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非常有名,就算不是基督徒可能也聽說過。
這是有關一個人受到強盜攻擊,倒在路邊快死掉,結果經過的祭司跟利未人都不願意出手幫助(這兩種身份人有嚴格的潔淨要求,不成碰血),最後是一位猶太人瞧不起,視為不潔淨的撒馬利亞人經過,幫助了這個人。
這故事裡的道德意含非常直白容易了解,守法守到完全僵化(還記得我之前提到的順服嗎?)的人顯然忘記了更加根本的事情。
不過我今天不是要談這個故事,畢竟這故事太多人談了,我要談的反倒是過去我一直沒注意到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奇特,甚至有點拗口,但很有意思。
耶穌說完比喻,問了一句話:
「你想,此三個人叨一個是互強盜搶彼個人的厝邊?」(現代台語譯本)
「依你的看法,這三個人當中,哪一個是遭遇到強盜那人的鄰人呢?」(現代中文譯本)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和合本)
「這三個人,你希望誰成為遭遇強盜那人的鄰居呢?」(原文直譯)
這比喻的前提是「愛鄰如己」這個戒命,律法師問耶穌什麼是鄰人,而耶穌說的不是什麼鄰居、親友、同宗族之類的社會性說法,反倒說了一個故事。
當然,這比喻說的就是要我們像那位撒馬利亞那樣幫助別人,或者像律法師最後不甘願,但其實也更精確的回應:「以仁慈待他的那個人。」因為律法師不願意說出撒馬利亞這個單字,卻反而說出更好的答案--看你做出來的好行為,不是你的所屬社會地位。
不過耶穌在這邊說出了一個「互相」的概念,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
耶穌不是問那一個人有愛自己的鄰人(這是最直觀的解釋),我們當然可以看出那位好撒馬利亞人才是真的愛鄰人的人。
但耶穌問的是「你覺得那一個人是那位可憐人的鄰人。」
雖然答案不變,但問法不同,因為耶穌在這裡強調了鄰人的「相互性」,耶穌不是問誰愛鄰人,而是問你認為誰是他的鄰人--原本戒命說的是要去愛鄰人,但耶穌以受助者的立場說誰是鄰人。
要先理解,那位可憐人在比喻裡面其實完全沒能力回應,換句話說,我們完全不知他是否有愛鄰人,甚至,說不定他醒過來以後發現救他的居然是不乾淨的撒馬利亞人,還會直呼倒楣也說不定,這在階級意識很強的文化裡面可不算什麼奇怪的事情,不然也不會有「好心互雷唚」的諺語了。
但耶穌強調了這件事情,因為雙方互為鄰人,所以「互相幫助」。
因為做在那最微小的身上,就是做在耶穌身上、幫助他人的時候,就會看見上帝的臉。
所以耶穌的問題沒有那麼單純,甚至包裹了更多意含在裡面,因為不止助人者本身能彰顯好德行,就連在災厄中受苦的人也得到上帝的紀念。其實耶穌的教導很多都呈現這種相互性,要互相順服、互相憐憫、互相饒恕,簡單說,要相愛,因為這一點跟愛上帝是「一樣重要」的。
這從來都不是單方面可以辦到的事情,所以才會說施比受「更」有福,因為我們的愛與付出永遠比不上上帝對我們的愛與付出,所以所有的榮耀都歸於上帝。
但我們可以同享榮耀。
或許,當我們幫助鄰人的時候,也可以想想,我們是否也是別人的鄰人,我們不用單打獨鬥,也不需要成為單純的付出者,因為上帝要我們「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