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182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5.0 零繫詞現象

raw-image

5.1 繫詞「是」的虛構

王路做的不是語言學者的考證工作,他接受了語言學者如王力的觀點,認定了上古漢語沒有繫詞,並以此為起點,推斷漢語沒能發展出類似亞里士多德的綜合推理那樣的邏輯,以至歐洲形而上學的素養。影嚮所及,有漢語語言學者如肖婭曼便為了向英語的「be」和德語的「sein」看齊而覺得漢語的「是」必然或必須是個基本詞﹕

raw-image

肖婭曼認為「是」雖不見於甲骨文,「時」卻是甲骨文就有的文字,並且從字形﹑語音及語義上考察,「時」與「是」都是相通的﹔肖婭曼再進而試圖論證漢語「是」 集「本在」 、「存在」、「在者」 三義於一身,並推斷漢語的存在觀念是從時間觀念發展出來的﹕「是」 是由「 時」分化而來的,甲骨文的「 時」是後起的「是」 的源頭。 [肖婭曼 2003: 43]

上述的一大段文字僅為下文的分析提出,作為一個容許論述的平台,因此沒有對個別語言學者的觀點做出評斷。本章的探討對象是清華大學王路的〈「是」的邏輯研究〉,發表於 1992 年﹔粗略點算一下,王路至今共發表了十多篇關於繫詞「是」的論文,但基本論證都離不開 [王路 1992],因是之故,我們僅以此商榷於王路。

__________

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en的沙龍
10會員
441內容數
我們這裡談兩個東西: 哲學和邏輯,以及與哲學和邏輯相關的東西。 首先開設的房間是《綁架愛麗絲 之 地下邏輯》。 隨後將陸續開設《綁架愛麗絲 之 鏡像語言》和《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聯絡作者﹕sen.wong@protonmail.com
s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31
6.0 結語﹕哲學就是語言哲學 五 十九世紀末及至廿世紀初中葉的語言哲學家 —— 不論是屬於邏輯學派或自然語言分析學派的 —— 都告訴我們很多的哲學問題實在都是語言問題。 自此之後,整個世界的哲學走向大概都以英語系的語言分析哲學為主導﹔在這之前,德語哲學主導了西方哲學﹔再往前推是法語﹔再之前,
Thumbnail
2025/01/31
6.0 結語﹕哲學就是語言哲學 五 十九世紀末及至廿世紀初中葉的語言哲學家 —— 不論是屬於邏輯學派或自然語言分析學派的 —— 都告訴我們很多的哲學問題實在都是語言問題。 自此之後,整個世界的哲學走向大概都以英語系的語言分析哲學為主導﹔在這之前,德語哲學主導了西方哲學﹔再往前推是法語﹔再之前,
Thumbnail
2025/01/30
6.0 結語﹕哲學就是語言哲學 三 試看下面的一個日用德語句﹕ [Carnap 1931] 英語可譯作「There is nothing outside」,漢語可譯作「外面什麼也沒有」。與 6.0_2 比較一下即突出了一個差別﹕6.0_3 是一個合乎德語語構的句子,而「nicht」的用法是正當
Thumbnail
2025/01/30
6.0 結語﹕哲學就是語言哲學 三 試看下面的一個日用德語句﹕ [Carnap 1931] 英語可譯作「There is nothing outside」,漢語可譯作「外面什麼也沒有」。與 6.0_2 比較一下即突出了一個差別﹕6.0_3 是一個合乎德語語構的句子,而「nicht」的用法是正當
Thumbnail
2025/01/29
6.0 結語﹕哲學就是語言哲學 三 縱觀整個包括近代、現代、當代的西方哲學史也就是用屈折語提出的哲學思路。 雖然我們不能說所有的哲學和邏輯問題都是語言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所有的哲學和邏輯問題都必須使用語言來構思和構建﹕換句話說,用任一語言提出的問題必然是該語言的產物﹔用任一語言提出的問題必然
Thumbnail
2025/01/29
6.0 結語﹕哲學就是語言哲學 三 縱觀整個包括近代、現代、當代的西方哲學史也就是用屈折語提出的哲學思路。 雖然我們不能說所有的哲學和邏輯問題都是語言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所有的哲學和邏輯問題都必須使用語言來構思和構建﹕換句話說,用任一語言提出的問題必然是該語言的產物﹔用任一語言提出的問題必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5.0 零繫詞現象 5.0 繫詞「是」的虛構 五 1962年,陳夢韶在《語言學論叢》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漢語中上古即有繫詞論〉的文章,提出有別於王力的觀點,並根據先秦文獻材料,嘗試證明上古漢語即有繫詞﹕ 總的來說,歷來漢語語言學者對古漢語有無繫詞的現象不外乎環繞有﹑無及省略三個觀點。 自王力
Thumbnail
5.0 零繫詞現象 5.0 繫詞「是」的虛構 五 1962年,陳夢韶在《語言學論叢》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漢語中上古即有繫詞論〉的文章,提出有別於王力的觀點,並根據先秦文獻材料,嘗試證明上古漢語即有繫詞﹕ 總的來說,歷來漢語語言學者對古漢語有無繫詞的現象不外乎環繞有﹑無及省略三個觀點。 自王力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八 我們的分析還只不過剛開始。 Ya3.6 和 Ya3.7* 之間,我們傾向於前者的解析觀點。但有關前問,即「百里奚,虞人」是否一完整句子,王力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王力認為「也」字用作煞句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八 我們的分析還只不過剛開始。 Ya3.6 和 Ya3.7* 之間,我們傾向於前者的解析觀點。但有關前問,即「百里奚,虞人」是否一完整句子,王力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王力認為「也」字用作煞句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六 讀者可能不太習慣這種觀點,但只要耐心讀下去,自會明白這類句式中各成份之間的邏輯關係。 「百里奚」明顯是個名詞,因此可以指派語構型 n。 再者,如果 Ya3 是一個句子的話,「虞人也」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六 讀者可能不太習慣這種觀點,但只要耐心讀下去,自會明白這類句式中各成份之間的邏輯關係。 「百里奚」明顯是個名詞,因此可以指派語構型 n。 再者,如果 Ya3 是一個句子的話,「虞人也」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之」﹑「乎」﹑「者」﹑「也」都屬虛字。趙匡胤笑問:「之乎者也,助得甚事?」77 我們的回答是﹕茲事體大矣﹗ 我們從「也」字開始。 古文使用「也」字結尾的句式,多得不勝枚舉。例如 ——下舉的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 「之」﹑「乎」﹑「者」﹑「也」都屬虛字。趙匡胤笑問:「之乎者也,助得甚事?」77 我們的回答是﹕茲事體大矣﹗ 我們從「也」字開始。 古文使用「也」字結尾的句式,多得不勝枚舉。例如 ——下舉的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三 現在回到朱自清的序文。 詞 (非《詞源》中說的作為文學體裁的詞) 就是虛字,又稱「助字」,詞例就是虛字的用法。難得的是,他竟然有「虛字一方面是語句的結構成份,一方面是表示情貌﹑語氣﹑關係的成份」的觀察。顯然,朱自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三 現在回到朱自清的序文。 詞 (非《詞源》中說的作為文學體裁的詞) 就是虛字,又稱「助字」,詞例就是虛字的用法。難得的是,他竟然有「虛字一方面是語句的結構成份,一方面是表示情貌﹑語氣﹑關係的成份」的觀察。顯然,朱自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