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能讓事務保持在既定的目標上,也是一個可依循的步驟,減少我們在同一段時間中,同時進行多個步驟而產生的混亂與精力過多的消耗。
在應對事務時,必有精力消耗,但如何消耗卻可能凸顯精力分配是否合宜。過度地消耗精力,常因步驟混亂使然。如何分配精力雖高度個人化,但應有共通的原則可以參考。
以學術研究為例。我可能先閱讀找到的資料,然後想著這則資料可以怎麼用於我要寫的論文上,隨即將WORD檔打開,看看這則資料如何嵌入我昨天的書寫脈絡中。
雖然,這個動作看起來很合理,但「讀」、「想」、「寫」這三個動作混在一起,既沒讀好(完整地理解資料),也沒清楚地想(讀完資料後,思考這份資料有哪些可進一步地探究的問題),更讓文字書寫變得支離破碎(為了嵌入那一條資料,修改上下文,造成文字上的地殼變動)。這往往降低精力的效用,並感覺到混亂或枯竭。
在真實的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每個人的精力分配方式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重要的不是構想一種普遍適用的流程,而是藉由流程化的思維來檢視精力的使用方式,並設計合乎自己需求的流程。
流程化,讓我們每一次的時間投入都產生預期的效用,或至少不會無端地讓精力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