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帶地區,有一群白蟻(例如 Odontotermes obesus)靠著「種菇」過日子。牠們會在巢裡搭建一座座「真菌園」,讓共生的菇類 Termitomyces 生長,然後把這些真菌當成食物來源。這種生活方式被稱為「昆蟲農業」,因為白蟻就像農夫一樣照料作物。
但是,農田總會有雜草,白蟻的菇菇田當然也不例外。對白蟻來說,最大的威脅是一種叫 Pseudoxylaria 的真菌。它生長速度快,一旦蔓延,就可能把整個真菌園佔領,讓白蟻餓死。問題是:白蟻會除草嗎?白蟻要怎麼除草?
為了要回答這些問題,研究團隊刻意在白蟻的真菌園裡「種草」:把 Pseudoxylaria 放進去,觀察白蟻的反應。結果發現,白蟻是非常認真負責的農夫!
當「小草」才剛冒出來時,白蟻會把「雜草」(菌絲)拔掉,搬走,再用小土團(soil boluses)把它包起來,最後還會把被「雜草」污染的地方刮乾淨(斬草要除根!)。研究團隊觀察發現,白蟻的這一連串動作,在九成情況下能有效阻止「雜草」擴散。
但是,當整塊真菌園都被「雜草」覆蓋時,白蟻就不會浪費時間清理,而是直接用土團把整塊「壞田」封裝起來,就像蓋上一個隔離罩(類似人類的棄耕)。他們觀察發現,完全封起來也能控制住將近九成的感染。
最後,研究團隊把健康的真菌園和感染的園區黏在一起,測試看看白蟻會不會「區分」。結果白蟻完全能把兩塊田分開,健康的繼續留著,長「草」的則包起來隔離。
這些結果顯示,白蟻不僅能偵測雜草,還會依情況決定不同的處理策略。
接著,研究團隊對白蟻用的「土團」感到好奇。這「土團」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他們檢測後發現,這些土團裡藏著一群微生物,能抑制真菌生長。這些菌,如伯克霍爾德氏菌(Burkholderia)、沙雷氏菌(Serratia)、泛菌(Pantoea) 等,對 Pseudoxylaria 有很強的抑制效果。
換句話說,白蟻不只是用「物理隔離」把「雜草」封起來,還會用「生物農藥」進行化學戰。這是一種結合行為與微生物的雙重策略。
總而言之,白蟻演化出一套類似人類農業的「整合病蟲害管理(IPM,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包括及早發現入侵雜草、依感染程度採取清理、封裝或分離。最後,還會利用有抑菌能力的微生物,用在「壞田」上。
雖然白蟻並不會把雜草完全消滅(因為被封住的 Pseudoxylaria 還能在外界再生長),但這樣的策略足以確保牠們的「農田」長期維持穩定。
也就是說,白蟻不只是築巢的工程師,更是會「看田管草」的農夫。牠們用小小的土團,演示了一堂精彩的農業課。

圖片作者:ChatGPT
這項研究讓我們看到,昆蟲也能發展出複雜的農業智慧,甚至懂得「比例原則」與「區域隔離」。
對人類來說,這提供了觀察自然界中其他生物進行「病蟲害整合管理」的寶貴案例,甚至可能啟發我們發展新的生物防治方法。
參考文獻:
Panchal, A., Sen, R., Agarwal, R., Rana, A., & Raychoudhury, R. (2025). Fungus-farming termites can protect their crop by confining weeds with fungistatic soil boluses. Science, 373(6675), 1366–137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r2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