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國富論》Ch.4-7
論政治經濟學體系
論殖民地
2024.11.28
所見:
- 第一節 論建立新殖民地的動機
- 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再到現代的歐洲,就結論而言,對殖民地越加寬鬆管理不限制,發展會越迅速,對母國和殖民地都帶來了好處。
- 古希臘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為了疏散本國增長過快的人口。希臘各城邦領土極小,若是人民增多到本邦維持不易,則會將一部分人民遣送出去。
- 古羅馬建立殖民地,則是為了滿足土地需要,並在征服的土地上設立守備隊。基於土地分配法的基礎,按一定比例把公有地分給市民,但常常因人事變遷而搞亂。
-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使得當時政府決定佔領這些國家,以傳教名義,實質上想挖掘當地的大量金銀。
- 十五世紀末因航海技術及儀器進步,探險者們有強烈動機探勘殖民地。人們因貪欲,多為開採黃金而去。各種獲得大量金銀的動機,促成了西班牙人的擴張。
- 第二節 論新殖民地繁榮的原因
- 殖民者給殖民地帶來了新技術和新觀念。殖民者利用這些優勢,使殖民地繁盛起來。
- 人口增長和土地改良同時受到鼓勵,使財富增加的同時,國家也跟著強大起來。
- 歐洲人在美洲及西印度建立的殖民地,和古希臘相似,但由於更加遠離了母國的管束,財富、人口及改良上有更大的進步。
- 西班牙的殖民地秘魯和墨西哥,發展進步的幅度也很大;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則是因為國人對缺乏金銀的土地沒有興趣,反倒自由發展。
- 西班牙在十六世紀末開始失勢後,其他歐洲國家開始興起,但也各自併吞彼此的殖民地。
- 法國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原本由專營公司統治,但因發展緩慢而被迫解散。另外在聖多明各的殖民地則是由海盜建立,接受招安承認法國政權。
- 英國殖民地進步最快,具良好土地並按照當地方式自由處理內政。其未開墾的土地受到限制,且土地轉讓比較普遍,不受嫡長子制限制;再加上賦稅適中,大部分生產物可以儲蓄起來,以及開放貿易非壟斷市場,促成其發展。
- 有些國家針對殖民地的貿易,會交給一個專營公司經營,人民向公司購買需要的產物,就必須把剩餘生產物全部賣給公司。
- 有些國家沒有設立專營公司,但會被限制,譬如貿易只能和母國某特定港口通商。
- 有些國家允許人民經營殖民地貿易,彼此會競爭,相對利潤較低。
- 英國殖民地剩餘生產品輸出上,只有列舉商品限定輸出到母國市場,而非列舉商品可輸出到他國,但船隻須為英國人所有,船員也須四分之三為英國人。
- 英國對殖民地的處置,在輸入上比其他國家寬鬆。非列舉商品可以直接輸到他國,而不需要再輸入英國市場。
- 有些商品輸入英國後,再輸出則可退還一半的稅,透過這樣的方式,運送貿易得以盛行。另外透過退稅和發放獎金的方式,鼓勵殖民地產物進入本國。
- 經營殖民貿易的商人,會為了自身利益而去影響條例。
- 英屬殖民地人民除了對外貿易,其他方面有完全的自由,譬如國內事務及人民代表議會等。
- 反之,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在殖民地卻建立了專制政府,比起母國更為獨斷。
- 法國蔗糖殖民地,在其政府管理特質下,相比英國,對黑奴有更好的管理方式。
- 奴隸耕作的成效,依賴於對奴隸的良好管理,例如錐犁、牛馬。
- 專制政府比共和國政府,對奴隸保護更有利。因在共和政治下,長官不具有充足權力來保護奴隸或處罰主人。
- 許多冒險者是因為受到本國宗教、政治迫害,才鋌而走險來到殖民地。例如英國清教徒逃往美洲建立新英格蘭、英國天主教徒到美洲建立馬里蘭政府、葡萄牙猶太人逃亡至巴西。
- 可以說,導致人民僑居美洲從事耕作,起因為歐洲政府的亂政。
- 歐洲諸國對殖民地加以政策限制,不利於殖民地的發展。其中,英國的方法相較其他國較佳。
- 歐洲為殖民地帶來人才和秩序的發展,除此之外沒有帶來任何好處。
- 第三節 美洲和新航路的發現對於歐洲有什麼利益
- 歐洲從美洲獲得利益有:一、歐洲的全體利益;二、殖民地國家的利益。
- 美洲的發現和拓殖,促使諸國的享樂用品和產業擴張。因為母國的專營貿易,常常會加以阻抑,不能照常發展。
- 殖民國家從所屬殖民地得到的特殊利益,譬如各領地提供保衛帝國的兵力,或是各領地提供維持帝國民政的收入。
- 但歐洲在美洲的殖民地,無法提供兵力,所以大多數利益偏向後者居多(收入)。
- 英國為了實施專營貿易,也就是將殖民地的產物輸往英國,使得其他國家無法從中獲利。
- 此種獨佔權不斷地將一切其他貿易吸引資本,投入殖民地貿易,而且會提高英國各種貿易部門的利率,高昂的利潤使製造品和工資的價格都隨之升高。
- 壟斷使得資本的流動違背自然定律,因為農作物受到資本的限制,只能由母國收購,無形中也增加了母國的資本輸出。
- 殖民地貿易壟斷也迫使資本外流。以麻布和煙草為例,過剩的產物無法在市場消化,只能再轉賣給外國,於是就從國外貿易轉化成轉口貿易。
- 殖民地貿易對母國或殖民地都非常有利,獨佔對雙方都毫無益處。
- 在自然狀態下,殖民地貿易可以使英國的生產性勞動增加。
- 反之,若是獨佔殖民地貿易,由於排斥其他國家的競爭,提高新市場和新行業上的利率,就會從舊市場吸取產物、資本,進而減少雇用的生產性勞動量。
- 與葡萄牙和西班牙相比,英國殖民者對殖民地實行了相對放鬆的壟斷措施,這種差異導致了英國殖民地的繁榮程度較大。
- 西班牙和葡萄牙來說,金銀價值較其他國家低、對輸出品課不適當的稅、司法制度不公平,只保護債務人等,導致製造業的停滯。
- 反之,在英國貿易一般自由,又能無稅輸出,而且享有平等司法制度,使各個人民能保有自由的勞動果實,故發展較佳。
- 獨佔提高商業利率,因而妨礙了土地改良,降低了地租的利潤。
- 壟斷降低利潤總額,妨礙資本的自然增加,也妨害其它階級的利益,甚至因為利潤豐厚,多餘的財富便會促使人們崇尚奢侈。
- 英國維持殖民統治便是為了壟斷,並且數額巨大。雖然放棄統治權對英國整體而言是有利的,但卻會損害威信及統治階級的個人利益,所以難以達成。
- 針對上述,有人建議國會應該派徵賦稅。但在英國,過去並沒有確立像法國一樣的統治權,故美洲的領導人物會拒絕此建議,同時也是藉此行為來維持自己在該地的地位。
- 美洲的發現及東印度通路的開拓,促成了重商主義的發展,也擴大了整個商業市場。
- 資本通常會尋求最有利於該國的用途,且會自然尋求近的、往返次數多的用途,以降低輸出的麻煩和成本。
- 人類自身趨利避害的性質,就決定了商品的交易和分配。譬如農業較商業穩定,則人民多會選擇前者。
- 對殖民地實行貿易壟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封鎖航道,禁止外國船隻進入殖民地港口;第二種是以專營公司的方式,對殖民地的產物實施獨家經營。
- 但專營貿易公司存在是不合理的,它使人民失去了投資有利的貿易,導致異常的利潤和浪費。並且,一個人的資本無法用來經營所有貿易部門,而且效率低下。
- 英荷兩國的公司,曾在東印度征服許多地方,他們最初目的是為了取得當地的香料(丁香、豆蔻),可以在歐洲獲得幾十倍的利潤。
- 對統治者來說,人民的收入越大,能夠提供的稅額越大,所以年產物的量越大越好;但對於商人而言,他們為確保產物不超過市場所需,維持高利潤,便會銷毀多餘的產物。
- 所以在印度,其統治機構為獨佔利益,便會抑制當地自然生產,只為了低價購買、高價出售。
- 總結,專營公司獨斷的制度是有害的,亦導致執行人員的品格缺失,致使國家受到禍害。
所感:
- 煩躁:第一次讀不懂篇章內容(中文拗口)加上感覺內容特長、沒有盡頭,中間中斷N次才完成。
辨析與觀點: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役慘敗,接著就迎來英國和其他國家的盛世。與台灣有關的殖民歷史,從葡萄牙、西班牙,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佔領。追溯歐洲國家歷史脈絡,發現原來殖民地的發源,除了挖掘更多資源以外,有一部分也是逃亡人民為了生存而延續的現象。
我認為,殖民地開發雖然初期都是為了要取得更多資源,但考量到開拓後它成為一個新興市場,其實單純作為本國的『供應庫』不見得聰明。看起來限制了使用者,圖利自己國家,實際上卻造成減損。如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可以看出壟斷貿易到後來,不只導致了民怨,也促成了利益減損。
關鍵字:
殖民地發展、壟斷貿易、專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