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從 Evernote 到 Zettelkasten:學術筆記的演化與「流動架構」的未來】

大約在 2008 年,Evernote 的問世讓筆記的速度邁入全新時代。我們不再需要耗時整理資料,而是能快速創建新筆記(比如按下快捷鍵 cmd-n 或 ctrl-n),並快速切換不同筆記。


▋Evernote:FAST 筆記的開始,但帶來新問題

Evernote 雖然改變了筆記速度,但它的結構依然依賴於「文件夾 (Folder)」。這種層層展開的 rigid folder 結構在快速筆記時代顯得笨拙,例如點開 📂 X -> 📂 Y -> 📂 Z。再加上後來的問題:

1. 功能過多 (Feature Bloat),操作越來越繁瑣。

2. 隱私問題 (Privacy Concerns),如數據挖掘與管理不善。

3. 缺乏未來性 (Future-proofing),導致筆記導出困難、數據易被鎖死。


這些問題讓人們開始思考:

如果我要離開某個軟體,我的筆記還能用嗎?導出的成本是否值得?


▋Zettelkasten 方法:數位筆記的突破

為解決這些問題,一種舊方法開始以新形式復興:Zettelkasten 方法。

這是一種類似卡片盒的筆記模式,其核心理念是:

• 一個筆記一個點子 (Atomic Notes)。

• 筆記以連結相互關聯,沒有層層的文件夾約束。

• 筆記以自己的語言撰寫,幫助深度內化知識。


這種方法在數位筆記中非常適配,因為:

它符合我們快速思考、快速切換的現代工作方式。


▋拋棄文件夾:一個必要但極端的選擇?

Zettelkasten 的興起讓很多人徹底拋棄了文件夾結構。但這種「拋棄文件夾」的做法,也可能過於極端。文件夾或層級結構其實仍然有價值,特別是在:

1. 高層次組織 (Higher-order Organization):幫助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管理筆記。

2. 分類與檢索:文件夾依然是某些場景下簡單而高效的組織方式。


▋下一步:流動架構 (Fluid Frameworks)

如今,我們不必局限於文件夾,也不必完全依賴 Zettelkasten。通過結合兩者的優勢,我們可以創建更靈活的流動架構 (Fluid Frameworks):

• 連結與文件夾共存:在 Obsidian 等工具中,同時使用連結(建立筆記網絡)與文件夾(進行分類)。

• 高階筆記 (Higher-order Notes):使用索引筆記或主題總結筆記,幫助整理大量筆記的結構與方向。

• 混合方法:將快速筆記(Zettelkasten)和穩定結構(文件夾)結合,根據需求自由切換。


結論:未來的筆記管理,不是選擇某一種方法,而是靈活結合

Zettelkasten 讓我們擺脫了文件夾的束縛,而流動架構則幫助我們找回結構的平衡。對碩博士生來說,這意味著可以更高效地管理知識,並同時保持筆記的靈活性與長期價值。


今天就試試看,在你的 Obsidian 中建立一個連結與結構並存的筆記系統,探索屬於你的流動架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器學習博士後研究員. 分享Obsidian第二大腦建構實務. 原子寫作與精實寫作實務. 精力管理與學術工作流實務.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