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的經驗也許是高度個人化的,每個人的習慣不同,難以一概而論。雖然如此,但我認為還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或經驗可以教導、分享,讓學生能有「可依循的具體操作流程」。
寫論文時之所以覺得煩躁、痛苦,原因之一是「我明明有蒐集相關資料,寫了相關筆記,但卻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寫」,而深究其因,此時的資料或筆記都還是零散的狀態,頂多只知道「這些筆記都與這個主題有關」而已。
報告或論文是思考成果,而非思考過程的呈現。初學者很容易一股腦地將自己認為「與這個主題有關」的資料或筆記全部呈現出來,其結果多半會讓老師或指導教授認為「沒想清楚」或「缺乏理路」。
反省個人經驗,當我在「需要將報告或論文寫出來」的階段才著手梳理資料或筆記的理路時,一方面「為時已晚」(死線在即),另一方面則是我其實是將原來可以分散利用的時間壓縮在幾天以內,這對於精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不僅浪費時間,也沒有讓時間投入產生好的效用。
在梳理思考這件事上,每個人方法或有不同,但我自己從盧曼的卡片盒筆記中學到很多,透過練習,意識到可依循的「流程」是學術研究(包含學習)的關鍵,而最重要的是,「流程化」使得每次的時間投入都能發揮明確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