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移除市場 2024 發展概覽 - Puro.Earth 年度報告

碳移除市場 2024 發展概覽 - Puro.Earth 年度報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Puro.earth 是著名的碳移除碳權標準註冊平台,該機構於本月公布了碳移除市場報告。報告內容涵蓋了市場規模、技術類別、地理分布、買家與供應商屬性等資訊,細節圖表可至官方連結下載查閱。

總體而言市場輪廓還是很清晰的。當前碳移除市場無論是供給與需求都是以美國和歐洲國家與組織在主導,尤其是需求端集中於這兩大地區的科技巨頭;但在供給端能夠看到亞太地區以及其他南方國家的快速成長潛力。同時以長期合約的需求成長量,以及偏好地質封存等具有長期持久效益的專案採購趨勢,可以觀察到市場對於碳移除碳權品質的追求,以及具備足夠品質標準之後的信心展現。

碳移除市場成長趨勢

碳移除市場的蓬勃發展

根據 Puro.earth 的供應商和買家資料,碳移除 (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 市場在近年來持續快速成長。自 2020 年以來,碳移除證明 (CO2 Removal Certificates, CORCs) 的除役量由 16,000 增加至 2024 年的 156,000,總市場交易額已達近 3 億歐元。這顯示出全球對 CDR 解決方案需求的激增,同時反映市場的成熟度和技術進展。

地區分布與市場主導

CDR 的供需分布集中於 美洲 (AMERS) 與 歐洲、中東與非洲地區 (EMEA),兩者共佔市場總值的 98.2%。其中,美國佔美洲需求的 94%,為該地區的主要驅動力量;EMEA 地區則貢獻 44.6% 的市場價值,德國和瑞士分別佔該地區需求的 56% 和 32%。

市場技術與供應趨勢

  1. 技術採用情況:
  • 生物炭 (Biochar) 持續成為除役量的主要來源。
  • 碳地質封存 (Geological Storage of Carbon, GSC) 在 2024 年迅速增長,佔當年總除役量的 28%,顯示該技術的成熟化與規模化趨勢。
  1. 供應結構:
  • 專案供應商主要來自 26 個國家,其中總部設於 13 個國家。
  • 供應商在市場總價值中佔有高集中度,僅少數供應商佔 71% 的市場份額。

長期合約與未來展望

在 CDR 市場中,EMEA 地區買家對於長期合約表現出更高的偏好。相較於美洲地區的買家,EMEA 地區買家更傾向於簽訂 2030 年後的碳移除合約,而英國甚至擁有超過 2035 年的長期合約。

碳移除供給與需求概覽

供給端發展特色

  1. 供應商的地理分布
  • 美洲地區 (AMERS) 供應商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供應專案價值佔總市場的 68%,其中美國是主要驅動力。
  • 亞太地區 (APAC) 的供應價值佔 19.1%,表現出逐步增強的市場潛力。
  • 歐洲、中東與非洲地區 (EMEA) 的供應價值僅佔 12.1%,但其長期承諾項目顯示出未來增長的潛力。
  1. 供應專案多樣性
  • 供應商的項目橫跨 15 個國家,供應商總部設於 13 個國家,展現出供應來源的全球化分布。
  • 全球南方 (Global South) 的專案供應佔 16.3% 的市場價值,顯示新興市場在 CDR 供應鏈中的成長潛力。
  1. 技術應用的成熟化
  • 碳移除技術中,生物炭持續占據除役量的主導地位,顯示成熟與穩定的市場需求。
  • 碳地質封存在近年大幅成長,反映市場對高度持久性技術的偏好增加。

需求端發展特色

  1. 需求的地理集中性
  • 全球需求主要集中在 北半球,其中美洲與 EMEA 占據需求市場的絕大多數。
  • 美國獨佔美洲需求的 94%,而德國與瑞士在 EMEA 地區需求中扮演關鍵角色,顯示出少數國家的需求主導現象。
  1. 需求產業結構
  • 碳移除需求由多元化產業驅動,其中碳中介機構 (28%)、金融服務業 (20%) 及科技業 (11%) 是主要買家群體,反映這些產業對碳移除的高度參與。
  • 其他需求來源包括顧問公司 (9%)、汽車業 (7%) 和非營利/永續機構 (7%)。
  1. 需求模式的轉變
  • 長期合約成為需求的重要趨勢,尤其是在 EMEA 地區,買家對 2030 年後的碳移除承諾表現出高度興趣。
  • 預購合約 (Forward Offtakes) 顯示出比即期市場更高的需求量,表示市場對高度持久性碳移除碳權的信心。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川普回歸,碳移除產業的第一個挑戰

生物炭產業 2025 發展前瞻

東協碳市場商機巨大,至2050有機會達3兆美元

自願性碳市場的當前挑戰與未來發展

Climeworks 提供高品質碳移除碳權的評估框架

Puro彙整並公開全球碳移除政策地圖

Xpansiv 上架碳移除類型碳權,國內外碳權交易平台有何差異?

直接空氣捕捉降到一噸100美金可能嗎?

碳移除產業的挑戰與機會:2024 Carbon Unbound的啟示

2050淨零目標,碳移除需多少

建築業中的碳移除技術與政策未來

生物炭碳權哪家標準比較好?VCS與GS碳權認證標準比較(2024年版本)


avatar-img
細雨徐行的沙龍
22會員
217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雨徐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美國 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發展正面臨財務、監管與公眾接受度等挑戰。儘管《通膨削減法案》(IRA)提高了稅收抵免額度並刺激項目增長,但注入井與管道建設的許可延宕、投資不確定性及公眾疑慮仍阻礙進展。相關專家建議調整稅收抵免政策、延長適用期限及簡化許可程序,以促進更多項目落地。
川普回歸可能改變碳移除產業的政策環境,聯邦層面的支持可能減弱,但州政府與地方層面的需求潛力增加。產業遊說方面需優先推動如購買獎勵等關鍵計畫,並利用機會建立跨黨派聯盟。儘管政治變局帶來挑戰,但專家們認為產業基本面未改變,且科技巨頭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長,顯示私營市場的穩定支持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
Kita與倫敦勞合社合作,推出針對碳市場的主動風險監測服務,以期提高投資者的信心和資金流入。此服務於2024年3月正式提供,透過日常的項目風險建模和持續的風險評估,協助合作夥伴和潛在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決策。Kita的服務涵蓋風險評估、組合評估和持續健全度檢查,確保專案運行穩定及達到高品質發展目標。
在 COP29 後的訪談中, SBTi 的 Alberto 與 Tracy 強調私營部門在推動全球氣候行動中的關鍵角色。設定基於科學的目標不僅彰顯企業的氣候承諾,還能影響各國 NDCs 的科學依據,形成政策與行動的良性循環。此外,企業需更多合作,包含同行與競爭者,共同克服淨零目標障礙,。
生物炭產業正處於關鍵轉折點,全球監管框架日益成熟,帶來挑戰與機遇。美國的稅收抵免、 EPA 簡化許可流程,以及歐洲 CRCF 框架等新規,將重塑生物炭碳權專案的操作規範。成功關鍵在於技術創新、透明化流程。 在 2025 年,產業需靈活應對更嚴格的標準與全球碳市場規範,方能抓住碳移除技術的發展機遇。
本文探討東協碳市場的背景、潛力及政策建議。東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減碳潛力,通過碳市場可每年減少 11 億噸二氧化碳,創造累積 3 兆美元收益及 1,370 萬個綠色就業機會。六大政策建議包括完善法規、提升技術能力、對齊國際標準、發展合規機制、提高自願市場認可及利用《巴黎協定》第六條機制。
美國 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發展正面臨財務、監管與公眾接受度等挑戰。儘管《通膨削減法案》(IRA)提高了稅收抵免額度並刺激項目增長,但注入井與管道建設的許可延宕、投資不確定性及公眾疑慮仍阻礙進展。相關專家建議調整稅收抵免政策、延長適用期限及簡化許可程序,以促進更多項目落地。
川普回歸可能改變碳移除產業的政策環境,聯邦層面的支持可能減弱,但州政府與地方層面的需求潛力增加。產業遊說方面需優先推動如購買獎勵等關鍵計畫,並利用機會建立跨黨派聯盟。儘管政治變局帶來挑戰,但專家們認為產業基本面未改變,且科技巨頭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長,顯示私營市場的穩定支持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
Kita與倫敦勞合社合作,推出針對碳市場的主動風險監測服務,以期提高投資者的信心和資金流入。此服務於2024年3月正式提供,透過日常的項目風險建模和持續的風險評估,協助合作夥伴和潛在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決策。Kita的服務涵蓋風險評估、組合評估和持續健全度檢查,確保專案運行穩定及達到高品質發展目標。
在 COP29 後的訪談中, SBTi 的 Alberto 與 Tracy 強調私營部門在推動全球氣候行動中的關鍵角色。設定基於科學的目標不僅彰顯企業的氣候承諾,還能影響各國 NDCs 的科學依據,形成政策與行動的良性循環。此外,企業需更多合作,包含同行與競爭者,共同克服淨零目標障礙,。
生物炭產業正處於關鍵轉折點,全球監管框架日益成熟,帶來挑戰與機遇。美國的稅收抵免、 EPA 簡化許可流程,以及歐洲 CRCF 框架等新規,將重塑生物炭碳權專案的操作規範。成功關鍵在於技術創新、透明化流程。 在 2025 年,產業需靈活應對更嚴格的標準與全球碳市場規範,方能抓住碳移除技術的發展機遇。
本文探討東協碳市場的背景、潛力及政策建議。東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減碳潛力,通過碳市場可每年減少 11 億噸二氧化碳,創造累積 3 兆美元收益及 1,370 萬個綠色就業機會。六大政策建議包括完善法規、提升技術能力、對齊國際標準、發展合規機制、提高自願市場認可及利用《巴黎協定》第六條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