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勢洶洶的「台北藝術週」兩百位外賓蒞臨加持下的台北藝博倏忽收盤,台北藝術圈與畫廊界匕鬯不驚地返回陰霾的日常。為什麽主事者吶喊搖旗如此空前,而台北藝博從開幕到閉幕,從業者到觀眾,從海外到國內反應卻超乎過往地淡定,甚且毫無繞樑餘音呢?
大家本能的回答是:景氣不佳。但我認為還有更深層的理由:台北藝博已經越來越不能令大眾驚喜、使藏家期待、讓業者歡慶。才度過而立之年的台北藝博老了,在路途中躑躅踽踽了。
翻開近年的藝博參展名單可以發現:境外展商的增加,伴隨的是本土畫廊的減少。以本屆來說:144家畫廊協會的會員僅76家參展。若視為藝博把關品質的結果,那麽,為什麽越來越多業界響噹噹的畫廊都選擇離開呢?畫廊協會創始會員諸如東之、長流、八大;曾任畫協理事長的家、新苑;享譽國際的大未來林舍、耿、 誠品、TKG+、 伊日、就在、安卓、亞紀;地方之霸的大象、秋刀魚、月臨;在年輕藝術家間備受好評的本事、Tao都缺席。無論如何都不能說這是台北藝博品質與規模的進步。最明確的解答是:不少業者對台北藝博對業績與聲望的加分效果不抱期望,或者:對台北藝博主辦單位的經營運作消極抵制。光以今年「台北藝術週」宣布後的分區規劃、文宣活動、以及台北藝博選位抽籤,在業界即是砲聲隆隆,蠭起指責主事者決策黑箱、獨斷獨行。甚而理監事也竊竊私語,不予苟同。
對比一下其他行業的公協會:且不說電電公會、紡織公會、電腦公會、進出口公會等等舉足輕重的組織,就以我參加的外貿協會、網商協會來說:無論大小,其提供商情,舉辦展會、線上媒合、人力招募、產品推廣、商機推送、教育訓練、出海促銷、研究出版、策略聯盟、乃至專人專線服務、福利爭取、康樂聯誼,協會都不遺餘力。我問過很多畫廊協會會員們:每年繳2萬元年費以後,除了參展台北藝博攤位費可打折--很多特邀來的國外畫廊還可免攤位費--年底有尾牙,每三年選舉一次理監事,你們還得到什麽?我得到的回答都是一陣沈默!
成立超過卅年的協會,對會員是無感的存在;官網連章程、年報、會計師簽証財報也沒有;公司治理攸關的審計委員會、內稽內控付諸闕如。這樣的組織,這樣的營運,要如何領袖群倫?這樣的協會辦的展會,如何能對內凝聚向心,對外造就時勢?
當軸者或援成例表示只是遵循舊章,蕭規曹隨。但我要說的正在此處:畫廊協會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草創期幾家畫廊的熱血壯年談笑尊俎排難解紛就行了。我最喜歡開的玩笑是:如果一個團體,尾牙唱的歌是“Around the world"、“明天會更好”,那除非是小學同學會,否則這個團體是老態龍鍾,沒有明天的!
台北藝博要改,要從主事者畫協的脫胎換骨改起,要不然還會老化朽化。
每年台北藝博總會引發部份藝術家與學者訕笑品味不高、一窩蜂推流行、快銷作品。姑且不說這與既有客群本身偏好的雞生蛋、蛋生雞難題,這個情況與所有僅以內銷導向的零售業並無二致。一言以蔽之:市場小、業者規模小。但是其他行業的對策,一是進軍海外,或與海外業者聯盟、代工;二是擴增資本,購併壯大以搶占市佔;三是創造產品、通路的差異化,攫取新客群。這些在台灣的畫廊業都不是很常見的,更有甚者:難道這樣做的業者都已逃離台北藝博了嗎?
台北藝博長久以來即以「國際」自詡。本屆從境外參展比例、論壇邀請外賓數都可反映主辦單位的企圖心。然而,所謂國際化要有具體的辦法。台北藝博是否如外貿協會的「台灣經貿網」成立平台供展商推廣、傳訊、交易?是否如各級政府與公會招商投資般舉辦發表會、媒合會,搓合國內外經紀人、藝術家、策展人、藝評人?在疫情期間甚囂塵上的線上展廳,或如國外展會的3D VR展廳怎就不做了?6天前貴賓預展開始到現在的46則IG,44則臉書發文,沒有外語--還虧得這次數十家法、日、韓、港、陸畫廊參展,大多數還沒辦法直接引用官版發文呢!而所謂MIT 新人區、原民藝術區,陳庭詩作品修復展示區,亦完全沒考慮推介國外業者的機會。也無怪乎境外傳媒對本次藝博的興趣還比不上剛落幕的台北時裝週,而微信上評論台北藝博的文章標題竟是「非必要,不國際化」了!
說台北藝博風華盡褪,不甚合情理。但是若撇開參與規模,只比較台北藝博與鄰近國家性質相近的藝博的網路關注度,就發現五年來台北藝博在國際間的關注度(附圖一)欲振乏力,廿年來在台灣的熱度也未恢復2012、2013的高點(附圖二)媒體報導今年年輕藏家縮手以致買氣平淡,如果觀測網路趨勢,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台北藝博亟待大刀闊斧改變,是有識者的共識。但哪一個主事者願意先認錯,從自己改起呢?只要這個國家還在,台北藝博仍是可以步向不惑之年的。但是會不會由於因循躊躇慣性,使得這塊招牌隨著歲月而老去飄零,就要看產業界每一個份子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