。
然而,台灣近年來的低生育率與高教育成本形成了顯著的斷崖式的反差。
根據統計,台灣的生育率已經是全球最低之一,這也意味著養育一個孩子的經濟壓力將日與俱增,尤其是許多家庭不得不將大量資金投入補習班、私立學校與課外活動,但學生少的補習班則需要更多的學費來維持營運。
這使得70、80後的父母承受著極大的心理與財務負擔,甚至引發“育兒焦慮”的病徵。
然而,隨著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愈加偏向個人主義,但是許多90後父母開始質疑傳統的“精英教育”理念,轉而強調子女的個性發展與生活品質。
他們可能不再執著於孩子是否考取名校,而更在意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這與70、80後強調成就的教育觀產生了明顯的分歧。
這種代際間的新舊價值觀衝突,在70、80、90這三代人最能體現,這交會之處可預想在未來加劇將家庭內部的矛盾,提高離婚率與影響到親子關係的和諧。
2. 家庭結構:少子化與老齡化交織的雙重挑戰
台灣的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在近年來越發嚴重,並直接影響到家庭結構的穩定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多代同堂家庭模式逐漸瓦解,小家庭成為主流,70、80後的脫離了父母也漸漸步入“無殼鍋牛”的行列。
但因少子化,70、80家庭中許多年輕人出社會的時間晚與抗壓性低,一部份在家啃老,一部份因為尋求更好的工作、學業而長期居住在外地北漂或國外留學打工,也使得這一代父母面臨與子女的家庭關係出現殘酷的現實,並感受到內心的孤獨與情感缺失。
此外,老年養護問題也成為70、80後的一大危機,根據台灣統計數據,2022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16.9%,預計到2060年將突破40%。
這意味著70、80後在老年時期將面臨更大的社會養老壓力。
儘管台灣有一定的健保與養老金制度,但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些社會保障資源可能無法完全滿足逐漸增長的需求,尤其是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老年生活的質量堪憂。
與此同時,台灣的護理資源也相對有限。
許多70、80後可能再無法依賴子女來照顧自己,必須依賴外部的長照服務。
然而,隨著社會福利體系的壓力增加,老人的不建康的余命越來越長,長照服務的成本將逐步上升,使得許多家庭難以承擔。這將導致70、80後的中老年人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上面臨雙重壓力。
3. 社會壓力:高房價、低薪與中年失業風險
除了家庭結構的問題,70、80、90後還面臨著臺灣長期存在的經濟困境。
首先,高房價問題在臺灣日益嚴峻,特別是在台北市、台中市等都市區域,房價高企成為了中年家庭的最大財務壓力。
許多70、80後雖然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在購房和養家的雙重壓力下,經常陷入財務困境。
與此同時,低薪問題也困擾著許多中年人,他們的薪資成長停滯不前,無法追上房價和物價的上升速度。
中年危機也是70.80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挑戰。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70、80後逐漸感受到職場競爭的壓力,特別是當年輕一代勞動力以更高的數位技能與創新能力進入職場時,許多中年人對於數位科技的敏感度,顯然不如年輕人,也將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這導致中年人在職場上、在工作上的不安全感增強,並可能面臨中年失業的威脅的常態。
失業對中年人來說不僅意味著經濟困難,更可能帶來心理上的挫敗感與生活的不穩定而一厥不振。
70、80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多重難關,教養壓力、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保障不足、高房價和低薪問題
,無不成為生活質量的嚴峻考驗。
面對這些挑戰,政府若沒有再進一步強化社會福利政策,尤其是針對養老、教育與住房問題,確保未來世代能夠在一個更具保障的環境中生活,可預見的未來的台灣社會,會有大量無力與時代抗衡的”下流老人”現象,這並非他們不努力,而是努力並不等於收獲。
此外,社會各界也應該共同關注這些世代所面臨的困境,提前提供更多的資源與支援,例如:規劃更多的養老村、或者中年失業輔導、專長學費教育費補助,幫助他們應對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所帶來的壓力。
只有通過政府政策的完善、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家庭內部的相互理解與支持,70、80、90後才能夠在老年生活中找到更大的安全感與幸福感,避免陷入孤獨無助的生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