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奇幻或科幻作品有時候會引用一些日本的神話,大多是從《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先代舊事本紀》與《古語拾遺》。
像我看《全領域異常解決室》的時候真的是「熱血沸騰」,看到神名跟某些古典的引用時,便會馬上打開電腦查文獻,一方面是我被內容深深吸引,另一方面是希望全劇終後,能來寫寫有關劇中的巧思、騙騙點讚。
先來聊一下這些古籍的特性。
《日本書紀》身為正史的地位基本上沒被撼動過,加上裡面就已經收錄多個版本的典籍,內容非常豐富;《風土記》紀錄當時日本各「國」的風土民情,有些「國」的內容散失,完整的版本只剩下幾本(國是當時的行政區域單位);《先代舊事本紀》現在多被認為是「偽書」(有在考究其中某些記述是否有學術價值),曾經有過地位很高的時候;《古語拾遺》則紀錄可以考究神道的資料,從另一個角度撰寫的神道史料;《古事記》反倒是在江戶時代經過國學家「本居宣長」的研究之後,才從偽書有了目前的學術地位。
我比較少接觸《先代舊事本紀》或《古語拾遺》的內容,一部分是因為我的研究是在「記紀」的時代,雖然《先代舊事本紀》或《古語拾遺》也有古代神話的紀錄,由於性質跟內容的關係,大多是用來當作補充資料。對於單純的娛樂或是創作來說,這兩本「書」的神話內容還蠻有引用的價值,就像《先代舊事本紀》中的「十種神寶」跟「布瑠之言」便被那「罪大惡極」的《咒術迴戰》引用(笑)。
也因此像《先代舊事本紀》的內容因為學術價值的辯論持續進行中,所以當作娛樂的參考資料是沒什麼問題,要探討學術價值或是以文獻的角度論辯的話,似乎不是太適當,而《古語拾遺》的內容在神道研究中的地位不低,但也比較難。
另外也有一些作品會引用「祝詞」(ノリト、NORITO),簡單解釋就是「祭祀神時所唱頌的祭文」,這個性質聽起來是不是就很「帥」,參與考究的江戶時代的學者每個都是大家,但真要引用的話,場景與內容是否適配即是一個可見的問題。我看到最「炸裂」的用法,就是用趨吉避凶的「祝詞」去召喚毀滅世界的邪神,數句祝詞搭配召喚的場面,帥到有渣,但仔細想想有點怪(笑)。
這也引出令另一個我觀察到的狀況,就是有些喜愛日本神話的讀者,會從作品中抓住引用的古籍,然後對劇情與設定進行一連串走向的猜測,還有不少人在討論版上「戰起來」,但可以發現他們大多還是以「記紀」的記述為依據,卻忽略了對這些記述已經做出的學術考究,或是作者也只是單純認為「文字」很帥,而且我也曾看到有人說「這部份與《古事記》的紀錄不一樣,也許是作者故意改的,或是作者引用錯誤」,而沒發現那可能是《先代舊事本紀》,或有可能只是單純的引用了一首和歌。
看到這些「筆戰」的內容,還大多是引經據典的有所本,要說錯還真不好說,要說對也真不好說。
我以前在學校當講師時,也曾經碰到學生搞不清楚哪裡是作品的表現、哪些是實際的記述,就我個人來說,還是希望他們在觀看作品時,不要以作品的內容來決定典籍的解釋,也不要以典籍的文字來揣測作品的走向,好好享受作品的內容,將學術與作品區分開來,雖然聽起來無趣,但也不失一個好的觀賞方式。
但如果就是愛槓的話,那當我沒說(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