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派特森》:律動的電影,與其所洗滌的人物狀態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派特森》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提供

《派特森》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提供

入選 2016 年坎城影展主競賽的作品《派特森》(Paterson,2016),是由美國獨立電影導演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執導,Adam Driver 與 Golshifteh Farahani 主演,而曾與賈木許合作《神秘列車》(Mystery Train,1989)的日本演員永瀨正敏也在片中客串一角。《派特森》故事發生在美國紐澤西州派特森(Paterson)市,描述一名剛好叫做「Paterson」的公車司機,在一週之間發生的故事。電影從週一的早晨開始,並在下個週一早晨到來時結束,簡約地框限出電影的時間範圍。

Paterson 是一名受雇於市政府的公車司機,同時也是一名詩人,熱愛閱讀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的詩作。在電影呈現的一週之間,幾乎沒有過於戲劇化的事件發生,Paterson 的生活保持在一定節奏,他規律地起床上班,在午休時間前往公園吃便當、寫詩;下班之後回到家中,與女友閒聊;晚餐後出門遛狗,順道前往附近的酒吧喝一杯。電影以同樣的節奏循環這個週期。

臥房、公車站、公園、客廳、街道、酒吧,固定地點以相似的拍攝角度呈現在觀眾眼前。這個「一週七天,每天數個地點」的節奏在敘事中自成韻律,並偶爾納入其他區域:充作書房的地下室、與伴侶假日約會的市中心購物商場、散步時經過的自助洗衣房⋯⋯;在保守範圍內,低幅度的變化,強化了 Paterson 規律的生活節奏帶給觀眾的印象──在電影的內容之外,我們首先注意到「生活」在變與不變之間被敘述的方式,帶著簡約的律動美感。

《派特森》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提供

《派特森》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提供

「平凡生活的其中一週」,這個命題帶來否定戲劇性的直覺,沒有挫折沒有成長、沒有阻礙沒有波瀾,電影最低程度提供的關卡是 Paterson 身為詩人的身分問題。Paterson 熱愛寫詩,但比起公開朗讀自己的詩句,觀眾見到這些詩的機會,大多都是在他腦中揉合字卡與思想影像的表意段落。

在故事中,我們知道他似乎僅會將詩句與伴侶 Laura 分享,而當 Laura 鼓勵他公開,或至少影印留存這些詩句,他卻不斷推辭;在最後與日本詩人的對話中,Paterson 有意無意地避談自己詩作的侷促,讓隱隱得見的焦慮感引至高點。然而,不論是詩人身分的認可、象徵生命階段不確定性的雙子意象、伴侶的假日市集事業,或酒館的分手風波,種種戲劇性的起伏皆不像是要在電影篇幅中完成對於某些主題的闡述,而更像回到「戲劇性亦是平凡生活的其中一環」。

《派特森》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提供

《派特森》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提供

生活的形貌(在此處)是流動的水,不是終極解答;是在循環中變化的一週七日,而非一個關鍵的瞬間。Adam Driver 飾演的 Paterson 寡言而真誠,他並沒有對周邊事物提出評價的欲望,但他確實注意並聆聽那些他感興趣的內容,不論是公車上的大學生對話或洗衣店裡的歌手。同樣地,觀眾能感受到他無法跟上伴侶的生活步調,Golshifteh Farahani 飾演的 Laura 在關係中顯得更為活躍,且能迅速地變化熱情與感染力,他們貌似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時鐘、用不同的體感經驗著同一個物質世界,而這並不干擾他們相愛。Paterson 和 Laura 的互動呈現在影像上實為自然而然被辨識的風險,卻又在親密感中不需多做解釋地將其化解,這個過程亦洗滌了我們在故事中想像愛情的方式。

因此,《派特森》的美妙之處,除了它對於生活本身的建設──你可以寫詩,在乎形式與否、在乎內容與否;無關乎好壞,關乎你可以選擇這樣去做──形塑出一個具豐沛感官細節的世界之外,也關乎它透過呈現愛情關係中其中一方的感知,去表現純粹的、與人產生連結的狀態。儘管無法「終極地被理解」,你也仍然能去表達與接收,你也能在這個世界裡愛與被愛。

於我而言,《派特森》在個人層面打動我的關鍵在於,Paterson 的存在,對抗了我們對生活的另一種欲望:無節制地社交與表達,期望透過被理解來獲得更多──「擁有愛的能力」與「被正確地理解」之間的連結,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端構成的一種虛妄,而《派特森》把兩者拆開來,讓我們看到這之間不必要產生連結。

《派特森》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提供

《派特森》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提供

這種對抗,不是指觀眾看到 Paterson 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不置可否,或小酒館中可親的實體社群樣貌,而是 Paterson 在與愛人的關係之中,建立出可以同時容納自己與他人共存的節奏,而這無關乎他的身分、生活偏好,甚至不完全關乎他是否寫詩。賈木許在電影中呈現的 Paterson,是一個意外地讓人能產生信念、相信我們自己「確實還有能力去生活」的象徵。

當多數電影,無論是戲劇性或非戲劇性的、共情或疏離的,多以不同的角度去測量生命可能失衡的方向。《派特森》卻呈現一種並未傾倒,卻仍然可信的生活,而這是不可思議且美妙的事;在另一種向外的召喚反覆出現之際,刻畫出一個人,確實具有足夠的力量去接受這個世界,本身便是一種力量。

《派特森》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提供

《派特森》電影劇照/MyVideo 影音 提供

劇照提供/MyVideo 影音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Lonely Lonely Christmas──冬天專題」主視覺。

《釀電影》「Lonely Lonely Christmas──冬天專題」主視覺。

2024 年冬天,《釀電影》再次推出「Lonely Lonely Christmas──冬天專題」,繼 2023 年選錄《火口的二人》、《花腐》、《東尼瀧谷》、《燃冬》,是將目光精準地望向愛情的火苗與熄滅後的灰燼,當時,我們問道:「孤獨末世就要臨來,跳進火山口是不是更容易?」

今年,我們離開天寒地凍的火山口,即使依然走向一個人的聖誕節,但是但是──我們走回過去,重訪《求婚大作戰》的小禮與健三;又不停留於過去,如《沒關係,是愛情啊》的海秀與宰烈;更行向未來,即使孤獨,仍如派特森與拉扎洛一般歸返本心,為自己與自己的 B-612 星球朗讀,歌頌,慶祝。

「Lonely Lonely Christmas──冬天專題」PART.2
❄️ 專題閱讀請由此 ❄️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札洛。」響亮的呼喊聲漸漸成為呢喃細語,彷彿聖性的耳語;再後來,拉札洛發高燒,長輩們輪流替他量額溫,手掌時而碰觸額頭,時而輕輕拂過,或奉上祝福親吻。與其說這是再尋常不過的日常情境,或許更像是某種儀式;更不用提教堂裡的聖樂,隨著拉札洛一行人被神職人員驅離後,也一齊離開教堂,跟著拉札洛走遠。
《刺心切骨》的故事有些架空於現實之外,其餘的角色也很明確地只為服務故事裡的兄弟而存在,子滐與男友在對話之間小心翼翼地彼此確認,對比子涵向子滐不斷地灌輸與遊說;單親母親與將結婚的男友的故事線,則揭示了母職的犧牲,以及母親對子涵純然的恐懼、對子滐費盡一切的保護,他們為情節而存在的功能,都遠遠大過生活。
《東京教父》的冒險之旅近尾聲,從平安夜一路瘋狂、笑鬧、荒謬、轉折起落直到新年,曙光在城市的樓房之間乍現,萬事萬物彷彿重置又重生。秉住呼吸看新年的曙光洗禮城市,上帝的禮物也許正是眼前的這片風景——城市亮起,你終於相信生命裡真的有光,這就是奇蹟。
《為愛朗讀》少年主角邁克的慾望存在於勃發的愛慾之中。漢娜承接了他青春狂妄且無處安放的慾望,以及少年對愛的懵懂憧憬。憧憬與慾望大多來自空缺,正因為空所以衍伸出被填補的需求。而漢娜的空缺明顯地來自於她的不能讀,閱讀的空缺、知識的空缺,於是邁克現身填補,缺失的慾望轉化成愛,跨越年紀、框架、理智等一切萬物。
爬梳兩部文本,共通的心理語言與悲劇性質,不禁使人好奇,其中是否藏匿了導演潛意識中的重要課題?正如佛吉爾堅信:「所有贗品都有真實的一面」,而這樣的猜測,也是一種形而上的偷窺吧。兩片中的孤獨與始終缺席的愛,如一串複雜的密碼,開啟了通往同一間密室的大門,而電影開演那一瞬間,我們也就身在其中。
資料館也好,電影城也好,筆者相信這座電影聖地會讓到訪的朋友看到「電影是科技的藝術,與人類發展的歷史軌跡」,園區各區域正是展現大眾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國家、文化)之下所喜愛的觀賞形式。看了所有的展區後,也會讓參訪者了解,為什麼電影會從大眾娛樂演變成集體文化、品味、生活的場合。
「拉札洛。」響亮的呼喊聲漸漸成為呢喃細語,彷彿聖性的耳語;再後來,拉札洛發高燒,長輩們輪流替他量額溫,手掌時而碰觸額頭,時而輕輕拂過,或奉上祝福親吻。與其說這是再尋常不過的日常情境,或許更像是某種儀式;更不用提教堂裡的聖樂,隨著拉札洛一行人被神職人員驅離後,也一齊離開教堂,跟著拉札洛走遠。
《刺心切骨》的故事有些架空於現實之外,其餘的角色也很明確地只為服務故事裡的兄弟而存在,子滐與男友在對話之間小心翼翼地彼此確認,對比子涵向子滐不斷地灌輸與遊說;單親母親與將結婚的男友的故事線,則揭示了母職的犧牲,以及母親對子涵純然的恐懼、對子滐費盡一切的保護,他們為情節而存在的功能,都遠遠大過生活。
《東京教父》的冒險之旅近尾聲,從平安夜一路瘋狂、笑鬧、荒謬、轉折起落直到新年,曙光在城市的樓房之間乍現,萬事萬物彷彿重置又重生。秉住呼吸看新年的曙光洗禮城市,上帝的禮物也許正是眼前的這片風景——城市亮起,你終於相信生命裡真的有光,這就是奇蹟。
《為愛朗讀》少年主角邁克的慾望存在於勃發的愛慾之中。漢娜承接了他青春狂妄且無處安放的慾望,以及少年對愛的懵懂憧憬。憧憬與慾望大多來自空缺,正因為空所以衍伸出被填補的需求。而漢娜的空缺明顯地來自於她的不能讀,閱讀的空缺、知識的空缺,於是邁克現身填補,缺失的慾望轉化成愛,跨越年紀、框架、理智等一切萬物。
爬梳兩部文本,共通的心理語言與悲劇性質,不禁使人好奇,其中是否藏匿了導演潛意識中的重要課題?正如佛吉爾堅信:「所有贗品都有真實的一面」,而這樣的猜測,也是一種形而上的偷窺吧。兩片中的孤獨與始終缺席的愛,如一串複雜的密碼,開啟了通往同一間密室的大門,而電影開演那一瞬間,我們也就身在其中。
資料館也好,電影城也好,筆者相信這座電影聖地會讓到訪的朋友看到「電影是科技的藝術,與人類發展的歷史軌跡」,園區各區域正是展現大眾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國家、文化)之下所喜愛的觀賞形式。看了所有的展區後,也會讓參訪者了解,為什麼電影會從大眾娛樂演變成集體文化、品味、生活的場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享受在舒適沙發上重溫《愛的結與解》的週末** **五顆星推薦,適合全家一起觀賞,體驗「愛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的重要性** **人生如戲,戲如小勞勃·道尼的人生,他大聲疾呼這是他等了49年非拍不可的作品,令人不可思議——上帝的好安排!** 雖然這是一部10年前的電影,內容已經有些模糊
一部法國自然環境/溫馨電影,適合心情疲憊且喜歡接觸自然者觀看。
Thumbnail
本篇不是影評,只是自己看電影後的心情抒發與個人感悟分享,從靈魂層面理解愛的深層意義。
Thumbnail
私以為《非關性愛》有意叩問的,是鏡頭下紛呈羅列的各式「異質空間」,理應激發新奇想像、抗拒主流思維規訓,以反襯真實世界之不盡完善,卻如何變調、或自始至終兼備了一套穩固支配關係的窠臼。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曾經有篇小小的短文,簡單介紹了大島渚拍攝的電影感官世界裡,相當迷人的的色彩視覺與配樂美學,電影感官世界當中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今天想要來聊聊另一部也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的好電影,這部法國、比利時合作,由阿根廷裔的編劇導演加斯帕.諾埃監督拍攝,2015年於坎城影展首映的
包含一大堆劇透,和關於電影內容的碎碎念,這是一部不錯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亞歷山大潘恩再次展現他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和解的那一面。全片充滿著七零年代的復古懷舊風格。劇情上並無太多轉折,慢火細燉卻也情緒飽滿。
Thumbnail
「電影不能改變世界,人才能改變世界。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享受在舒適沙發上重溫《愛的結與解》的週末** **五顆星推薦,適合全家一起觀賞,體驗「愛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的重要性** **人生如戲,戲如小勞勃·道尼的人生,他大聲疾呼這是他等了49年非拍不可的作品,令人不可思議——上帝的好安排!** 雖然這是一部10年前的電影,內容已經有些模糊
一部法國自然環境/溫馨電影,適合心情疲憊且喜歡接觸自然者觀看。
Thumbnail
本篇不是影評,只是自己看電影後的心情抒發與個人感悟分享,從靈魂層面理解愛的深層意義。
Thumbnail
私以為《非關性愛》有意叩問的,是鏡頭下紛呈羅列的各式「異質空間」,理應激發新奇想像、抗拒主流思維規訓,以反襯真實世界之不盡完善,卻如何變調、或自始至終兼備了一套穩固支配關係的窠臼。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曾經有篇小小的短文,簡單介紹了大島渚拍攝的電影感官世界裡,相當迷人的的色彩視覺與配樂美學,電影感官世界當中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今天想要來聊聊另一部也光是色彩與配樂便足以滿足觀眾的感官的好電影,這部法國、比利時合作,由阿根廷裔的編劇導演加斯帕.諾埃監督拍攝,2015年於坎城影展首映的
包含一大堆劇透,和關於電影內容的碎碎念,這是一部不錯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亞歷山大潘恩再次展現他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和解的那一面。全片充滿著七零年代的復古懷舊風格。劇情上並無太多轉折,慢火細燉卻也情緒飽滿。
Thumbnail
「電影不能改變世界,人才能改變世界。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