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期燃起的各種生理實驗熱潮退去之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似乎逐漸在精神醫學之中找到自己的立基點。
在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見識到了戰爭如何使健康的人類走向崩潰的邊緣之後,以創傷和壓抑引起各種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開始被認真的探討起來。
根據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衝突、創傷與壓抑才是造就精神疾病的根源,但一如經典的精神醫學理論所言,實際上當時的精神醫學界仍然將生理上的根本原因,當作是研究的重點(實際上現代也是如此)。
只不過,這時基於神經學的精神醫學界,已經開始容納精神分析學的部分理論。
對當時的醫生們來說,生理上的問題固然是精神異常的根本,但他們也不否認,嚴重的壓力與精神創傷,確實有可能對精神疾病的發生起了推波助瀾的效果。而為了處理這些壓力與精神創傷,需要更多對心理的分析研究,在此,現代心理學的雛型已經逐漸成形。
不過,這樣的發展並沒有促使精神分析學派在歐洲站穩腳步。
很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全歐洲都被德意志納粹捲入戰火之中。文明的歐洲化為一片火海,隨著日本對美國的突擊,直接導致了美國參戰,而美國的參戰改變了世界的趨勢,最終結束了歐洲戰場和西太平洋的戰爭,並打下了現代世界由美國獨大的基礎。
實際上在經歷了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大半個歐洲都興起了一股「反德」的風氣,而由於佛洛伊德出身於德國(其實是奧地利,但戰後認為當時的奧地利是泛德意志聯邦的成員,也被牽連)。
這就注定了佛洛伊德和他的理論無法倖免的、被捲入這股反抗德意志聯邦的思潮當中。而這也成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在歐洲潰敗的其中一個理由。
但這其實是很冤枉的事情,其實佛洛伊德自己是猶太裔,在德意志納粹掃蕩猶太人的時候,佛洛伊德一家都被迫害過,還被納粹黨封殺學術書籍。
說實在佛洛伊德的理論被「反德」風潮排擠,是有點極端,但當時打完二戰的歐洲人,可是恨「泛德意志聯邦」恨之入骨,導致納粹黨徽和納粹舉手禮被封殺到現在。
至今,在歐洲的許多國家,公然舉手45度在街上行納粹禮,可是會被警察關切的。可見歐洲自二戰之後、反德意志風潮到什麼程度。德意志納粹甚至於今日,都還是歐洲人禁止提及的黑暗歷史。
然而不只是被「反德」風潮牽連,精神分析學本身也有許多弱點。
實際上,由於精神分析學本身的立論根基,與當時主張生物性因子為根源的正統精神醫學有著根本上的差異,因此佛洛伊德的理論一直都在歐洲受到挑戰。再加上精神分析本身就有著一股神祕的「相信則靈」般的宗教感及無法被證偽的偽科學特性,以至於大多數的學術團體都與精神分析學派保持著一段距離。
而這些零零總總的原因,最終導致了精神分析學在歐洲的失敗,在因緣際會之下,隨著佛洛伊德前往美國進行學術交流,精神分析學開始在新世界紮根,並深深地影響著接下來數十年的精神醫學。
隨著佛洛伊德前往美國發展,精神分析理論的引入,讓精神分析的思想開始融入美國社會,其中對社會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自美國獨立以來,各種新式基督教會的興起。某些自稱具備「科學性」的新式教會融合了精神分析學的技法,宣稱自己的教會能夠治療各種身心症。
很快的,這種融合了宗教與精神分析學的教會,一如歷史上那些具有影響力的新興宗教團體一般,開始對社會發揮強大的影響力。
其影響之甚,不只將精神分析推向流行文化的層級,更差點讓具醫學性質的精神分析轉向宗教王國的懷抱之中。儘管佛洛伊德體系的醫生們痛斥這種科學與宗教不分的行為,卻也沒有辦法阻止這種事情繼續擴散下去。
然而這樣的現象,對於當時部分的精神科醫師來說,反而是一個開拓新市場的好機會。
隨著精神分析概念的普及,那些長時間待在收容所裡面的精神科醫師,也想和新興的學派一樣,在外設立診所、服務那些富有卻飽受精神官能症所苦的資產階級人士。
理所當然的,絕大多數的醫生們都認為這樣子比較好,畢竟比起照顧那些有近乎無解的精神問題的窮人,將市場拓展向好對付的有錢人可是有利可圖的多。
而基於這樣的風氣以及美國特有的學術自由風格,原本趨於嚴肅悲觀的精神分析學,開始在民間文化之中變形成別種比較樂觀向上的樣貌。而原本的精神分析學,在經過幾次內部分裂(特別是佛洛伊德與另外一名心理大師榮格分道揚鑣之後)與新世界潮流的形塑後,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樣子,普及化成了現代廣義的心理學。
其實,現代所謂的心理學,和當時的精神分析學派已經大不相同,基本上不能當作同樣的東西看待。
但就某種層面來說,原本不受主流精神醫學承認的精神分析學,在美國世俗化之後,反而是主要將精神醫學普及化、推向大眾的重要推手。
對精神分析學或是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可能都聽過佛洛伊德和榮格這兩個人,這兩位在精神分析學上都是大師中的大師,也被認為是現代廣義心理學的開山祖師。兩人原本是心理學領域的密切合作夥伴,但最終在理念上產生了分歧,最終走向不同的學術道路。
榮格原本是佛洛伊德的主要學生,也被當時的學者們認為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正統傳人,但因為榮格對佛洛伊德學術上的理解不同,終究走向分裂。
這兩人大致上都認同意識與潛意識的存在,也認為我們所探知的自身意識不過是冰山一角,人類的心理活動實際上更多潛藏在人類意識無法觸及的地方。
佛洛伊德主張,潛意識的核心,集中於性本能和壓抑。他認為潛意識是個人壓抑的願望、衝動和情感的儲存地,而性欲是驅動人類行為的根本力量。他提出的心理結構模型(本我、自我、超我)中,性本能是本我的核心動力。
在佛洛伊德的論述中,人類所有的行為,始終無法與性慾完全分開。
但榮格不這麼認為,比起受傳統神經學教育的佛洛伊德,榮格是一名廣泛學習東西方哲學的大師,甚至對佛教、道教都有涉獵。
榮格的許多理論受到宗教文化和神秘主義的影響,以至於榮格的想法更偏向宗教啟發。如果說佛洛伊德的主張是把人類行為往生物本能的方向極致化,那榮格更多關心於人類潛藏的靈性(甚至是神性),而非生物性。
榮格認為,佛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理解過於狹隘,將人類心理完全歸結於性本能,並對此出書批判,也就是因為榮格直接出版書籍批評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兩人才真正決裂。
榮格認為,人類具有更高等級的靈性,行為並非完全出自性欲,而是一種複雜自我整合後的表現。此外,榮格還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認為潛意識不僅包括個人經歷,還包含所有人類共享的心理結構,並提出「原型」(Archetypes)的概念。
榮格的原型,表示著人類自古以來累積的所有經驗,而這種經驗是廣泛存在所有人類的潛意識中。例如不同地方起源的文化,卻同樣會對「父親」、「母親」、「英雄」等等,有類似的期盼、想法和概念。
而為什麼明明是不同文化的社會,卻都普遍共有類似的價值觀?這就是因為所有人類共有一個集體潛意識,而且能從中得知存在於集體潛意識中的、特定的「原型」。
就現代的想法,榮格所謂的集體潛意識,就好比全世界的人都共有一個雲端資料庫,大家都可以連線上去,下載同樣一份文件。故大家在看完那份文件後,會產生類似的想法是很正常的。然而,集體潛意識的存在,也讓榮格的理論多了一些神祕主義的色彩。
除此之外,在宗教的層面上,佛洛伊德與榮格也有大有分歧。
佛洛伊德的想法比較傾向唯物主義,他將宗教視為集體幻覺,是人類壓抑願望的投射,並認為宗教對心理發展的作用更多是負面的。他認為宗教的存在,是源於兒童時期對父親理想形象的依賴情結,並通過集體幻想來延續這種依賴,是一種異常的「聖父崇拜」。
也就是說,在佛洛伊德的眼中,宗教就是一群人的集體幻想,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幻覺。
榮格不同,榮格視宗教和神話為人類心理活動的重要表現,認為這些文化現象,正反映了他所主張的原型和集體潛意識,並對個體的心理整合和精神成長具有正面意義。
不同於佛洛伊德對宗教的批判性,榮格對宗教和神秘主義持開放態度,認為它們可以引導人類探索內在的自我,宗教的存在反而可以令自我更加成長。
而針對如何正確分析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佛洛伊德認為一切都是源自於壓抑與衝突,人之所以有心理問題,都源自壓抑和衝突無法被解決,而這些問題多是和幼年時的創傷和性慾被壓抑有關。
榮格則認為不能單純用性慾解釋壓抑和衝突,他認為心理問題是更高層次的、涉及個人精神不斷向上整合的過程,會與時俱進,自體也會不斷進化。而藉由回顧那些心理創傷,可以漸漸的把創傷撫平,讓創傷恢復後,再整合回自己的潛意識之中,達成一種昇華。
看到這裡,不難察覺,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心理學,從基礎上就有很大的差異,也能夠理解為何這兩個現代心理學的大師,最終會走向分道揚鑣的路。
然而,精神分析學的出現,解決了精神醫學一直以來的大敵嗎?心理學成為了精神醫學期盼千年的救世主嗎?很遺憾的:並沒有。
當時的精神分析學派也知道,就算找出了思覺失調症患者童年的痛楚與壓抑,也無法治療他的精神症狀,對其他那些重大精神疾病,精神分析和傳統精神醫學一樣,全都束手無策。
但很快的,自西元前的希伯來時代開始、始終沒有脫離黑暗的精神醫學,終於要迎來精神醫學史上的第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