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三類型父母培養出不同的學琴孩子

一、放任型

有些家長以為,民主、尊重孩子的學習意願,才能培養出學琴興趣,這只對了一半,因為如果真的可以選,孩子寧願遊戲、看平板,也不要重複把難的、不會的曲子練個半小時、一小時呀。


初學階段也許因為家長的不管進度、不在意成績,會讓孩子學得很輕鬆,好像很願意學琴;但是時間一久,會變得比較沒有成就感,學的曲子都沒有什麼進展,也經常彈得不順,而且去上課都是在練琴,比較難有享受彈琴的樂趣,久而久之,學琴就容易不了了之。


二、任務型

這種家長很多,好像把孩子學琴當作買東西,投資總要有收穫,會講出" 如果沒有考上音樂班系、如果沒有得名、如果沒有.....,不就浪費了嗎?" 這種話。


遇過好幾個家長(好多都是爸爸),通常會丟個任務給老師,指定某個時間點要考某級檢定、要考音樂班、要上台比賽......,然後中間就又消失了,交給老師跟學生處理。


另一種也是任務型(通常是媽媽),會為了某個目標,每天壓迫強逼孩子練琴,仔細盯著孩子的進度,無時無刻跟老師密切聯繫。


這一種類型的孩子,通常成績會在短時間內見效,畢竟是練琴了,但是很容易出現兩種情形。一是達成階段任務後,家長就不讓孩子學了,因為對他們來說,學琴的效益已經達標。另一種情形是,孩子很厭惡鋼琴,學琴、練琴就是為了應付各種上台,好像被訓練成彈奏機器人一樣。這樣的學習教養之下,停課後的未來可能很難再把琴蓋打開。


三、民主+規矩型

學琴的確要尊重孩子,但這類型的家長,會尊重孩子的資質、性格,明白孩子適合什麼樣的學習模式與進度,而不是一味地強逼孩子要達成某項目標。但是又不會過於放任,知道學習終究是需要規範,訂好合理的練習時間、進度,堅定且堅持孩子完成。


這樣的學習模式當然會因為孩子的音樂天分而有不同成就,但是因為能依照孩子自己的發展而學習,學習中有成就感,有成就感就會繼續往前。通常孩子可以學得很久。我的學生從幼稚園一直到國、高中都還會持續,或是中途因為學業而無法繼續,會哭著與我道別,之後也會收到孩子偶爾會在課餘閒暇時彈琴的消息。


現代的家長其實很民主,只是規矩還要再學習拿捏,畢竟這比較花心力;但是學琴的如果不只是孩子,父母也盡一份心,孩子自然更有成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