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1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在北京送快遞》

胡安焉,1979 年生於廣州,2009 年開始嘗試寫作,中間因為工作而中斷數年。曾先後在廣州、南寧、大理、上海、北京等城市打工或經營個體生意。2021 年移居成都,現從事個人寫作。出版的作品包括《我在北京送快遞》、《我比世界晚熟》、《生活在低處》,其中《我在北京送快遞》獲評豆瓣 2023 年度作者、《新京報》2023 年度非虛構寫作者、《南方人物週刊》2023 年度青年力量等榮譽。
《我在北京送快遞:那些失意,都很偉大》(2024)

《我在北京送快遞:那些失意,都很偉大》(2024)

社會能夠正常運作,仰賴著人們各司其職。其中不乏有內容枯燥、職場環境不佳,卻又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工作,維持著大多數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標準。這些工作,從某些角度來看,似乎帶有剝削的性質,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確實維繫了許多人的生計。

《我在北京送快遞》這部作品,記錄的是作者胡安焉,付出了 20 多年的歲月,輾轉在那些社會中的必要,卻又不受青睞而被視為底層的工作之間。他的文字樸實直率,乍看之下像是日常的流水帳,然而正是因為他保留了不假修飾的細節瑣碎,才讓我們得以直視這些不為多數人所見的工作本質。對文學的熱愛,以及對寫作的嘗試,雖然沒有成功扭轉作者的生活,但至少在身不由己的現實之中,為他劃出了一片無窮的自由。

無論是在她遊蕩的日子裡,這種遊蕩是一種家常便飯,還是在她失意的歲月裡,那些失意都很偉大。
—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節錄自《普通讀者》(The Common Reader)。

背景

作者初入社會時,受限於學歷,較難找到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為了生活,只能逆來順受地接受各種可能的工作機會,像是酒店服務生、加油站營業員、物流快遞、服飾商店、滷味小攤等等,這些工作月薪大多都介於 1000 - 2000 人民幣之間,並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勞力,但是卻只能勉強打平生活收支。

從作者描述的工作細節裡,尤其在物流公司擔任夜班的那一年,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這些工作枯燥和高壓的程度,甚至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雖然薪資不高,工作內容和環境也不理想,還是有很多人趨之若鶩,只為了掙取在社會中生存的基本權利。

寫作是作者最有熱情的一件事,因此他曾在 2009 年,用了兩年時間,在家專心寫作,並且嘗試將作品投稿至文學期刊。然而,微薄的稿費,最終擊碎了他以寫作維生的想望。和現實妥協,儘管無可奈何,但是作者的轉念,讓筆者印象非常深刻:

不能通過寫作謀生,對我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 寫作于我的意義因此變得更加個人、重要、特別和純粹。雖然我寫得不多,但對我來說,寫作就是我生活的另外部分,屬於自由的那部分。

工作的意義

自從開始寫作之後,作者養成了記下想法和感悟的習慣,其中一段是關於工作的思考,非常耐人尋思。

在過去環境艱難、資源匱乏的時代,工作就是為了謀生,當時的人不會認為工作囚禁了自己的自由,反而會以勞動為光榮,並且貶低不工作的人。到了現代,儘管生活環境已經改善許多,生活的餘裕帶來了更多的自由,我們卻反被囚禁在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裡:

相比於限制你做所有你想做的事情,向你灌輸你需要些什麼並給你途徑去實現,無疑是更牢固和持久的促成社會穩定的手段。

在這樣的社會規則下,個人自我實現最主要的手段依然是工作,工作幾乎已經成為一個人最重要的身份標籤。有些人確實非常能夠適應這套社會規則,他們可以透過將自己奉獻給工作,來獲得成就感和快樂;但是對有些人來說,工作並不是人生的目的,完全為了謀生而工作,無疑是另一種形式的監牢。

並不是每個人在不用為溫飽奔忙後,依然知道自己該幹些什麼。
—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流浪和創作

在辭去第八份在新創刊的動漫雜誌擔任美編的工作之後,作者和朋友決定一起到北京,過著「流浪和創作」的生活。說是流浪,但是到了北京,依然需要負擔房租和生活的支出,還是得找份工作勉強糊口。

雖然作者待在北京的這段時期,創作並不順利,但是他讀了很多從前沒讀過的書,接觸到一些改變他的觀念和主張,使得他重新審視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價值和意義,明白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我前面講述的那些工作經歷,無論取掉其中哪一段,都不會對今天的我產生影響。但是假如沒有在北京的這一段經歷,那麼今天的我肯定會是一個和現在很不同的人。

心態的轉變,標誌了一個全新的起點。作者自述,雖然自己仍然無知和膽怯,但卻多了一份堅持和信心 — 他不再為自己和別人的差異感到惶恐不安,並且學會珍視自己的個性。雖然此後的打工和寫作,依然充滿困難和挑戰,但是這些磨練,都成了建設自我精神不可或缺的材料。

這種變化並非在一瞬間發生……而是像播下了種子,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裡,緩慢但堅韌地扎根、發芽,直到今天,仍然在我身上持續地發生著作用。

結語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曾有過一段,和作者相同,頓悟自我的時刻?每一次不願意屈服於現實的抵抗,事實上都在為自己積蓄著一次衝動的勇氣,跳出隨波逐流的漩渦,重新找回最原始的自己。或許,就像是作者所說的,接受現實的人,同時也是在想方設法,讓現實接受自己。

今天我對自己所有的打工經歷,只懷有感激和懷念,沒有絲毫的不滿和怨忿 — 我承認曾經有過,但已經全部放下了。因為從更多的生活經驗中,我逐漸認識到,懷著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延伸閱讀

  • 《普通讀者》(The Common Reader & The Second Common Reader,2021)by Virginia Woolf
    • 這部作品以平易的筆調,介紹了許多作家的生平軼事。《我在北京送快遞》的副標題「那些失意,都很偉大」,就是引用自吳爾芙(Woolf)閱讀了一位默默無聞的作家利蒂希亞女士的回憶錄,所寫下的讀後感。
  • 《選擇障礙世代》(Dedicated,2022)by Pete Davis
    •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列舉了社會裡願意長時間投入承諾的角色。雖然多數人更加崇尚帶來創新和改革的人,但是那些讓已經存在事物能夠持續運行下去的維護者,同樣至關重要,因為是他們讓社會得以繼續活著,讓文化得以延續下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