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衲看「唐維祿說打法」
作者:老衲
李仲軒老人的三位師父,都是當時的一時之選,武行裏的一把手,其中唐維祿先生雖然較不出名,但對於打法相當精熟,李老口述中多有提及,老衲就不再贅述。
說到「打法」,心意六合是怎麼看這件事的呢?心意門比較強調「練即是打,打即是練」,迥異於李老所謂的,形意拳分為打法與練法兩項,當然,現代很多人看心意六合的傳人練習,覺得若按照那樣練去,在實際動手中很難使用的,這不是心意六合拳法設計本身的問題,而是個人的問題,與心意六合原本的相貌無尤。
心意六合,以老衲個人的拳理理解還有歷史研究,始終鐵板板認定這是一套中國回族內部研發的一套打群架的拳法,這觀點與他人無關,此說,非為個人自身利益,實在是想表彰與提出,中國回族,對近現代傳統武術史的巨大貢獻而已,當然,老衲也從不強迫任何人接受如此論點,每次都強調這是俺的一家之言。
在心意六合,整套拳法體系的理論觀點中,非常強調練拳,一定要注意「練」與「打」是一件事,否則會有「練」與「打」脫節的問題,需要另外再去處理,既然如此,何不一開始便練習實際動手打架的東西呢?
有沒有武術是這樣的?有的,拳擊,泰拳等等都是這樣的,心意六合,也是如此,一上手就練打,沒有練法一套,打法一套的架構。
老衲常說,心意六合有兩個「合一」,一是練打合一,二是拳功合一,其實意思大同小異,今天先說這個練打合一吧!
練打合一,在心意六合的拳理架構上來說,非常重要,俺師千萬交代,不可以有練是練,打是打的想法,否則便要處理練用脫節的問題。
舉個極端的例子,好比大重量的深蹲,深蹲這個重訓的動作當然是極好的,但它的目的性在於舉起大重量,這個舉起大重量的「能力」,是不是能夠完全轉換到格鬥當中的發力呢?大多數有足夠經驗的拳手會知道,其實過了一定重量以後,這個轉換是低效的。
十幾年以前,老衲記得,某國的站立式對抗競技選手,其國家隊,是要先通過健力三項的選拔之後,才能被選入隊的,結果把這些隊員放上國際賽的平台上一打,被泰國籍的拳手揍得七葷八素,該國國家隊教練對此有很深刻的反省,那些泰國籍的拳手,先不說他們從小浸淫在泰國拳的刻苦對打訓練中,經驗與反應本來就遠勝各國拳手,最令人吃驚的是,那些泰國籍的拳手,健力三項的成績都不高的,當然肯定是比一般人高,但實在說不上是如何優秀的健力三項成績。
那些教練們後來反省,也對,我們是選拳手,不是選舉重運動員,為啥要挑選能舉得重的人進來隊上呢?至此之後,便對此選拔規則做了些調整,而老衲以為,這個例子,便是一個練用脫節的極端案例。
說回傳武,傳武這樣的例子,比現代搏擊只多不少,好比李小龍批評過的鐵砂掌與木板擊破的功夫,很多人太過著迷於此,便產生了練用脫節的問題,當然,若只把這些當作階段性訓練或局部性訓練,老衲以為,鐵砂掌與木板擊破仍是有其必要性的。
再說一個例子,很多人喜歡表演丹田功,當然丹田功本身是好的,但是太多人過度著迷與此,天天搞肚皮波浪舞,又或是搞丹田蹦石蹦跳蹦板等等奇異特技,平心而論,這些絕技是很難做到沒錯,但是好像與實際動手格鬥所需要用的能力,沒有太大的關係。
理論上,心意六合本身即是一套怎麼練,就怎麼打,怎麼打,就怎麼練的武功,若學者練了無法打,那肯定是練法便出了問題,而非沒學到什麼特殊的打法,不過,若是勉強一說的話,可能是老師沒有「帶打法」,而只是「拆手」,或者是「說手」而已,所以用不出來。
另一說呢,心意六合講究「靈勁」上身地翻天,這靈勁是啥呢?不說得高大上,但至少是一個可以隨意變勁的東西,動手實搏時狀況千變萬化,若勁道無法隨意變勁,那是完全沒有用的玩意,只能夯夯哼哼地打過去,再跺跺地板強作威勢而已,不過也不能說是完全沒用,如果在春節晚會或尾牙時,上台做做表演,俺想應該還是可以的。
對了,說回主題,其實老衲以為李老口述的「唐維祿說打法」這篇,提出了一個武學訓練的終極問題,那就是如何彌平與拉近「練法」與「打法」之間的距離?如何把這兩者結合得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牽一髮而動全身?俺以為這才是李老給後人留下的寶藏,「身子拍手」啥的,很多人會,要看透問題背後的問題,才能懂李老說的,「後學者莫止於此,當要向上索求」啊,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