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另類旅遊書,也是另類飲食指南,更是如假包換的推理小說
西元二十世紀八零年代初期,當時的日本已擺脫二戰落敗後愁雲慘霧、百業蕭條的陰影,隨著東京奧運與大阪萬博的舉辦,消費性電子產業的抬頭,足以躋身遠東強國,甚至是世界經濟大國之林。而日本政府積極建構的客貨運運輸鐵路網覆蓋率極高,行車時間又少有延誤,因此讓慢慢有錢和有閒享受生活,不再終日庸庸碌碌的日本民眾開始流行搭火車出遊。藉由一次次的鐵道旅行,從北海道到鹿兒島,愜意完成春櫻、夏螢、秋楓、冬雪的四季彩之旅,或是一圓深山泡溫泉、海濱吃螃蟹的浪漫夢想。
作為堂堂文學大國,不少日本推理作家們也在稍顯嚴肅或鬱悶的「社會派」(犯罪動機多半與社會真實現象有關,如員工挪用公款、罕見疾病歧視、技師偷工減料與假冒身分生活等)推理小說中另闢天空,透過新幹線和一般鐵路或公車、巴士的轉乘,同音車站名的錯景,以一本薄薄的時刻表勾勒出「比直達車更快抵達目的地」的詭計,從而構建出筆下兇手的不在場證明的方式,也就是推理書迷口中的「時刻表詭計」。
當然,在更早的社會派推理小說中,藍色臥鋪列車(ブルートレイン)已經多次華麗登場,載著幾位大師筆下的名刑警們奔波四地,在星光燦爛的軌道上畫出一道道藍色彗星,但列車此刻多半是配角……唯一,也是第一的亮點,毫無疑問,是松本清張老師的《點與線》(点と線),西元1957年於《旅》雜誌上連載的長篇推理作品,東京車站月台上「幻影」的四分鐘空檔,還有南下的「朝風」(あさかぜ)號列車,給予讀者莫大的震撼與想像空間……是巧合嗎?是偶然嗎?還是精心策畫的詭計?
雖然說,在書寫推理小說必然的邏輯推演上,「時刻表詭計」難以撼動的縝密與周全是創作的基石,但純粹以讀者忙碌之餘,尋求放鬆心情的閱讀前提來看,列車時刻表或許跟字典或課本一樣無聊……於是作家們靈機一動,讓兇手的對立面,也就是必須四處尋找破案線索的主角(警察或偵探)在鐵道沿線的風景名勝奔走,同時到鄰近車站的知名店家、飯店用餐或留宿一晚,更甚者,直接以虛實交雜的手法,將在地代表性商家化身成為犯罪舞台!巧妙又適當地淡化原有「時刻表詭計」過於呆版、無趣的狀態。
在魚幫水、水幫魚的交互合作下,被作家們寫入小說的觀光景點、餐廳或飯店絲毫不會在意自己變成書中虛擬的命案發生處,有些進而還把這些推理作品視為最佳的觀光宣傳品,這也讓「Travel + Mystery」的旅情推理躍身八零年代的文學寵兒之一,後續不少傑作更改編為兩小時的黃金時段電視劇……
除了帶來高收視率,更促進了「命案」所在地餐館的排隊人潮。京都的文青咖啡館、札幌的味噌拉麵店、就連小地方車站乏人問津的便當舖都一下子聲名大噪……因為主角(或兇手)曾經在這裡買過特選便當!
被譽為是日本旅情推理三大家之一的西村京太郎老師,其出版於西元1978年的《寝台特急殺人事件》堪稱是一系列旅情作品的濫觴。融合本格派的不可思議與不在場詭計,也有社會派的現實議題與警匪鬥智,讓時刻表與餐車這種可能微不足道的乘車瑣事變成了書迷之間的討論話題,順勢開啟日本在泡沫經濟來臨之前,推理旅行的熱潮。
又西元1982年付印之《神祕列車失蹤事件》的無人站詭計,即使在四十多年後,依然是日本鐵路運輸系統所提防的「不可實現」。
(回饋與挑戰)如果是您筆下的故事人物,該如何繪製出心中完美的犯罪舞台或餐廳清單呢?總不可能警察先生每天都喝星巴克配麥當勞吧?
我將會考作文班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兇手,規劃逃亡路線,限定台灣跟離島,交通工具可以是高鐵、台鐵或飛機;另一組是對照組(?),扮演名偵探或刑警的角色,試著預測兇手犯案後可能的足跡,同樣以高鐵、台鐵或飛機移動。
四天三夜,一天最少兩個定點(如台東接花蓮,或衍伸到宜蘭),並安排他們(兇手或刑警)的食宿,最好是在地美食……一組一張台灣美食地圖,也可以使用自己旅遊的經驗。
重點,出發點(犯案地)跟終點(是否逃亡成功)沒有限制,只要在行程裡雙方一旦有重疊交會之處(第二天晚上兩邊都在高雄)那就算刑警緝凶成功!
台灣夠大吧?
環島順時或逆時一圈,應該兇手可以輕易逃脫吧?
最終,兩次的追逐戰,「刑警」都在第三天晚上逮到「兇手」……第一次是新竹麥當勞!(社會派推理)第二次是台北101……
結局,大家都笑開懷。
我們要不要來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