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修行」與「自我保護」? (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修行不只是靈性或宗教的追求,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透過修正內在的五毒,實踐五常,讓生活越好。(參考 這裡

然而,修行並不意味著無條件忍讓或放棄自我,而是在面對不合理的事情時,懂得如何智慧地反擊與保護自己。

1.修行並非軟弱,而是內在的強大

修行讓我們培養內在的穩定與清明,並非讓我們變得軟弱,而是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不被情緒牽著走,做出更有力量的回應。(情緒沒問題,被情緒牽著走的行為才是須要負責及注意的地方)

• 例:面對不公或被欺負時,並非一味忍讓,而是冷靜評估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反擊或保護自己。

堅強是一種內在的穩定與自信,而不是剛硬或對抗。真正的堅強是保持冷靜,並能堅守自己的原則與底線。

2.智慧的反擊:不讓善良成為弱點

智的應用:

修行中的「智」教我們在面對不公時,運用策略而非衝動反應。反擊並非違背修行,而是保護自己與維護正義(不助長不良行為)的一部分。

• 例:當有人試圖佔便宜時,我們可以堅定拒絕,而不是為了表現「仁」而委屈自己。真正的仁是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利益。

推薦書籍:《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

3.修行的重點是「覺察」與「選擇」

修行是對自己負責

修行並不是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的犧牲品,而是透過五常與五毒的覺察,選擇如何回應外界

• 例:面對挑釁時,可以選擇冷靜處理,而不是被憤怒(嗔)控制。同時,若對方越界,也要懂得設立界線並堅守。

推薦書籍:《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4.修行並非對自己苛刻,而是對自己慈悲

善待自己:

修行的核心是內在的和諧與成長,而非壓抑自己或一味自責。

• 例:我們覺察自己的貪念或憤怒,不是要否定它們,而是看見觸犯情緒的地雷,看見內在的界線。

「界線感」的重要性:

修行中的「仁」與「禮」,都包含了對自己與他人界線的尊重。面對不合理對待時,懂得設立界線,是一種智慧與自愛。推薦書籍:《好的愛,有邊界》


修行並非逃避現實,也不是讓自己變得軟弱,而是透過「五常」與「五毒」的覺察,培養出內在的智慧與力量。讓我們在面對任何情境時,能在善良與堅強之間找到平衡,既不傷害他人,也不讓自己受到傷害。


avatar-img
2會員
17內容數
歡迎來到「愚閱之旅」,這裡分享生活啟發。 「故事是意義的載體,透過紀錄生活故事,覺察自我,看見意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愚閱之旅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如何在生活中透過覺察五毒,實踐五常,落實修行的同時也活出自身的潛能。
本篇文章探討如何透過確立人生使命與核心價值,來指引個人在生活中的行動與決策。強調在多重角色中,依據內在的原則進行外在調整,同時保持對理想目標的堅持,讓人生方向更明確。文中引用莊子的思想,闡述「外化而內不化」的概念,以期讀者能夠在變化中穩住初心,透過持續的覺察與調整來達到自我成長。
從小,我常跟著阿嬤一起去宮廟,因為她總是為了爸爸的事擔憂不已。無論是祭改冤親債主、補財庫,還是超渡祖先,從未間斷過。阿嬤省吃儉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這些儀式上,只求內心的一份安定。 後來,爸爸從負債中東山再起,但去年又再度陷入了相同的困境。阿嬤總會感嘆:「我怎麼這麼歹命?」「爸爸怎麼這麼沒有貴人
本文探討「順著流走」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信任自己的內在力量。透過接受當下的自我來減少焦慮,理解情緒的流動與轉化,最終實現內在的成長與平靜。並提出,在面對命運時,謙卑與放下個人期待能讓我們更自在地生活。這些觀點將幫助讀者提升自我認識,與生命的節奏和諧共處。
本篇文章探討生命的意義在於感受與理解自己的內心。透過每一刻的經驗與情緒,我們能夠重新定義生命的意義。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珍惜當下的感受與智慧,而非僅僅尋求外在的認可。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在旅程中的體驗,接納並活出真實的自己。
在高速變化的世界中,主動積極是提升個人效率與心靈平靜的關鍵。本文闡述了影響圈與關注圈的理論,並探討如何專注於可控制的事,避免被外界甘擾。 透過自我覺察和對待他人的態度,學習放下無謂的焦慮與依賴,從而在人際關係中獲得自由。 理解命運的複雜性和自然法則後,我們可更從容地面對生活的挑戰,讓內心穩定而自由。
本文探討如何在生活中透過覺察五毒,實踐五常,落實修行的同時也活出自身的潛能。
本篇文章探討如何透過確立人生使命與核心價值,來指引個人在生活中的行動與決策。強調在多重角色中,依據內在的原則進行外在調整,同時保持對理想目標的堅持,讓人生方向更明確。文中引用莊子的思想,闡述「外化而內不化」的概念,以期讀者能夠在變化中穩住初心,透過持續的覺察與調整來達到自我成長。
從小,我常跟著阿嬤一起去宮廟,因為她總是為了爸爸的事擔憂不已。無論是祭改冤親債主、補財庫,還是超渡祖先,從未間斷過。阿嬤省吃儉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這些儀式上,只求內心的一份安定。 後來,爸爸從負債中東山再起,但去年又再度陷入了相同的困境。阿嬤總會感嘆:「我怎麼這麼歹命?」「爸爸怎麼這麼沒有貴人
本文探討「順著流走」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信任自己的內在力量。透過接受當下的自我來減少焦慮,理解情緒的流動與轉化,最終實現內在的成長與平靜。並提出,在面對命運時,謙卑與放下個人期待能讓我們更自在地生活。這些觀點將幫助讀者提升自我認識,與生命的節奏和諧共處。
本篇文章探討生命的意義在於感受與理解自己的內心。透過每一刻的經驗與情緒,我們能夠重新定義生命的意義。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珍惜當下的感受與智慧,而非僅僅尋求外在的認可。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在旅程中的體驗,接納並活出真實的自己。
在高速變化的世界中,主動積極是提升個人效率與心靈平靜的關鍵。本文闡述了影響圈與關注圈的理論,並探討如何專注於可控制的事,避免被外界甘擾。 透過自我覺察和對待他人的態度,學習放下無謂的焦慮與依賴,從而在人際關係中獲得自由。 理解命運的複雜性和自然法則後,我們可更從容地面對生活的挑戰,讓內心穩定而自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你全然地活在感官裡時,你是以一種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去體驗,而不是試圖抓住或逃避任何特定的感受。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Thumbnail
 修行意味着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形象和某種理想化的內在平和狀態。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光明還是陰暗。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各位,修行不是說,我們有空再來修行,不是說我身體健康才來禮佛,我健康才去幫助別人,不是這樣。看,真正的修行,她能克服萬難,她能夠調適她的心。像這樣的人生,你看,這麼粗重的煩惱,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能去掃除這些粗重的煩惱,得到輕安自在,我想,這是真功夫。
Thumbnail
人生太短,你做得不夠多。真的在行善的,他會想、會開會規劃:「我要怎麼安排產生更大善性的效益,讓更多人獲益。」這種用心、用腦去規劃思惟,就是行菩薩道。真的會修的人善用此生,如果都不會去想,不想利他,不去用心、用腦,也不想付出、不想規劃,當然善行就極為有限。一次的病苦、一次的小車關,善業都去擋這個劫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你全然地活在感官裡時,你是以一種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去體驗,而不是試圖抓住或逃避任何特定的感受。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Thumbnail
 修行意味着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形象和某種理想化的內在平和狀態。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光明還是陰暗。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各位,修行不是說,我們有空再來修行,不是說我身體健康才來禮佛,我健康才去幫助別人,不是這樣。看,真正的修行,她能克服萬難,她能夠調適她的心。像這樣的人生,你看,這麼粗重的煩惱,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能去掃除這些粗重的煩惱,得到輕安自在,我想,這是真功夫。
Thumbnail
人生太短,你做得不夠多。真的在行善的,他會想、會開會規劃:「我要怎麼安排產生更大善性的效益,讓更多人獲益。」這種用心、用腦去規劃思惟,就是行菩薩道。真的會修的人善用此生,如果都不會去想,不想利他,不去用心、用腦,也不想付出、不想規劃,當然善行就極為有限。一次的病苦、一次的小車關,善業都去擋這個劫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