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6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探索艾蜜莉.孟德爾的詩意宇宙

美,依然用她獨特美感寫出一個很晶瑩剔透的故事。查詢一下,艾蜜莉.孟德爾這三部作品的寫作順序是:

  •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2014)
  • 《玻璃飯店》(2020)
  • 《寧靜海的旅人》(2022)


台灣出版的時間則是《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寧靜海的旅人》、《玻璃飯店》,看版權頁似乎是跟著國外出版時間走,至於出版順序為何沒有跟著創作時間走,緣由就不得而知了。

無論從哪一本進入,都可以看到艾蜜莉.孟德爾創造了一個詩意宇宙,我沒有以學術研究的嚴謹進行詳細比對,但是若以最為接近「現實」的《玻璃飯店》作為地基,《寧靜海的旅人》做為未來者的後設視角,《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則是創作文本的話,可以串聯其中有趣的設計。下有我讀完後的一些前情提要。

(以下暴雷)

其他人生命中的一個橋段

  • 米蘭達與里昂:《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的米蘭達與幾乎是客串的里昂,被放置進現實裡的2018年《玻璃飯店》重逢,職務上依然是海運公司,米蘭達成為客串的主管,里昂則是前主管以及公司顧問,受託調查重要象徵的海王星昆布蘭號事件。
  • 玟森與保羅:《寧靜海的旅人》的保羅是音像藝術家,他不經意的正色說道妹妹玟森的影像同意讓他做為配樂創作之用,而讓保羅的音樂生涯有了起色,獲得穩定演出與學校研究的機會,而在現實中,這個渺小的惡卻是玟森心中的刺,而這個秘密只有玟森與讀者知情,也在《玻璃飯店》中理解保羅抑鬱寡歡的根源,來自童年與家庭,是有一點點點令人同情的。
  • 玟森與米芮拉:在現實裡同為金錢國度裡底層出身的既得利益者,曾經是最懂得彼此心境的姊妹,而在騙局摧毀兩人的黃金歲月後各奔東西,但是,《玻璃飯店》的現實讓讀者更貼近明白《寧靜海的旅人》中米芮拉對於玟森的愧疚與懷念。
  •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與《馬倫巴》:兩者是同一部小說的暗示明確,而《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沒有寫出發生時序,《馬倫巴》的巡迴簽書會則是2203年,即使時光轉移到未來,月球殖民地與加拿大殖民時期作為類比想像,孟德爾倒是沒有閃躲的把自己投射到奧莉芙身上,面對身為一個加拿大出身、前殖民地的小說家,作品紅遍英美主流世界之後面對的全新階段,她對創作、家庭、出版同業及自身有很赤裸(我覺得相當真實)的表述,以及用後設視角談論她對《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以及創作《玻璃飯店》的想法,是一個滿重要的參照。
  • 嘉柏瑞.勞勃茲:他的存在就像個彩蛋,偷偷的出現在玟森、米芮拉、保羅、奧莉芙等每個人的生命橋段,然後橫跨到了《玻璃飯店》:當監獄牆上裡出然莫名出現「即使是恆星之火也終將湮滅」這句話,是一個叫做勞勃茲的、一直看科幻小說跟凝視虛空的前獄友寫的,你會傻住《寧靜海的旅人》勞勃茲腦海裡「即使是恆星之火也終將湮滅」這句再次現身,而究竟是時間旅人的困局,還是現實與虛構的界線,抑或是多重宇宙的分身,都值得讓讀者再次思索閱讀本身所能激發的想像樂趣。
對我們來說驚天動地的事件,不過是其他人故事中一個橋段而已。——《寧靜海的旅人》

用藝術豐富生命質地

艾蜜莉.孟德爾的風格有其特殊之處,她為角色們創造豐富的生命質地,讓不同社會階層出身的人們因為藝術文化的共鳴而產生交集,她大量運用音樂、戲劇、詩歌等藝術將生命的偶然發揮得美善,產生靈光一現的火花,而表現出人們多層次的心靈世界,有時美到,連罵一句髒話都好文雅,我寧願想成這是一種世界觀的設定,令人神往。

而且,我讀不到日系小說常見的那種純然的惡意,大概也是因為這些角色的內心世界都相當豐沛而堅強吧,突然讓我想到一句消失的流行語: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孟德爾費心建構出一個藝術成就相容的社會:朋友或者家人不是詩人就是畫家,晚上去酒吧不是聽動次動次而是獨立電子樂團,去音樂廳看表演不是古典樂而是獨立音像實驗創作表演......這些都非功利社會成長的我們所知的日常。

在這些背景底下長成的人們,生命的價值觀沒有這麼單一,功成名就的願望也不會過於單薄的只是想過好日子,但有時候過於豐富的人生,反而複雜得讓我推敲不出選擇庸俗的內心真實渴望。

無論寫得多麼詳細,一個人的生平故事中就不可能寫得盡善盡美。——《寧靜海的旅人》

或許對孟德爾來說,追求功名與追求自我實現兩者說到底,有時候是同一回事。

《玻璃飯店》前衛的音像藝術與電子樂團、詩歌、畫作與不得志的藝術家們,將身處於上流、金融業、航運業、旅宿業的硬核中堅人士、高階主管、經理人這些體面世界的內裡,埋進更複雜的元素組成,就像樂音一鍵一鍵的譜出屬於一個人的故事樂章,卻怎麼寫都無法寫得完整,反而在越寫越多之中留下一些不甚明白之處。

我想知道,阿卡提斯與不得志的畫家哥哥之間,是否有生命的影響;玟森對於詩人母親的追念,是否有生命的影響......保羅的抑鬱、玟森的抑鬱、甚至是阿卡提斯的抑鬱,那最根源處......又或者,孟德爾已經盡力讓讀者們明白,所有的生命交會所集結的,就是答案了,追根究底的只甘願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只是徒勞的安慰,而答案早已存在。

被留下來的我們

她想寫下來的卻是終將消失的世界與被遺留下來的種種:《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那些被毀滅性傳染疾病留下來的物品與人,創造了機場新聚落與文明博物館等一鳴驚人的浪漫想像、《玻璃飯店》那些因龐式騙局而一無所有的人,掀起他們內在更深層的生命皺褶、《寧靜海的旅人》則是預作防範超新星爆炸下,從地球移居月球的殖民地子民。

回到《玻璃飯店》,被遺棄是一切的原點,被父親遺棄的元配母子(或說是主動逃離)、被母親遺留的女兒、甚至是被騙局遺棄的投資人們、被金主遺棄的飯店,這些被遺棄者要重拾自己的人生,踏上拼湊自身價值的旅程之前,有人選擇結束,有人順利重返社會,而也有人選擇再也不踏入世俗之境。

被留下來的里昂

我最喜歡里昂的旅程,在財產灰飛煙滅之後,生命的韌性讓里昂用最平凡而普通的努力生存,打動了我,里昂與太太瑪麗在隨遇而安的拖車生活十幾年後,有了一段對話:

「這裡真的好美。」

「是啊,我們離最壞的情況還很遠呢。」

「我們是如此輕巧穿梭在這個世界。」

而里昂獨自一人醒在黑夜之中,他是否仍有一絲懊悔自己的決定,還是懊悔明知道結果卻仍做出這個決定,因為他高齡而即將失業、繳不完的房貸下沒有更好的選擇?

看似灑脫其實仍身負重擔。在他接下米蘭達的任務時,那一絲絲悲涼,充分顯現在薩帕瑞利一清二楚底下,面對他的難堪與不安。

被留下來的華特與飯店

一九九0年代開張的凱耶特飯店,是故事主場景,促使後續所有的不幸,而一起傾家蕩產的經理華特,卻選擇與結束營業的凱耶特飯店共存,獨自一人住在職員宿舍十年,為什麼?

請問看到下面描述,你不心動嗎?

過去十年,他獨自漫步在森林裡,春季看著淺色花朵推開深色土壤冒出來,夏季最熱的日子到碼頭邊游泳,秋季清澈的陽光下蓋著毛毯在陽台讀書,冬季暴雪來臨時關店獨自坐在飯店大廳,享受暴風雪捎來的興奮感。——《玻璃飯店》

凱耶特飯店從一開始就遠離塵囂,在一個稍微偏僻的地點開業,而除了當地人之外,只有管理階級如華特是由外地聘請,華特在其中找到的平靜是:他再也無法全心信任任何人了,而且不用與人相處真的好快樂。

遺世獨立。真正的。

被妄想留下來的人們

介於之間的狀態,最耐人尋味的就是:一個人可能在知情的同時不知情的。

這個狀態可以描述共犯結構裡的執行者,例如納粹時期的公務員、詐騙集團裡的上班族,自我認知可以是解離的狀態,保護自身免於更大的、更罪證確鑿的傷害,活得像個人,自制而體面,而一再逃避自己是知情狀態,而這裡更大的悲傷是,或許,所有受害者們,同時也是允許自己被集體催眠的狀態,如同記者點出的部分:

只要是有經驗、有頭腦的投資者,都能看出你是在操作騙局,既然你的騙局能維持這麼久,就表示有非常多人相信了一則實際上不合裡的故事。因為所有人都賺到了錢,所以沒有人在乎合不合理。——《玻璃飯店》

集體創造了一則不可能為真的致富神話,說服自己投資一定穩賺不賠,而這則神話的信眾們,各自因何而跨過那條理智的線,除卻現實因素,其實還是有很多旁人探究不清的心事。特別從奧莉維亞的設定來看,受害者的樣貌多重而複雜,不應一概而論的扁平了現實為主要投資原因,回到生命,才不至於冷酷無情。

推薦你一定要看的理由

可以聊的還有很多,但我真的快要變成寫論文了有點可怕,先在此打住,而我想說的是,金融騙局這樣具備許多冷硬知識的題材,孟德爾卻用相當柔軟的藝術視角與生命軌跡繞行至騙局成形之前,回到人的本體姿態去回應金錢國度下的庸俗百態,她無意再次媚俗的將重點放在麻雀變鳳凰或者瞞天過海這樣的劇情主線,而是各種界線的建立與穿越:生與死、光明與陰暗、正面與反面之間,假設......就會......這樣的可能性,而誰又能置身事外。

之所以陷入依賴的陷阱,自然是因為依賴他人比獨立生存輕鬆得多。——《玻璃飯店》

界限與穿越之間的詩意感也是精彩的,營造出一些超脫於時間與空間之外,逃脫現實世界的化外之境,她選擇了聚散有時的飯店、跨越國境的航運,以及那些消失卻又沒有消失,介於之間的狀態,玟森的狀態,可惜這是一部稍微寫實設定的小說,玟森大概無法以其他形式帶給讀者希望了。不過看完後再看《寧靜海的旅人》,我相信會有更深層的撫慰感。

玻璃飯店

艾蜜莉.孟德爾|臉譜|202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馬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