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上高中後,雖期待能考到好成績,但面對沈重的課業壓力,反而產生逃避心理,完全提不起念書的興致。明知道應該努力用功,但繁重的書本讓人無從下手,最後總是選擇逃避,沉浸在手機的世界裡,藉此遮蔽讀書的負擔與壓力。
放學後,孩子常與同學一起吃晚餐、參加社團、待在圖書館或便利商店,甚至有時留在媽媽的辦公室,所有這些安排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延長玩手機的時間。因為一旦回到家,父親會稍微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讓他感到不夠盡興。進門後,孩子甚至連衣服都不換,就直接拿起手機,一玩就是四五個小時,完全沉浸其中,周圍的事情全然不知。
念書的時候,手機總是擺在書本旁,成了最佳搭檔。一邊念書,一邊抓頭皮、照鏡子,半小時後便宣告學完了,然後光明正大地拿起手機休息。這樣的戲碼每天重複上演,但勸說毫無成效,課本內容幾乎沒能進腦。
段考前一周,孩子會在白板上列出滿滿的計畫,但通常只能完成其中兩三項,後續便不了了之。學校和補習班的功課常常拖延不做,小考經常考一二十分。每次考試失利,詢問原因時,他總是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有念書,但記不住,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父母建議暫時遠離手機,孩子卻堅持用自己的方法,並信誓旦旦地說下一次一定會變好,然而結果卻是一次次的下滑。結果第一次段考成績自然考的不理想,孩子甚至不願帶回成績單,可能是不願聽到父母的責備。雖然對自己的表現感到後悔,但面對堆積如山的課業,只覺無力改變現狀,於是便繼續躲在手機的世界裡,逃避現實的壓力。
討論挑選類組時,他總是說對什麼都沒興趣,不知道該選什麼。參加社團或擔任幹部時,也總挑選最輕鬆、最不用負責任的工作。早在國小時,就已經看出他對排名的態度,不喜歡墊底,但也不想當第一,最滿意的狀態就是保持中庸,盡量讓自己不被注意。因為他不希望被稱為學霸而被孤立,也不想被稱為學渣而遭取笑,因此只願做一個低調的隱形人。
每個孩子其實都想變好,但多數人不願意真正付出努力,總希望不勞而獲。手機成了心情的避風港,可以讓人逃離考試的壓力與學業的煩惱,為煩躁的心情帶來短暫的愉悅。儘管上述多與學業相關,但我認為讀書只是訓練孩子品德與態度的載體,藉由這個過程可以洞察孩子的內心世界,畢竟課本上的知識與社會需求還是存在一定落差。
我從孩子的國中時期發現,他對人際關係十分敏感,既愛聽八卦,又對他人傳播他的事情感到極為在意。別人對他的反應經常帶給他巨大的心理負擔,因此人際關係成了他的主要困擾。他對任何小事都會糾結很久,難以釋懷。直到國中畢業,他才覺得有了轉機,認為高中同學應該比國中同學更容易相處。然而,他並沒有試圖解決國中同儕關係的真正問題,而是選擇逃避,期望換個環境就能改善。高中後,他將心力放在維護人際關係上,甚至積極參與跨校聯誼,擔任班代表。我感覺他似乎在為人際關係預留備胎,如果高中同學不如預期,他便能將交友重心轉移到其他學校。於是,他的時間和精力大多花費在經營人際關係上,卻讓學業逐漸滑落。這些現象或許反映出孩子對學業與人際之間的矛盾,也顯示了他內心深處的不安與掙扎。
乍看之下,似乎凡事皆與手機有直接相關,但我深思,它可能只是一個發洩情緒的管道。有好幾次,當我無法隱忍之時,總是告誡她,再這樣下去,我可能會把手機砸了,說完之後,都只是短暫的回神而自己收起,幾乎沒有療效。而我知道,手機砸了,只是造成更大的衝突,建起高牆取而代之的,只是更少的溝通,但隱忍之後,也改變不了現狀。在尚未發現有效的方法之前,我只能暫時靜觀其變來尋覓更好的解法方法,但只能耐心等待,對我而言,實為焦慮,深怕日子久了,個性定型了,再也喚不回 ,雖然手機不是主因誘惑不是惡源,但它卻成了防護膜的刀槍不入。原本期待孩子未來能對這個社會有所幫助,但目前看來似乎活的愈來愈像繭居族
我告訴自己,溝通不是單方向的說教,我需要先
理解孩子對下列問題的想法:
再進行心靈探索 :
專注的測量方法:
引導專注:
用以上的問題來對孩子調查,去推敲孩子的內心深處,才有機會引導朝向正確的方向,來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法,我們下回再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