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我又敲了隔壁鄰居的門
這道門敲了無數遍,只為了求一個安靜舒服的生活空間
隔著一面薄薄的磚牆,鄰居的聲音總是不請自來。日常生活的刺耳吵架聲、低語的交談聲如蚊蟲般的嗡嗡作響,甚至是開懷大笑,就像是YouTube的廣告影片,不管你喜歡與否,都會強制觀看完畢。而這些生活的背景音,總是影響著我的睡眠品質。
我試著敲門提醒,希望對方有所收斂。第一次、第二次,他們還願意壓低聲量,但隨後反應卻變得敷衍,甚至故意開懷大笑地挑釁我的耐性,而我也不甘示弱地以更激烈的手段回擊。
我們的戰爭就此開打:我用力敲門,他們不為所動;我放佛經大聲超渡對方,他們也毫不退讓;甚至向房東檢舉他們的不是。每當做這些事,都讓自己得到快感,彷彿自己像是勝利的王者,而他們則是倒地不起的輸家。但更多時候,內心卻充滿無盡的疲憊和煩躁,好像只有自己沈浸在這場混亂中,對方卻始終如一。
漸漸地,我開始養成一種可怕的習慣。每天監聽他們的日常生活:對方幾點回家、洗澡、交談,我一一記在手機裡,只為了下一次的交鋒做好準備。然而這種惡性循環不僅沒有讓我過得更好,反而讓我更加憤怒。
2024跨2025的那一天,當牆壁再次傳來他們的歡慶聲,我忍不住敲了那扇門。這次,男友也受不了,乾脆報警。警察的介入讓我們短暫冷靜,但問題依然存在。心中還是充滿著各種憤怒,甚至思索著如何用更陰險的方式「反制」對方。
直到今天,我回想起昨天對方提到的「鳥叫聲」,以及我們的日常對話,突然意識到——或許我們的聲音對他們來說也不那麼友善。他們的的包容,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
思考了許久,我決定為這些日子的紛爭畫下休止符。
「今天勢必要做點什麼!」我在心中吶喊著
原本想用寫信的方式和對方訴說,但總擔心對方視而不見,所以決定和對方面談。
走上回家的樓梯,我想了無數個的開場白,拖著沈重的腳步,忐忑不安的內心,都讓我緊張無比。最後,我站在門前,深吸了一口氣,抬起的手還微微顫抖,
我說:「我是隔壁鄰居,想跟你們談談」
對方讓我等了一下才,然後才打開了門。我看著他們,壓下心中的緊張,用平靜的語氣說:
「抱歉,這段時間我們用了憤怒的情緒敲門,讓你們感到不舒服,真的很抱歉。昨天你們反應的鳥叫聲、說話聲,我們也好好反省了。鳥叫聲的部分我們會儘量控制,也會減低音量,如果未來有受到打擾,我們會輕輕敲門告知你們,謝謝你們的包容。」
對方愣了一下,隨即表達:「我們其實也想和鄰居好好相處,只是你們用了激進的方式反應,讓我們也不愉快。」
我們的對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將彼此這段時間的矛盾一一化解。最後,我們達成共識: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努力改善彼此的相處方式。
回到家,我終於明白所有的紛爭、糾纏,都只是內心的一面鏡子。放下敵意,不僅是給對方一個喘息的機會,更為自己帶來一份真正的平靜。
未來是否敲響那扇門,我不知道,只知道我們的戰爭以和平的方式結束,這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