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出生在台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影視製作專業碩士。在寫作與主持之外,也從事導演編劇與時尚設計,在不同領域都形成了獨特且有趣的影響。所主持節目《康熙來了》被點擊觀看的數量,每年超過 15 億人次;在課程平台「喜馬拉雅」上開設情商課,創下中文情商相關課程的銷售紀錄;在最大的中文社交平台「微博」上,粉絲數超過三千萬,獲選為第一屆「微博之王」;以「屬於你的一句話」為內容的藝術創作展,創下當地專業畫廊的觀賞人數紀錄;所寫書籍中,以「說話系列」與「情商系列」最為暢銷,總銷量已接近千萬冊,並且持續增加中。
為了宣傳新書,作者蔡康永在近期上了許多訪談的節目。筆者在因緣際會下,先在網路上看到了博恩和阿滴訪談他的影片。在這兩部影片中,作者和主持人來回問答,不慍不火地分享了許多他看待事物的觀點,激發出很多精彩的火花,讓筆者深受啟發。因此,在看完節目之後,筆者按捺不住求知心,就去找了作者這部最新的作品,也是筆者第一次閱讀由蔡康永寫作的書籍。
在《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這本書中,開頭就問了一個當頭棒喝的問題:
你上一次因為自己開心而笑出來,是什麼時候的事?⋯⋯ 我們有多久沒有想過,做哪些事會令我們開心,會令我們感受到,原來此刻我們正在生活?
無可避免地,我們都生活在由人類自己建造出來的社會文化框架。在這個框架之下,多數人承襲了框架的意志,遵循著幾種在理性和物質層面上,屬於標準範疇的人生軌跡。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同,我們屏棄了源於自我內在的感受力,以意志力取而代之,延續著和其他人在同一場賽局中角逐競爭的機會。然而,作者認為,感受其實才是身而為人的根本,理性也必須建立於情感之上。正視自己的感受,我們才能學會對自己好,才能對生活由衷地感到熱愛。
這本書非常在乎「感覺」:你對生活的感覺、你對人的感覺、你對自己的感覺。因為感覺是一切。⋯⋯讓這本書陪你一起、一點一滴地恢復對感覺的在乎,那才可能談得上「對自己好」、才可能談得上「對生活的愛」。
作者曾經參加過一個辯論節目《奇耙說》,有一集的辯論題目是「被人稱讚很努力,應該高興嗎?」作者認為,高不高興,取決於這個被特別拎出來表揚的特質是否有價值。因此,這道辯論題目,可以化約成另一個問題:「努力,有價值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以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奴隸為例子,引發讀者對努力的思考。
古埃及人的平均壽命,大概落在 40 歲左右。法老王命令著奴隸們,投入他們一生的心力,建造出一座又一座的金字塔。這些努力了一輩子的奴隸,在臨死前望著那些由他們親手堆建而出的金字塔,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有價值嗎?如果這時候從未來運來了一批機器人,只需要三小時就可以把金字塔蓋好了,這些辛苦了 30 多年的奴隸,一樣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有價值嗎?
如果只是單純想要藉由努力,期待獲得他人的認可,這種努力方式,很容易會讓人感到失望。例如,奴隸努力工作,期待完工後可以獲得法老王的稱讚,如果最後沒有得到讚賞,這一生的努力,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價值了。這種失望,在科技不斷進步、效率不斷提升的時代下,會進一步地被放大。無奈的是,這也不是奴隸可以選擇的,被俘虜的他們,只能將努力的意義寄託在他人的身上。
擁有選擇的我們,如果可以為了自己而努力,就算努力的結果,不一定會受到大家喝采,甚至很可能被更有效率的科技取代,但是,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並不會因此煙消雲散,而是會轉化成每個當下的體驗,體驗自己活過的感受,滋養著往後的生命。努力,可能有價值,但肯定不是做一件事的過程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如果書出來後,能帶來獎項、名利,我會高興;如果沒帶來這些東西,我也不覺得寫作的那些時光浪費了。那些時光的每一刻,都是有體會的當下,不是為了換名換利的準備動作。
我們每天可能都會面臨著許多選擇,小至日常生活的瑣事,大至人生階段的轉換。有些選擇,因為重視,所以會特別擔心選擇的結果不如預期,而遲遲無法做決定。久而久之,也就漸漸養成了拖延的習慣。
作者認為,重視選擇,絕對是正確的態度;但是,我們也要了解到,會讓人生頓時轉向 90 度的那種選擇,其實少之又少。
大部分選擇,就算我們覺得選錯,只要沒造成太大的傷害,過陣子我們也就忘了。選對的那些,也不至於到翻轉人生的地步。
擔心損失,所以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選股;擔心個性不夠契合,所以遲遲不敢給出伴侶承諾。然而,我們永遠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準備和確認,現實也永遠不會等到我們準備好了才來臨。多少人做足了功課,不如意的依然比比皆是,生活還是繼續往前。
其實,只要知道自己大致上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那麼不管眼下做了什麼樣的選擇,都可以相信即使已做了選擇,一切仍有改變的空間,不用把每一次選擇都當成是一把定輸贏的賭博。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次變化的機會,有了變化的機會,才有可能脫離現狀,趨近理想的生活。無論做出的選擇是好是壞,只要它能夠讓我們更清楚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值得的選擇。
如果能這樣看待選擇,就不會太害怕做選擇,也就不會放縱自己沒完沒了的拖延。因為逃避選擇,拖延的只會是自己實現理想生活的時間。
要過上想要的生活,不可能無視各種變化,而每次選擇,都是產生變化的機會。
作者藉由一位朋友的故事,引導出對「擁有」的思考:
我最好的朋友約瑟夫熱愛藝術,也熱愛賺錢,這兩大嗜好加在一起,使他再逛各國的大美術館時,既興奮又沮喪。興奮是因為各大美術館收盡藝術至寶,美不勝收;沮喪則是因為美術館內當然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有標價,全都是非賣品。
其實生命中最好的東西,大多都具有相同特質,也就是無法買下,也無法擁有。像是花開的美、日落的美、微風輕撫的舒爽、孩子的笑容、初戀和初吻等等。作者認為,這些美好的事物,就是因為不能被擁有,大家才可能好好享受。以美術館的例子來說,正是因為那些藝術收藏可以阻斷擁有的念頭,大家才會好好把握觀賞的當下,竭盡所能地將藝術品帶來的觸動,悉心地收藏在腦海中。
時光、日子和人生,也都是屬於這樣的美好事物。試圖去擁有、解釋它們都是徒勞。唯一能夠珍視它們的方式,就只有細細去體會和享受它們帶給我們的多彩感受。人生不存在著一份像是聖杯那樣的具體意義,等著我們去找到;其實只要用心的把日子過好,人生的意義就會一步一步的逐漸成形。拼命找尋意義,錯過了人生的人,是永遠找不到那個意義的。
我們被賜予了生命,這生命是拿來體會的,不是拿來搞懂的。
作者和博恩的訪談中,有一段討論令筆者印象非常深刻。博恩提到,自律帶給他自樂,當他成長或是達成目標時,會感到快樂。作者聽到後,若有所思地反問了他,有沒有可能你的不快樂,有一部分就是來自你的自律呢?
作者看過很多靠著自律和意志力獲得成功的人,實際上過得並不快樂。事實上,人類以外的動物並沒有自律的概念,他們是從自樂中表現出紀律,例如訓練狗狗完成指令動作,真正驅使他們的是想吃零食的樂趣,而非鋼鐵的意志力。自律其實是人類自己發明出來的東西,鈔票也是,諷刺的是,人類往往被這些自己發明的東西給困住。
博恩的回應也很好,很多道理需要自己去經歷過才會知道,只能留給時間去驗證。他也接續著提問,如果讀者還沒有經歷過必要的過程,會不會看不懂這本書的內容?作者豁達的回答,令人拍手叫好:「那就不要看了,這本書名叫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下一句就是你不願意就算了啊。」
如果想要人生值得,必須是你自己,去令你的人生值得。
蔡康永對情商有三個信念:陽光般的明白、微風般的恰如其分、水滴般的逐步累積。下面兩本書依序分別是關於「明白」和「恰如其分」,「逐步累積」則是今天分享的《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