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導讀】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習慣,很多時候是不假思索的行為或慣性。

愛麗絲非常喜歡這本書封面寫的這段話:「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原子習慣 方智出版社

原子習慣 方智出版社

這本書作者要告訴我們:你的一點小改變,會產生複利效果,如同滾雪球般,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也就是說,細微的改變可以為你帶來巨大的成就哦!

我們先來聊聊這位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他非常熱愛棒球,但曾在高中時打棒球發生嚴重意外,一度呼吸停止、進入昏迷狀態並裝上呼吸器,在他恢復意識接受手術之後,是帶著斷裂的鼻梁、六處臉部骨折及一顆凸出的眼球回家...所以在修復的這一年多來,好幾次都陷入憂鬱,覺得快要撐不下去。

上大學後,他意外地發現微小的習慣帶給他驚人力量。首先,他先從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並堅持讓房間保持整潔,這改變讓他有「掌握生命」的感覺,進而開始有了自信,之後,他改善讀書的習慣,並且開始每週重訓數次,這些累積的種種小習慣,直到大四那年才真正開始開花結果,他被選為丹尼森大學最佳男性運動員,並且入選ESPN全美明星陣容(全美僅有33人獲獎),畢業時,獲得總統獎-該校最高學業獎項,很難想像,6年前的他,身體曾遭遇嚴重創傷。

作者想告訴我們-人生中都會遇到挫折與挑戰,但生命的品質往往取決於習慣的品質,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以複利方式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他說,從人工昏迷到全美明星陣容的旅途中,沒有存在一個決定一切的關鍵時刻,而是一個漸進的演化,由一連串微小的勝利與突破,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唯一讓他進步的方式(他唯一做的選擇)-就是由小做起

接下來,作者將一步一步告訴我們,如何建立好的習慣,不是幾天或幾週的習慣,而是一輩子的。雖然這些步驟都有科學根據,但他會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說明,愛麗絲也會盡量在擷取核心觀念的同時,不遺漏重要的關鍵!

本書的骨幹,是以「習慣的四階段模型」-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及「行為改變四法則」呈現,這架構融合認知科學行為科學,作者相信,他提出這人類行為模型,可以精確地解釋外在刺激與內在情緒如何影響習慣。所以,無論您的目標是健康、金錢、人際關係還是其它,以下的策略不容錯過,接下來,就來介紹作者建立的行為模型吧!

  • 基本原理: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

人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但微小改變所能造成的變化是呈指數成長,非常驚人。

作者分享一個實際案例:早期英國職業自行車運動表現平庸,長達一百多年沒有一位英國選手在環法自行車賽中奪冠,直到2003年戴夫.布萊爾斯福德擔任教練,投入「微小增長的總和」哲學,要求選手在做的每件事情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例如重新設計坐墊、在輪胎上塗抹酒精,增加摩擦力、要求選手穿上電熱式緊身褲,讓肌肉在騎車時維持理想溫度等,這位教練說:「如果把關於騎自行車的所有面向分解,讓每個面向都改善1%,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當這數百個微小改善累積起來後,發現成果來得比所有人預想的都快-英國自行車隊在2008年北京奧運稱霸公路賽與場地賽項目中拿下6成金牌、4年後倫敦奧運,創下9項奧運紀錄與7項世界紀錄。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的複利,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好幾年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會變得非常明顯」。因此,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換句話說,重要的不是你現在有多成功或多不成功,而是你的習慣是否把你放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但作者提到,好習慣養成的前期或中期,常常會有挫敗感,因為你期待的是線性進步,不過,想要造成有意義的差異,關鍵是你必須持續夠久,以突破這個停滯期。就像一顆冰塊,放在室溫中,在31度以前都沒有融化,再上升1度,冰塊開始融化了!這1度的差別,啟動了巨大的變化。所以說,當你發現自己難以養成某個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時,不是因為你失去改善的能力,而是你尚未跨越潛伏之力的停滯期,你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只是被儲存起來了


社會改革家雅各.里斯說過一句話:「當一切努力看似無用,我會去看石匠敲打石頭。可能敲了一百下,石頭上一條裂縫都沒有,但就在第一百零一下,石頭斷裂為兩半,於是我了解到,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那一下,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


然而,如何能維持一個習慣夠久,直到挺過潛伏期呢?作者告訴我們「別管目標!專注系統就好」,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真正能帶來勝利的唯一方法:就是每天進步。

  •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當愛麗絲看到這句話時,瞬間覺得訝異但又直覺性的非常認同它!比如說,我認為自己是個自律的人,因此「放著重要工作不做」,對我來說是痛苦的、我認為自己是愛運動的人,因此特別享受下班後慢跑的時刻。

作者認為,把重點放在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行為才能持久,這是一個內在動機,越對某種身分有認同感,越有動力去維持與之相關的習慣!

如何改變身分認同呢?2個步驟:

STEP1:決定你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

STEP2:透過生活中實現的小成果來向自己證明。

例如:作者的朋友隨時自問「一個健康的人會怎麼做?」,選擇走路或搭計程車?選擇吃沙拉或薯條?

關鍵的要點是,你的習慣形塑你的身分認同,而身份認同又形塑了你的習慣,這是一條雙向回饋的迴路!


接下來,我們要來了解,在我們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後,要如何透過「建立習慣」來強化它?

心理學家曾經透過動物實驗來證實,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被分為4個步驟:

  1. 提示:促使你的大腦開啟一個行為,是預知將獲得獎賞的資訊。
  2. 渴望:所有習慣背後的動力,你渴望的不是習慣本身,而是習慣帶來的狀態改變。
  3. 回應:取決於你自身的能力,如果某行為超過你可負擔的心智與勞力,你就不會繼續做。
  4. 獎賞:是每個習慣的終極目標,滿足我們、教育我們。

舉例來說,愛麗絲想要成為一個體態好看的女孩(身分認同/希望成為的樣子),於是促使我開始上健身房,請健身教練指導(提示);看著健身教練完美的體態,讓我渴望有天能和她一樣可以穿露肚裝(渴望);健身教練不會一下子讓我練高難度動作,而是視我能力所及,可負擔前提下漸進式訓練(回應);執行兩個月之後,發現體脂肪下降、骨骼肌重量增加,好開心(獎賞),現在的我,好喜歡上健身教練課!


總而言之,提示引起渴望,渴望激發回應,回應提供獎賞,獎賞滿足渴望,於是又與提示連結。這四個步驟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神經學上的回饋迴路,最終讓你建立自動化的習慣-習慣迴路,因為習慣的終極就是讓自己用最少的能量與努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每當你想要改變一個行為,記得自問:

  1. 我要如何讓提示顯而易見?
  2. 我要如何讓習慣有吸引力?
  3. 我要怎麼讓行動輕而易舉?
  4. 我要怎麼讓獎賞令人滿足?


接下來,作者將這四個步驟,轉化為可以用來設計好習慣或戒除壞習慣的實用架構,並將這實用架構統稱為「行為改變四法則」,並且宣稱適用於每個領域呢!讓我們一一介紹:

  • 法則1:讓提示顯而易見(提示)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當作者將這句話當作此篇的開頭標語時,特別引起愛麗絲的好奇心-「奇怪?重點不是如何培養習慣嗎?標語應該是告訴我們如何提示的要訣吧!」。然而,仔細繼續看下去,原來作者想表達,在能夠有效建立新習慣之前,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我們的日常有許多習慣,很自動化、無意識(比如說滑手機),心理學家榮格曾說:「如果無法意識到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所以,對自己的實際行為保持意識與覺察,是改變習慣最大挑戰之一,作者建議透過習慣計分卡幫助自己察覺自身習慣。

習慣計分卡:先列出你每日的習慣清單,並審視每個行為,如果是好習慣,標記正號(+);反之,標記負號(-);不好也不壞,標記(=),例如

起床=

關鬧鐘=

看手機-

刷牙洗臉+

化妝... 等

給特定習慣甚麼記號,取決於你的情況與目標,對想要減重的人來說,每天早餐吃花生貝果可能是壞習慣,但若是想增肌的人來說,可能是好習慣,全都取決於你努力的方向。

製作習慣計分卡時,還不需要做出任何改變,目標只是要注意到實際發生的行為(覺察)。

接下來,作者說明,開始一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要透過「執行意向」,例如說:「下周,我會在某日的某時在某處進行至少20分鐘的激烈運動」,或者概括地說:「當X情境發生時,我就會執行Y回應」。有數百項研究顯示,執行意向能有效促使我們堅持目標,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精確計畫的人,比較真的可能真的去執行。

執行意向還有另一個益處,就是確切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如何達成目標,可以幫助你拒絕干擾你前進或令你分心的事物。

有許多方法可以把執行意向運用在生活與工作之中,然而作者最喜歡的策略是「習慣堆疊」。人類行為往往根據自己剛剛做完的事,來決定接下來要做甚麼:例如去浴室會順便洗手、打開衣櫃會檢查有沒有分類好等,每個行為都成為觸發下一個行為的提示。因此,建立新習慣時,可以透過行為的連結,找出目前自己的日常習慣,然後將新的習慣堆疊上去:「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接下來,要來聊聊「環境」。經濟學家霍金斯.史騰曾描述他所謂的「衝動購買」:購物者第一次看到某樣產品,在腦中想像出對它的需求,就觸發了這種購物現象。換言之,有些顧客購買產品,不是因為想要或需要,而是產品被呈現的方式。例如,與視線等高的商品容易被售出。此外,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用一條簡單方程式呈現「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也可以說,習慣的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以及眼前的提示。

人類所有感覺能力中最強的一項是視覺,人體約有一千一百萬個感覺受器,其中將近一千萬個獻給視覺,既然我們對視覺的依賴超過其他任何感官,可以合理推測,視覺提示是人類行為最強的催化劑,因此,在生活與工作場合中創造「提示」(把書放在床頭前、維他命放在水壺旁),可以將注意力引至你想要的習慣。

此外,作者提到一個有趣的發現:「我們會在心理上把習慣指派給發生的場域」,並指出,不要認為環境中充滿物品,要認為環境中充滿關係。對某些人來說,客廳裡的沙發是每天晚上閱讀之處,但對某些人來說,是下班後休息片刻的溫床。所以,我們可以訓練自己把一個特定習慣與特定情境連結在一起,特別是新的環境,更容易改變習慣。而相反的,要戒除壞習慣,就要讓提示隱而不現

  • 法則2:讓習慣有吸引力(渴望)

如何讓習慣變得難以抗拒?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渴望的本質與運作方式-多巴胺峰值。藉由測量這神經傳導物質,科學家能夠追蹤渴望發生的確切時刻,多巴胺在動機、學習與記憶、懲罰與厭惡,扮演核心角色,可以說,習慣就是多巴胺驅動的回饋迴路,關鍵重點是:大腦不只在你體驗愉悅時分泌多巴胺,預期愉悅時也會,而且大腦分配給想要獎賞的神經迴路,遠比分配給喜歡獎賞的還要多!因此,欲望是驅動行為的引擎,每個行為都因為行動前的預期而發生,我們必須讓習慣變得更有吸引力。

作者提出「誘惑綑綁」策略。舉例來說,有一位愛爾蘭都柏林電機系學生很愛看Netflix,但他也明白自己必須多運動,因此改造了健身自行車,把它連上筆電與電視,並寫一條程式,讓Netflix只在健身自行車被踩到一定速度時才能播放,若速度慢下來太久,觀賞的節目就會暫停。誘惑困綁的運作方式,就是把想要做的事,跟必須做的事綁在一起。

若將「習慣堆疊」與「誘惑綑綁」結合,可以自己創造一組引導行為的規則:「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做完(我需要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我想要的習慣)」。

接下來,作者要聊聊家人與朋友如何形塑你的習慣。他表示,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會想要融入群體,與他人建立關係,贏得同儕的尊敬與肯定,因此,「歸屬」成了人類最深的欲望之一。我們最早的習慣並非來自於選擇,而是模仿,家人與朋友甚至社會把劇本給我們,我們照著演出,並引導你的日常行為,尤其會模仿親近的人、多數的人及有力的人。因此,要打造更好的習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入一個把你想要的行為視作常態的群體中,你所處的文化,決定你對何謂「正常」的期待

再來聊聊「欲望」,所謂欲望,就是當下狀態與未來想要有的狀態之間的差距,任何微小的行為,都帶有一點想要改變當下感受的動機-不一樣的感覺。而感覺與情緒告訴我們,是要維持現狀或是做出改變,所以,你感受到的特定渴望、執行的習慣,其實是在嘗試處理基本潛在動機,當習慣成功處理了某個動機,你就產生再次去做的渴望(善用這個洞見)。

如何重新設定大腦,讓自己享受困難的習慣呢」?看到這個標題時,愛麗絲太期待接著看下去了~~畢竟生活中有好多必須完成且繁瑣的事呢!然而作者說:「你需要的只是小小的轉念」,不是「必須」而是「可以」-我「可以」早起準備早餐、我「可以」將家裡維持乾乾淨淨,只是改變兩個字,讓自己用不同心態看待事情。作者聽過一個動人的故事,一位坐輪椅的人,被問到受限於輪椅上是不是很辛苦時,他回答:「我沒有被限制啊,我是被輪椅解放...如果沒有輪椅,我只能躺在床上出不了家門。」這觀點的轉換徹底改變了他每天過生活的方式。

所以,重新思考你的習慣,把重點放在益處,而非壞處,重新設定大腦,讓習慣顯得有吸引力。例如:

運動:與其告訴自己「我必須晨跑」,改成「是時候培養耐力、加快速度了」。

財務:不把省錢與犧牲聯想在一起,將省錢與自由聯想在一起。

  • 法則3:讓行動輕而易舉(回應)

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佛羅里達大學某位教授,將電影攝影班學生分2組-「量」與「質」,「量」組成績將完全取決於作品的數量,「質」組成績將完全取決於作品的品質-學生整學期只需要繳交一張照片,但若要拿A,作品必須近乎完美。到了學期末,令他吃驚的是,最傑出的照片都出自「量」組,因該組學生整個學期都忙著拍照,嘗試不同的構圖與燈光,並從錯誤中學習。相反的,「質」組學生則坐著思索完美,弄到最後,沒有太多值得展出的成果。

想要精通一項習慣,關鍵是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開始執行就對了!

這讓愛麗絲想起跑步習慣的養成,是從7年前開始。當時的我,不愛運動(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但漸漸有了健康意識,希望能養成一項運動習慣,於是選擇隨時隨地都能執行的運動-慢跑。於是設定「每次」跑操場2圈,一周3次,漸漸增加到4圈;再開始設定「每天」跑10分鐘,漸漸增加到「每天」30分鐘。現在,慢跑對我來說,就是生活一部分,太喜歡跑步了。

在習慣的養成中,透過不斷的重複,一個行為漸漸變得自動化,重複越多次,大腦的結構越會為了更有效率地執行那個行為而改變。神經學家稱之為「長期增強作用」,所以別問「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建立一項新習慣?」,應該要問「要花多少次才能建立一項新習慣?」

再者,還有一個重要的認知是:「大腦天生設定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人類天性懶散)」,因此人類的天性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在兩個類似選項中抉擇時,人自然會傾向選擇最容易達到的選擇,因此,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更有可能貫徹。例如,要是健身房就在每天上下班會經過的路上,你就比較容易去健身;相反的,希望減少看電視的頻率,可以每次看完電視除了拔掉插頭,取出遙控器電池,讓看電視變得是件麻煩的事。

當我們知道習慣要從小處做起,作者另外提出一個「2分鐘法則」:新習慣的開始應該要花不到2分鐘,「每晚就寢前閱讀」變成「讀1頁」;「做30分鐘瑜珈」變成「拿出瑜珈墊」;「用功讀書」變成「翻開筆記」,重點是盡可能讓習慣容易開始,這策略真正的目標是在2分鐘之後持續進行,而秘訣就是在覺得費力之前停止。此策略之所以有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強化了你想要建立的身分,採取最小的行動,來確保自己慢慢成為想要成為的人。

  • 法則4:讓獎賞令人滿足(獎賞)

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但並不是任何一種滿足都好,而是追求立即的滿足。人類的大腦並沒有為延遲回饋的環境演化,我們的祖先整天都在面臨攸關生死的威脅,並確保下一餐的食物,因此,大腦喜歡快速報償勝過長遠報償-比起未來,我們更看重當下。然而不幸的是,壞習慣(抽菸)的立即結果常讓人感覺很棒,終極結果往往讓人感到很糟;好習慣則相反,立即的結果不怎麼讓人享受,但最終結果卻會讓人感覺很好。幸好,訓練自己延遲滿足是有可能的,但必須順著人性走,最好的辦法就是為長遠有益的習慣增添一些立即的愉悅,為長遠無益的習慣增添一些立即的痛苦。例如,想要盡量不外食,多在家裡煮東西吃,可以開立一個名為「出國旅遊」的帳戶,每跳過一頓外食,就轉500元進去那帳戶,到了年底就能把存下來的錢拿來度假。

值得注意的是,選擇的短期獎賞必須能夠強化你的身分認同,不能牴觸。倘若你用吃冰淇淋來獎勵運動完的自己,等於投票給互相牴觸的身分認同。

另外,習慣追蹤能幫助你維持習慣。透過習慣追蹤器來衡量自己有沒有執行習慣,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找一本日曆,只要有執行例行事務,就在那天打勾。習慣追蹤最有效的激勵就是看見自己的進步,可以產生一種成癮效果,每個小勝利都餵養著你的渴望。你可以將「習慣追蹤」與「習慣堆疊」合併使用:「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追蹤該習慣)」(在健身房完成一組訓練後,我會記錄在健身日誌上)。

  • 進階策略:如何從A到A+

在這篇中,作者提到「基因」、「性格」都會影響習慣的養成。適合游泳與適合跑步的選手,身形不一樣、外向型或外向型等不同性格,對行為的難易度掌握的也不同,因此,讓成功機率最大化的秘訣,就是選對戰場,並且配合你的性格打造習慣,當習慣符合你天生傾向與能力時,執行起來就比較容易,堅持下去也比較令人滿足。

在開發與探索不同選項時,可以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1. 什麼事情對別人來說是勞苦,對我來說卻是樂趣?
  2. 什麼事情讓我忘記時間?
  3. 什麼事情讓我比一般人得到更多報償?
  4. 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


總之,要確保習慣可以長期為你帶來滿足感,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選擇符合你性格與能力的行為,在對自己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上努力就對了!並且必須不斷尋找將自己推至極限的挑戰,同時也要持續達成足夠的進展,好讓自己保持動力。

最後,作者提出一個愛麗絲很喜歡的論點:要維持吸引力並繼續帶來滿足感,在自我精進的道路上,無聊可能是個大魔王

他曾詢問幾名奧運選手「頂尖運動員跟其他人的差別在哪裡?」、「真正成功的人做了哪些多數人沒能做到的事?」,他提到幾個預料中的因素,包含基因、運氣、天賦,但沒想到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到了某個時間點,一切都歸結到誰能處理每天訓練的無聊,一次又一次,反覆做著同樣的動作」。愛麗絲同樣覺得很訝異,原來,真正成功的人也會跟我一樣覺得沒有動力,而差別在於,儘管覺得無聊、倦怠,他們還是設法繼續!


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而是無聊。

我們必須愛上無聊。


以上就是愛麗絲為大家導讀的這本好書,真是獲益良多,希望能與大家共學共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愛丁堡,蘇格蘭的首都與聯合國世界遺產,以其豐富的歷史和優雅的城市風格聞名。本文探討愛丁堡舊城區的悠久歷史,和象徵性的愛丁堡城堡的文化意義,以及每年夏季舉行的軍樂節的起源與特色,同時介紹市區的購物熱點王子街,讓你更瞭解這座城市的魅力。
本篇文章將深入介紹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管理方法,探討其如何幫助各種組織聚焦於最重要的議題。
本文將深入介紹劍橋大學、約克以及溫德米爾的歷史背景及推薦活動,助您規劃美好旅程。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職場中,精準的回饋至關重要。本文分享了作者在提高組織效能方面的專業見解。在提出的「新回饋運動」中,他們強調回饋的正向意義,並提供轉變思維的重要方法。無論是領導者還是一般成員,都有必要理解如何提供和接受有效回饋,從而促進個人與團隊成長,改善組織文化,創造更加開放和信任的工作環境。
在這篇文章中,愛麗絲為您介紹英格蘭五個不可錯過的歷史景點,包括史前巨石陣、倫敦塔、大笨鐘、西敏寺和白金漢宮。每個景點都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和獨特的故事,適合歷史愛好者前來探索。同時,建議在遊覽前租借中文語音導覽設備,以便深入瞭解這些地標的背後故事。
喜歡閱讀的愛麗絲,想和大家分享這本我很喜歡的書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稻盛和夫先生唷!
5/5稻盛和夫經營術:阿米巴經營的實踐之道
愛丁堡,蘇格蘭的首都與聯合國世界遺產,以其豐富的歷史和優雅的城市風格聞名。本文探討愛丁堡舊城區的悠久歷史,和象徵性的愛丁堡城堡的文化意義,以及每年夏季舉行的軍樂節的起源與特色,同時介紹市區的購物熱點王子街,讓你更瞭解這座城市的魅力。
本篇文章將深入介紹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管理方法,探討其如何幫助各種組織聚焦於最重要的議題。
本文將深入介紹劍橋大學、約克以及溫德米爾的歷史背景及推薦活動,助您規劃美好旅程。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職場中,精準的回饋至關重要。本文分享了作者在提高組織效能方面的專業見解。在提出的「新回饋運動」中,他們強調回饋的正向意義,並提供轉變思維的重要方法。無論是領導者還是一般成員,都有必要理解如何提供和接受有效回饋,從而促進個人與團隊成長,改善組織文化,創造更加開放和信任的工作環境。
在這篇文章中,愛麗絲為您介紹英格蘭五個不可錯過的歷史景點,包括史前巨石陣、倫敦塔、大笨鐘、西敏寺和白金漢宮。每個景點都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和獨特的故事,適合歷史愛好者前來探索。同時,建議在遊覽前租借中文語音導覽設備,以便深入瞭解這些地標的背後故事。
喜歡閱讀的愛麗絲,想和大家分享這本我很喜歡的書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稻盛和夫先生唷!
5/5稻盛和夫經營術:阿米巴經營的實踐之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你是否曾經想要改變,但總是因為習慣難以養成而半途而廢?詹姆斯·克里爾(James Clear)所著的《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或許是你改變生活的最佳指引!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建立微小但持續的習慣,我們可以實現人生中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這些微習慣的力量,將在你的人生中產生巨大的變革。
Thumbnail
 微小改變,巨大成果!掌握《原子習慣》,實現個人和職業上的重大改變!   #習慣的力量 #習慣循環 #四大法則 #習慣堆疊 #兩分鐘法則 #環境設置 #身份認同 #追蹤進度 #改變壞習慣 #微小改變   1. 習慣的力量 - 小習慣的累積效應強大,微小改變帶來顯著成果。   - 💪 小
Thumbnail
序 我曾閱讀過《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當時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重讀此書,更深刻體會到細微改變的重要性,發現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遠超想像。 克利爾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並提升了我的生活技巧。
Thumbnail
引言: 《原子習慣》是一本革命性的自我提升指南,深入探討了如何有效地建立良好習慣和打破不良習慣。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專注於微小的、持續的改變(即"原子習慣"),我們能夠在長期內實現顯著的個人成長和成就。 習慣的形成: 習慣形成的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反應和獎勵,並圍繞這個框架提供了一系列
你的財產、知識、體態與環境,都是你的財務習慣、學習習慣、飲食運動習慣與整理習慣帶來的「滯後指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它就會慢慢成長與茁壯。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自律與成功者擅長的是建構生活,不須展現克制力&減少觸發惡習機制。
Thumbnail
此系列內容來自詹姆斯.克利爾的免費郵件課程,使用其著作《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的理論基礎,旨在30天內提供以下的資訊: V 消除習慣養成中可能產生的任何疑問 V 獲得採取行動所需的工具與策略 V 學習任何習慣養成都能適用的架構
Thumbnail
透過理解並應用習慣養成的原則,可以改變我們的日常行為,實現目標,創造我們熱愛的生活。
Thumbnail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起初的小勝利或小倒退,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 原子習慣的力量:微小改變,非凡成果。 ——《原子習慣》
Thumbnail
在文章中,James Clear 提到了建立習慣的五大關鍵要素,包括身份認同、養成習慣的四大黃金定律,以及找到自己合適的習慣。文章深入探討了這些關鍵要素如何影響習慣的養成和改變,並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和例子,以幫助讀者實現自我提升。
Thumbnail
新的一年開始,我們可能思考著要建立或重新培養的習慣,然而,要如何確保這些良好習慣能夠輕鬆被持續下去呢?《原子習慣》想必是習慣養成領域的經典之作!為了保持好習慣,需要在執行習慣時增加大腦的正面感受與立即的滿足感,這篇文章介紹了5種可以幫助你改變對新習慣的心理感受的細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你是否曾經想要改變,但總是因為習慣難以養成而半途而廢?詹姆斯·克里爾(James Clear)所著的《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或許是你改變生活的最佳指引!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建立微小但持續的習慣,我們可以實現人生中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這些微習慣的力量,將在你的人生中產生巨大的變革。
Thumbnail
 微小改變,巨大成果!掌握《原子習慣》,實現個人和職業上的重大改變!   #習慣的力量 #習慣循環 #四大法則 #習慣堆疊 #兩分鐘法則 #環境設置 #身份認同 #追蹤進度 #改變壞習慣 #微小改變   1. 習慣的力量 - 小習慣的累積效應強大,微小改變帶來顯著成果。   - 💪 小
Thumbnail
序 我曾閱讀過《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當時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重讀此書,更深刻體會到細微改變的重要性,發現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遠超想像。 克利爾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並提升了我的生活技巧。
Thumbnail
引言: 《原子習慣》是一本革命性的自我提升指南,深入探討了如何有效地建立良好習慣和打破不良習慣。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專注於微小的、持續的改變(即"原子習慣"),我們能夠在長期內實現顯著的個人成長和成就。 習慣的形成: 習慣形成的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反應和獎勵,並圍繞這個框架提供了一系列
你的財產、知識、體態與環境,都是你的財務習慣、學習習慣、飲食運動習慣與整理習慣帶來的「滯後指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它就會慢慢成長與茁壯。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自律與成功者擅長的是建構生活,不須展現克制力&減少觸發惡習機制。
Thumbnail
此系列內容來自詹姆斯.克利爾的免費郵件課程,使用其著作《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的理論基礎,旨在30天內提供以下的資訊: V 消除習慣養成中可能產生的任何疑問 V 獲得採取行動所需的工具與策略 V 學習任何習慣養成都能適用的架構
Thumbnail
透過理解並應用習慣養成的原則,可以改變我們的日常行為,實現目標,創造我們熱愛的生活。
Thumbnail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起初的小勝利或小倒退,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 原子習慣的力量:微小改變,非凡成果。 ——《原子習慣》
Thumbnail
在文章中,James Clear 提到了建立習慣的五大關鍵要素,包括身份認同、養成習慣的四大黃金定律,以及找到自己合適的習慣。文章深入探討了這些關鍵要素如何影響習慣的養成和改變,並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和例子,以幫助讀者實現自我提升。
Thumbnail
新的一年開始,我們可能思考著要建立或重新培養的習慣,然而,要如何確保這些良好習慣能夠輕鬆被持續下去呢?《原子習慣》想必是習慣養成領域的經典之作!為了保持好習慣,需要在執行習慣時增加大腦的正面感受與立即的滿足感,這篇文章介紹了5種可以幫助你改變對新習慣的心理感受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