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何平衡「修行」與「自我保護」? (下)

修行不只是靈性或宗教的追求,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透過修正內在的五毒,實踐五常,讓生活越好。(參考 這裡

然而,修行並不意味著無條件忍讓或放棄自我,而是在面對不合理的事情時,懂得如何智慧地反擊與保護自己。

1.修行並非軟弱,而是內在的強大

修行讓我們培養內在的穩定與清明,並非讓我們變得軟弱,而是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不被情緒牽著走,做出更有力量的回應。(情緒沒問題,被情緒牽著走的行為才是須要負責及注意的地方)

• 例:面對不公或被欺負時,並非一味忍讓,而是冷靜評估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反擊或保護自己。

堅強是一種內在的穩定與自信,而不是剛硬或對抗。真正的堅強是保持冷靜,並能堅守自己的原則與底線。

2.智慧的反擊:不讓善良成為弱點

智的應用:

修行中的「智」教我們在面對不公時,運用策略而非衝動反應。反擊並非違背修行,而是保護自己與維護正義(不助長不良行為)的一部分。

• 例:當有人試圖佔便宜時,我們可以堅定拒絕,而不是為了表現「仁」而委屈自己。真正的仁是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利益。

推薦書籍:《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

3.修行的重點是「覺察」與「選擇」

修行是對自己負責

修行並不是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的犧牲品,而是透過五常與五毒的覺察,選擇如何回應外界

• 例:面對挑釁時,可以選擇冷靜處理,而不是被憤怒(嗔)控制。同時,若對方越界,也要懂得設立界線並堅守。

推薦書籍:《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4.修行並非對自己苛刻,而是對自己慈悲

善待自己:

修行的核心是內在的和諧與成長,而非壓抑自己或一味自責。

• 例:我們覺察自己的貪念或憤怒,不是要否定它們,而是看見觸犯情緒的地雷,看見內在的界線。

「界線感」的重要性:

修行中的「仁」與「禮」,都包含了對自己與他人界線的尊重。面對不合理對待時,懂得設立界線,是一種智慧與自愛。推薦書籍:《好的愛,有邊界》


修行並非逃避現實,也不是讓自己變得軟弱,而是透過「五常」與「五毒」的覺察,培養出內在的智慧與力量。讓我們在面對任何情境時,能在善良與堅強之間找到平衡,既不傷害他人,也不讓自己受到傷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