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有衝勁要開始做想做的事,但發現手邊有個市場DM,就會好奇地拿起來打開有什麼特價商品,或者旁邊有支手機想說時間還很多,滑個2、3分鐘應該沒關係,結果一滑就變成2、3小時,開始懊惱地想著:「怎麼一點小事都做不好」的負面情緒,你是否有類似經驗呢?拖延症人人都有,當遇到麻煩事,大腦就會不停洗腦:「哎呀!那麼辛苦幹嘛,輕鬆過日子不好嗎?」而這本書,就是幫你找回「立刻做!」讓怕麻煩的大腦燃起鬥志。本書提供啟動行動方法、維持專注力、不被情緒左右、善用時間、養出行動思考37種方法讓讀者們思考。就算只有一點小行動,累積起來也能變成習慣。
作者太平信孝在前言問了一個問題:
如果有個人沒種下蔬菜的種子或幼苗卻期待收穫,你對他會產生什麼想法呢?
或許會出現「不可能會有收穫吧」、「什麼都沒種卻要期待有收獲也太怪」等想法,但確實沒有種下種子是不會什麼任何收穫。
但如果,換成平常工作、自己的夢想或目標時又會怎樣呢?
與其被動等待情況好轉,不如試著做出行動之後「觀察狀況」。如此一來,實現夢想與目標的可能性就不再是零。
十秒雖然很短,但對於想開始卻遲遲無法行動的人來說很值得一試。作者稱這為「十秒行動」。比如,你想外出運動但要出門感到很懶,試著思考「十秒會先做什麼?」就想到要換上運動服、換上鞋子,或者也能在前一天將運動服和鞋子準備好,總之試著去做看看。
沒有人會在十秒行動的階段失敗,正因為不會失敗,就容易接續下一個行動。
「早上怎麼過,是決定你一天行動的重要元素。」剛起床時睡眼惺忪,想著早起好累、好不想上班,但上班是日常必做,還是得去行動,刷牙洗臉吃完早餐,發現離上班時間還早,不用太早出門,這些空閒時你會如何運用呢?作者說道,大腦在起床後幾個小時處於清醒狀態,也更容易專注,被稱為大腦黃金時段。起床後到工作之間的空檔時間,將想做的事情安排進每日行程當中,養成每日習慣。
「工作時總是會有人跑來找我說話」、「該做的事情太多,不知道該從哪件事開始做」這些在日常是隨處可見的「行動剎車器」,專注力會被剝奪,無法隨心所欲行動,因為無法將事情完整處理好,最後乾脆變成「休息日」。碰到突發狀況,作者提出兩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放開「行動煞車器」: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但轉換到日常,是否會找理由阻止行動呢?以我來說,有時也會想著:「今天好累、不急著看書寫作也沒關係」類似這樣的多次理由來阻止我去看書寫作事情上。上面兩個原因很好懂,也因為好懂,所以容易忽略。
倘若在工作被迫中斷,你可以採用「十秒筆記」法,在便條貼寫下「重新開始工作時首先要做的事」。作者也提到,這個筆記寫法也要有一點技巧,比如內容寫「現在立刻看到桌上的文件」、「現在立刻回信給A先生」、「現在立刻看到第OO頁」也就是要用立刻作為開頭,並且將這十秒筆記貼在你回到座位上能立刻看到的地方。
排除睡覺時間,人可以行動的時間其實不到24小時,而一天下來我們腦袋不停轉動總會出現許多想法,想看書、安排活動、貸款何時得繳等等在意的事情,當在意越多,反而無法專注眼前的事情上。這個時候,把自己在意的事情全部寫下來吧。寫的內容只需兩步驟:
比如,身體狀況不好→今天晚上十點前上床睡覺;預約會議室→下午回信前預約
只單靠大腦思考容易混亂,不如將在意的事情寫下來,整理並寫下應對方法。當思考變得清晰,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因此提升。
人類會行動有兩種開關:「迴避痛苦」和「追求快感」。碰到不順利的事情,會產生「這件事情我永遠都做不順」的迴避想法,而將事情延後做,無意間啟動了「迴避痛苦」開關,讓自己得以放鬆。但長期躲避辛苦、痛苦的情緒,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原本的負面情緒又會重新回來,這個時候,強烈想著「如果不立刻做,未來可能會出現痛苦」比如上司交代的報告,如果不立刻做,就會被上司痛罵一頓。但逼迫做這件事情,也是會不停消磨腦袋和身心。因此,試著想像正在進行的工作,做出最棒成果時的場面。比如自己的笑容,或者下班後獎勵自己吃大餐。什麼獎勵都可以,都能啟動「追求快感」行動開關效果。
人很容易把不好的狀態聚焦放大,也容易放棄或沮喪而停止行動。以職棒來說,平均打擊率約落在二成五,超過三成就會稱為一流選手,換到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會抱著打出八成打擊率的心態呢?我想多數人會覺得不可能。因此,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請試著只要五次能打中一次,剩下的全部三振或滾地球都無所謂的心態。用寬廣的視野檢視自己整體表現,培養俯瞰的視角,情緒就不會因眼前的結果過度起伏,而能逐漸累積自己的行動。
當處在充滿幹勁的環境,我們也會被這些環境有所影響,有些人可能也下定決心把這充滿熱血的事情當成夢想及目標。設定目標容易,但執行過程很容易會有「三分鐘熱度」的情形發生。作者說道,只要掌握三個步驟,每個人都能做到「增值行動」,這三個步驟分別為:訂出目標→找出明確目的→決定好實際執行的內容。
目標是從你渴望得到哪樣東西產生出來的,若沒有慾望,也會提不起勁、感到無聊,將慾望聚焦,就能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我們的大腦、身體和心裡會有三種聲音,大腦會提醒你必須去做;身體會提醒你好累、肩頸痠痛;心裡會提醒你好想請假。試著抽出一點時間,分別傾聽這三種聲音。
目標像是在跑馬拉松一樣,到達一個公里數,就繼續前往下個公里數。這些里程碑只是初步暫定,當你實際行動後,如果感到不適合自己,隨時都可以變更。
也許你會把一個關卡內容範圍過於龐大,讓自己就此卡關,這時,將這個關卡細分出每小部分,具體決定好「何時、在哪裡、做什麼」讓自己好行動。
最後,當你養成目標達八成時,就訂定下一個目標的習慣。
本書每個方法都是作者親身經歷,這些方法看似簡單,也許一開始會實際去做,但過了幾天,就算只有短短十秒法,也會因怠惰的出現而去順從它。我認為,偶爾的順從怠惰是可行的,讓身體放鬆重新再出發,但如果是長期,就變的本末倒置了。
每一篇章節內容很淺顯易懂,沒有過多的科學文獻,開頭也都有插畫,讓整本書變得相當活潑。
拖延症並無根治,從秒數開始做起,再慢慢拉長至分鐘,就像打怪破關一樣,越打越起勁。而人們很容易會把年齡、忙碌等等理由作為口頭禪,但必須得說:「只要你肯做,這些都可以排除!」拖延症無關年齡,運用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到老也能活得開心、快樂;在忙碌的一天,就算只有一點空閒時間,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累積起來也是會有大大的成果。
我們很容易和他人比較,看到有人英文好、工作能力強,自己卻不如他人,莫名產生自卑等負面情緒。想和他一樣厲害,但你會想成為他一樣的人嗎?請先想像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無法樣樣通,但只要通一、兩樣,也是能成為厲害的人。真正的敵人不是網路上的人,而是「自己」。
在執行目標時,我們往往只看見眼前的失敗,而忽略了從以前到現在已進步許多。
擺脫拖延症也是不再迷失自我,清楚知道自己的決心。
與其被外界影響,不如好好傾聽自己的心聲,那才是自己真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