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長滿是中醫書籍的書櫃裡相中了這本顏色鮮亮的書,全名是《青禾學醫記:認識中醫的十七堂課》,原名是小說中醫,於2006年出版,是以小說的方式來介紹中醫這門難以用科學解釋的神祕學科,作者張大明是一位在河南中醫藥研究院任職、有30年臨床經驗的中醫師,在書中以師徒制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中醫的特色與長處、解釋常見的誤解、也指出了現代中醫的困境。
中醫的選方遣藥和醫者本身的關係密切,和藝術作品一樣,會根據學派、性格、閱歷等表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不像西醫誰看都要依照SOP標準化流程。
中醫對任何一種疾病會因為得病的人不同、開方的人不同而有許多不同的治法,正所謂「同病異治」;而對不同的疾病可能用同一種治法,即所謂的「異病同治」。
中醫臟象學說中的五臟(肝心脾肺腎)並不等於解剖中的實質臟器,當時的中醫相當於繞過解剖的步驟另闢蹊徑,透過觀察外部表現來推斷系統的運行規律,雖然我們不確定黑箱裡發生了什麼事,但靠著臨床上實際有療效得以讓中醫存活至今。
「見血莫止血,見熱莫攻熱,見痰休治痰,明得箇中趣,方為醫中傑。」說明了中醫的精神在於找出真正的病因,而不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一碰到發炎就開清熱藥、一知道是癌症就用抗癌藥,甚至誤把某中藥當成降壓、降血糖藥來使用,不以中醫思維來辨證論治而只是中藥西用,還不如直接吃西藥來得快又有效。
當然中西醫還是有可以互相轉化的部分,比如說利用內視鏡得知體內的狀況(用中醫看舌診的理論來診斷)、或是利用檢驗數據判斷餘邪清乾淨了沒,恢復正常值以後再開始用補法才不會「閉門留寇」。至於用化學方法將中藥的有效成分分離出來,是可以當西藥使用沒錯,但那就不是中醫了,我認為中醫的長處就是能用混合物做到雙向調節和不去干預身體的自然運作。
事實上能治病的都是藥,按照中醫藥理使用的就是中藥、依照西醫藥裡使用的就是西藥,像乳香沒藥原本是來自西方的藥材,後人分析其性味歸經功效,現在反而多為中醫所用。作者認為所有的西藥理應都能如法泡製,就看有多少人願意投入這項研究了。
作者主張中醫與易經的關係其實沒有大家所認為的那麼密切,我個人是相信李時珍說的:「欲為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而易經也在必須略懂的範疇內。雖說「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但我相信多了解這個世界一點對增進醫術是有幫助的。
作者認為中醫的特色是重功能重感受,而西醫則是重型態重指標,一位少了檢驗數據的西醫師能做的十分有限,而且依據的是大數據統計出來的平均值,因為個體差異的關係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許多檢驗結果都正常、西醫認為沒病的人,都可以利用中醫減緩身體上那些難以名狀的不適感;每次去醫院都有跑很多科別看診的病人,我也會建議直接找中醫,因為中醫本身就是一種整合醫學(Integrative medicine)。
很多人喜歡批評中醫不夠客觀、不夠科學,但大數據資料真的客觀嗎?
中醫真的不科學嗎?
說穿了,科學也是一種信仰,也一樣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前進,而非等於真理。
書中有提到2003年流行非典型肺炎(台灣叫SARS)時的情況,跟2020年流行新冠肺炎(COVID-19)時台灣流行吃清冠一號一樣,新聞一公布藥方大家就爭先恐後地吃了起來,這些以寒涼藥為主、並非適合所有人的通用方不曉得害多少人拉肚子,任何方藥的對錯都是要看如何用、有沒有先辨證辨體質,用對了砒霜救命,用錯了人參殺人!
有個比喻我覺得不錯,說西醫像特異性免疫,而中醫則像是非特異性免疫,前者找出病源、量身訂做特效藥,雖然研發藥品需時,但作用強度高;中藥雖然作用較廣泛,會顯得比較沒那麼「專業」,但以不變應萬變,對任何疾病都能按辨證結果治療之。
書中語重心長地提到了中醫不適合醫藥分家的問題,大量人工種植藥材造成藥材品質下降、道地性淡化,進而導致中醫的療效下降,很可能會間接加速中醫的消亡...
在決定寫這篇讀書心得以前我完全沒料到會花我這麼多的時間、寫出那麼多的字,中西醫的比較就和陰與陽一樣可以無窮無盡的舉例,它們像是從完全相反的角度看著一樣的東西:我們的身體健康。一個像西洋畫,注重景物的重現,隨著科技進步有相機可以更完美的做到;而東方的水墨畫重整體的意境,講究「氣韻生動」、強調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然而追求「美」的目的是相同的,或許在未來的某天能奇蹟似地完美融合也不一定,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