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覺得白目的那些事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記憶中我小時候很常被我媽罵,說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小時候真的不懂,覺得我又沒做錯什麼,為什麼搞得好像不管做什麼都被罵?

長大之後才知道這就是做人的眉角,如果以前媽媽沒教我,就要自己長大到社會大學學,但通常這時候要付出的代價就比較大。

於是想要紀錄一些我覺得做人的小眉角,也許沒有做到不會怎樣,但如果做到的話,給人的印象應該會加分。

做人眉角一:出一張嘴,不如主動幫忙

小明回外婆家過中秋節,吃完晚餐之後一如往常的打開櫃子,拿了幾包零食配電視。這時候外婆拎著塑膠袋要準備倒垃圾,經過小明旁邊的垃圾桶時,就要伸手進去抓垃圾。小明看到之後就說:「阿嬤你應該把垃圾桶拿起來倒,這樣比較快。」阿嬤聽到之後並沒有理會,只是說:「還是你表姐家的小孩懂事。」聽到這句話的小明心裡很不高興,覺得自己明明沒有做什麼,卻要被拿來和表姐家的小孩比較......

但其實在這個故事中,小明可能就真的是因為「沒有做什麼」才會招來這一個數落。

比較好的做法可能是,在看到阿嬤要倒垃圾的時候起來幫忙,而不是只出一張嘴教阿嬤要怎麼做,也許要幫忙的時候阿嬤還會說不用,但至少還是要做個樣子

試想一下如果今天是自己要做某件事,有一個人坐在旁邊指揮你要怎麼做,不管對方是什麼角色,心裡應該都會覺得不太舒服吧!(當然如果是老闆叫你做,不舒服也得做,但至少人家是有付錢的 XD)

做人眉角二:「叫」你去 VS. 「請」你去

小美和婆婆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不錯,沒有什麼婆媳問題,反倒是和小姑之間有一點磨擦,原因是因為小姑很常用「上對下」的語氣對小美講話。有一次婆婆和小姑來小美家作客,當小美詢問婆婆是否想喝水的時候,小姑會在旁邊說:「你也幫我倒一杯吧!」或者是當婆婆和小姑在聊天時,突然提到自己想要做什麼,小姑也會說:「你叫小美去啊!」這讓小美覺得自己好像被當成傭人或服務生......

有些人在需要別人幫忙時,會下意識的使用「叫」這個動詞,但我覺得這個字聽起來比較有一種「命令」的口吻,如果說著沒有對應的身分地位,就會讓聽者感到不舒服。

但即使對方有這樣的身分可以使用命令語句,用「請」代替「叫」也會讓人有一種親切的感覺

我觀察到我老闆在指派任務給我們的時候,會使用「請xx幫忙」這樣的詞彙,而不是「我叫那個人去做」。

一開始沒有發現,但是後來覺得用「請」代替「叫」會讓人覺得與對方是互相尊重的平等關係,就會更願意為老闆賣命(我自己這樣覺得)。

做人眉角三:說話的時候看著別人的眼睛

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有很多研究指出說謊的人,眼睛容易飄移,不敢直視對方,所以當可以看著對方眼睛的時候,就會顯得較真誠。

小時候我常常被罵和別人講話的時候都不看著對方,現在也還是會有這個壞習慣。

有時候是因為尷尬而不敢看對方,也有時候是害怕或害羞,但其實「不敢看對方」這件事,本身就帶有一點距離感,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反正就是散發出「我現在想跟你保持距離」的氛圍。

我最近一次是在和老闆開會的時候,我知道老闆在跟我說話,但我不知道當時是出於什麼原因,我看著電腦螢幕回答了他,事後也被老闆調侃說我都不想看他了。

雖然老闆可能是無心的,但我還是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耳提面命,而且有時候遇到別人跟我說話,看都不看一眼,心裡也會覺得很不舒服,所以這點真的是要特別注意。

如果不敢看著眼睛的話,也可以看著鼻頭,不然有時候真的是會尷尬到笑出來。

做人眉角四:逢年過節的問候

「阿惠你在家嗎?我這邊有我剛剛買的水果想分一點給你,等等過去。」「哎唷!不用啦!幹嘛這麼客氣!」「沒有,這也沒多少錢,就是剛好過年,你可以跟你家人一起吃。」「哎唷!那下次出來我請你吃飯。」

這點是我到現在也不一定做得到的,就是逢年過節的問候,不管是對長輩還是朋友,其實也不一定要送禮,可能只是一通電話的問候,也會讓人覺得很窩心。

已經我媽就常會要我打電話給老師或阿嬤問候,我都覺得很尷尬害羞又困擾,因為我不知道要說什麼,也覺得這樣打電話過去很做作。

現在長大後才知道這真的是做人的小技巧,當然別人一定也知道你是客套還是真心的,但一句問候就可以讓人家知道我有想到你,不管怎麼說,其實感覺都還是不錯的。

做人眉角五:聽起來很酸的讚美不是讚美

花花入住了新房子,邀請家人一起來參觀她的新家。大家一進門的時候都是讚賞新家很寬敞舒適,只有花花媽媽一進門便說:「你比我想像中的乾淨耶!」花花聽了有些不高興,回了一句:「我一直都整理得很乾淨啊!」媽媽此時還補了一句:「是喔?不知道你是愛乾淨的人耶!」花花沒有回話,只見媽媽一邊走一邊說:「東西還是很多,不過你已經比之前進步了,我覺得很欣慰,做的很好要繼續保持」聽到這些話的花花心裡想:「你到底是在讚美我還是在損我?」......

在上面這個例子中,媽媽可能真的是出於一種看到女兒進步的心態說出這番話,但是聽起來卻覺得酸酸的,有一種「好像不認同,又硬要讚美的感覺」。

讓我想起日本動畫「我們這一家」有一集也是在講花媽想要讚美自己的小孩,但說出來的話聽起來都很像在反諷,導致被讚美的人也感受不到她被讚美,只覺得是被諷刺。

做人眉角六:不該提的話題不要提

阿亮最近剛跟女朋友分手,朋友看不慣他整天魂不守舍的樣子,便提議要一起出去玩。玩了一整天,阿亮的心情有明顯的好轉,到了最後一個景點後,大家提議要在這邊拍大合照。呆呆這時說:「這邊很適合兩人一組拍組合技喔!我之前和我女友來的時候拍了很多張照片,效果都很好。」邊說還邊翻出自己和女友的照片要大家看,阿亮此時的心情又複雜了起來......

看場合說話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可能有點類似閱讀空氣,在上面的這個故事中,呆呆沒有意識到自己戳到了阿亮的痛楚,反而還很高興的提起自己和女友的回憶,讓氣氛瞬間又變得尷尬。

如果是當事人不知道的事情,可能還可以馬上道歉,但如果是已經知道對方對這樣的話題感到敏感,還刻意提起,就真的是很不厚道了。

avatar-img
14會員
91內容數
在探索理想生活的路上跌跌撞撞的摸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理想生活計畫 的其他內容
這週因為參加了朋友的婚禮,趁著這個機會,和幾個好久不見的朋友相聚。 大家彼此更新了一下近況,聊聊最近發生了什麼事,發現有些人換了工作,有些人去了以色列、加拿大,也有些人是即將要去滑雪。 相較之下,我怎麼每天下班回家都是一灘爛泥,洗個澡,滑滑手機之後就躺平了,假日也是只想在家躺,真的好懶得社交
這週因為參加了朋友的婚禮,趁著這個機會,和幾個好久不見的朋友相聚。 大家彼此更新了一下近況,聊聊最近發生了什麼事,發現有些人換了工作,有些人去了以色列、加拿大,也有些人是即將要去滑雪。 相較之下,我怎麼每天下班回家都是一灘爛泥,洗個澡,滑滑手機之後就躺平了,假日也是只想在家躺,真的好懶得社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和父母意見不合,甚至被干涉的情況 如果你愛你的父母,那麼學會讓父母失望,這是和父母建立健康成熟關係的第一步。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有記憶以來我的爸媽都忙著農事,根本沒時間也不懂得跟我談心,我也就養成事情都自己解決,不要再有事情讓他們煩心,然後就認為要乖、要聽話、會做事,才會被大人喜歡。 當時我也認為這樣的乖、聽話、能幹蠻好的,是會被認同跟肯定,於是我就帶著這個信念在教導兒子,期望跟兒子可以跟我一樣,可以被稱讚跟看重。 兒子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家裡的負面的事如何影響你的價值觀 父母常常說著沒有錢並且訓斥你不要亂花錢,在你想要買你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只好默默的放回去 繳學費或是遠足或是買衣服的時候,總是露出沒錢心疼不開心焦慮而讓身為小時候的我們感到罪惡感愧疚擔心 想要去染頭髮買衣服逛街的時候常常只能看著別人花錢,因為腦中總是浮現父母不高
前陣子整理東西,翻到一張幾年前隨筆記下當時的心情,看筆跡,大概是以相對平靜的心態在敘述著那時發生的不愉快,因為與媽媽的摩擦而產生的不愉快。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的文章,「檢討」過往父母曾對自己有哪些「好」的事實。之前偶爾會從臉書滑過她的po文,我不是粉絲,對她文章的印象,就是她因一些關於教養孩子圖文並荿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而起家,成為知名的網路紅人,也因此而出書。 後來她會講到一些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和對她造成的影響和傷害,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從小被母親要求獨立生活,進而影響了她的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母親的生活習慣和對待個人的態度也對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母女關係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和父母意見不合,甚至被干涉的情況 如果你愛你的父母,那麼學會讓父母失望,這是和父母建立健康成熟關係的第一步。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有記憶以來我的爸媽都忙著農事,根本沒時間也不懂得跟我談心,我也就養成事情都自己解決,不要再有事情讓他們煩心,然後就認為要乖、要聽話、會做事,才會被大人喜歡。 當時我也認為這樣的乖、聽話、能幹蠻好的,是會被認同跟肯定,於是我就帶著這個信念在教導兒子,期望跟兒子可以跟我一樣,可以被稱讚跟看重。 兒子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家裡的負面的事如何影響你的價值觀 父母常常說著沒有錢並且訓斥你不要亂花錢,在你想要買你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只好默默的放回去 繳學費或是遠足或是買衣服的時候,總是露出沒錢心疼不開心焦慮而讓身為小時候的我們感到罪惡感愧疚擔心 想要去染頭髮買衣服逛街的時候常常只能看著別人花錢,因為腦中總是浮現父母不高
前陣子整理東西,翻到一張幾年前隨筆記下當時的心情,看筆跡,大概是以相對平靜的心態在敘述著那時發生的不愉快,因為與媽媽的摩擦而產生的不愉快。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的文章,「檢討」過往父母曾對自己有哪些「好」的事實。之前偶爾會從臉書滑過她的po文,我不是粉絲,對她文章的印象,就是她因一些關於教養孩子圖文並荿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而起家,成為知名的網路紅人,也因此而出書。 後來她會講到一些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和對她造成的影響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